譚小衛,何 爽,任國寬
(陜西省藍田縣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710500)
西安市作為陜西的省會城市,有著悠久養羊歷史。因當地人喜食羊肉,而形成了很多特色羊肉產品。隨著陜西省千億級奶山羊全產業項目的建設實施,羊的養殖產業面臨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但隨著羊只交易日益頻繁、交通運輸便利及養殖業日趨規模化,為羊布魯氏菌病的傳播提供了契機。為此我們還需一如既往的重視該病的預防控制。
羊布魯氏菌病,也被稱為布氏桿菌病,屬于二類動物疫病,是由布魯氏菌屬的細菌感染引起的傳染性疾病。通常是以羊體為主要的傳染源,對人和牲畜都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布魯氏菌一般以感染動物的種型稱謂,也稱作生物型,主要有4種可感染人的布魯氏菌,即羊種、牛種、豬種和犬種布魯氏菌,羊、牛、豬等動物的感染較為頻繁。羊只感染該疾病后,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尤其是未接種疫苗的羊群中,呈現地方性流行。孕期母羊會出現流產的情況,其分泌的乳汁或是陰道分泌物都會攜帶病原菌,還可能存在短期菌血癥,出現凝集素或其他抗體。羊患病的潛伏期不一致,有的患病羊可長達數月,因此加大了防治工作的難度。患病羊流產的胎兒、胎衣以及分泌物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病原菌,其他健康羊通過密切接觸都會增加患病可能。布魯氏菌能夠通過黏膜、結膜、傷口或皮膚進入體內,糞便可能造成疾病傳播[1]。
潛伏期一般為14~180d。
最顯著癥狀是懷孕母畜發生流產,流產后可能發生胎衣滯留和子宮內膜炎,從陰道流出污穢不潔、惡臭的分泌物。新發病的畜群流產較多;老區畜群發生流產的較少,但發生子宮內膜炎、乳房炎、關節炎、胎衣滯留、久配不孕的較多。公畜往往發生睪丸炎、附睪炎或關節炎。
主要病變為生殖器官的炎性壞死,脾、淋巴結、肝、腎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腫(布病結節)。有的可見關節炎。胎兒主要呈敗血癥病變,漿膜和黏膜有出血點和出血斑,皮下結締組織發生漿液性、出血性炎癥。
為有效遏制羊布魯氏菌病的傳播,必須嚴格按照“檢、殺、消、管”方針,做好綜合防控工作,從源頭上杜絕疫病的傳播。加強監測與防控對未發生疫病區域以監測為主,并加強對羊體的檢測,及時排查發病的可能性,做到早發現、早報備以及早處理;對已經將疫情控制在穩定狀態的區域,除了要加強監測及檢測工作的實施之外,還需要強化對羊布魯氏菌病的凈化工作;疫情的控制區域以及疫情多發的重災區域,需要將監測、檢測、撲殺以及免疫工作相結合,實施綜合性的疫情防控措施。
為避免病菌的滋生給羊群提供良好的養殖飼喂環境,可采用較為封閉的養殖方式,在養殖區入口應設立消毒池、建立消毒通道,并嚴格限制外來動物、人員、車輛等禁止進入養殖區。定期對羊舍環境和飼養用具進行清潔消毒,保證飼料營養豐富,飲水干凈。控制好養殖密度,做好圈舍的通風工作,保證圈舍溫度、濕度適宜,為羊的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環境,提高其抗病能力,降低疫病發生概率。孕期母羊單獨飼養,產后的胎衣要做好處理,運用無害化的處理措施,以免造成細菌傳播。
養殖可選擇自繁自養的養殖方式,外地引種要在引種前明確引種來源,是否攜帶疫病、是否已進行疫苗接種,并且隔離一段時間后才可以混群飼養。
做好免疫工作能夠有效降低自身區域布魯氏菌病感染的幾率。要結合實際,制定較為科學的免疫接種制度,在合適的時間進行疫苗接種。具體可選擇布病疫苗S2株、M5株、S19株以及經農業農村部批注生產的其他疫苗,按照體重選擇合適的劑量。免疫工作結束后,還需定期做好抗體檢測,抗體水平達不到要求的要及時采取措施[2]。
對確診的陽性羊只一般采取撲殺無害化處理原則。
羊布魯氏菌病的治療遵循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原則。確診后及時隔離,選擇復方青霉素、磺胺類藥物進行治療能夠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可配合黃芪多糖等藥物輔助治療。可以運用中獸醫的方式進行治療,毒副作用小,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羊養殖規模日益擴大、畜牧業不斷發展的前提之下,多種因素綜合導致羊布魯氏菌病頻發,給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同時對養殖人員和牛羊等動物的身體健康造成較大危害。當前養殖人員還需要提高思想認識,掌握更多專業養殖技能,明確羊布魯氏菌病的流行特點,結合實際,精準確診疾病,并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降低疫病發病幾率以及對養殖業造成的損失,促進畜牧業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