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春,王 昕,胥 哲,趙 京,鄭常明,國欣欣,李祥翔,張成林,王運盛
(北京動物園 100044)
黑葉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主要分布在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丘陵及河谷兩岸的山地,截至2018年底全球野生黑葉猴2200只左右,其中約1800只生活在中國;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在野生動物飼養管理工作中,疾病防治工作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眾多的致病因素中,由于意外傷害外傷導致動物受傷的情況時有發生[1]。近年來,隨著國內圈養野生動物診療工作的深入,如何更好地采用手術方法來處理野生動物意外傷害,成為了現階段需要關注的問題。北京動物園獸醫院曾收到一例嚴重外傷的黑葉猴,通過手術方式進行救治,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為今后野生動物手術診療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對應思路和診療方案。
北京動物園圈養黑葉猴,雄性,體重7.9㎏;外傷有3處:上嘴唇左側不規則缺損近一半,創傷直達左側鼻孔形成類似“唇裂”傷口(圖1A)。左手中指指尖開放性創傷,第1指節骨骼裸露(圖1B)。右手幾乎貫穿整個手掌的縱向切割傷,創面7cm(圖1C)。經檢查獸舍后并未發現尖銳物體存在,也未發現剮蹭痕跡、血跡,推測為黑葉猴打斗導致的外傷。

圖1 黑葉猴外傷基本情況
黑葉猴外傷處理過程中采集外周血,進行外周血生理生化常規檢測,檢測后發現該黑葉猴除了輕度感染外,全身狀況良好,參見表1。

表1 黑葉猴外周血生理指標檢測
為減少手術時間、減小風險,安排兩組人員同時開展手術,一組參照人“唇裂”整形術負責上嘴唇修補手術。另一組負責手掌和手指的手術,按照小動物外科學進行手術[2]。
3.2.1 麻醉
基礎麻醉采用舒泰,3min后黑葉猴進入麻醉狀態,肌肉松弛,無反抗和攻擊行為,狀態穩定。隨后氣管插管,用異氟烷吸入麻醉控制麻醉的深度。穩定后手術部位消毒、備皮。
3.2.2 手術過程
依照術前制定的手術方案進行,沖洗、消毒破損傷口,修剪上唇,剔除破損、不規則的上唇組織;上唇里側黏膜結節縫合,外側皮膚結節縫合。盡量保持鼻孔和上唇的完整性(圖2A)。左手中指第一指節指骨從關節處截除;指尖創口依據小動物外科學進行閉合手術(圖2B)。右手手掌破創口依據小動物外科學進行縫合手術(圖2C)。

圖2 手術過程
護理原則: 抗感染、防止啃咬、抓撓傷口。
抗感染: 每日肌肉注射頭孢曲松鈉(30mg/kg),連用5d。手指、手掌外傷外傷涂抹紅霉素乳膏,每日1次。
防止啃咬或者抓撓傷口: 由于靈長類四肢靈活,而且該猴兩只手都有傷,創口恢復過程中極有可能出現啃咬、抓撓傷口。因此術后采用軟布條將雙手控制在后背,由飼養員對黑葉猴進行投喂,此方法能解決啃咬受傷手指或手掌的問題,也可防止用手抓撓上唇傷口以及雙手采食過程中被污染、加重感染的問題。同時黑葉猴戴脖套,防止用腳撓上唇傷口(圖3A)。為了限制動物活動,防止再次受傷,也便于治療和人工投喂飼料,該黑葉猴術后采取小籠單獨飼養。
提供適宜的飼料和營養。為了防止上唇開線和感染,術后24h內只進行輸液維持。24h后開始手遞嘴投喂青綠飼料和優質水果、蔬菜,加強營養。
術后25d,上唇達到Ⅰ期愈合效果(圖3B)。術后28d放回原獸舍正常飼養,并融入猴群。術后1年未出現不適(圖3C)。左手中指與右手手掌均達到I期愈合效果,術后1年內未出現不良反應圖。

圖3 術后護理及創口愈合情況
體表外傷是野生動物常見的外傷疾病,因受損累及的器官、范圍不同,外傷疾病的嚴重程度也輕重不一,而通過手術治療外傷在人醫研究領域早已受到高度重視,且形成了完整體系。但動物領域此項工作起步較晚,且關注點多集中于伴侶動物,如寵物撕咬傷,寵物車禍等;而在圈養野生動物,關于外傷疾病的研究、報道則極為少見。同時由于野生動物的特殊性,以及臨床獸醫的水平參差不齊,極易造成不良后果。而且在野生動物外傷診療工作中,由于缺乏相應的手術平臺,也嚴重制約了手術治療外傷技術的完善。
在本病例中,黑葉猴的外傷是其與猴群打架所致,屬于無法預知的意外傷害,手術前進行了充分的會診,制定了有針對性的細致方案,是手術成功的基礎。手術過程中分工協作,有利于快速完成手術,減少手術過程中的風險。而在術后護理工作中,將黑葉猴雙手固定于后背,避免了黑葉猴術后啃咬、抓撓傷口,是本手術取得成功的關鍵。手術后黑葉猴預后良好,未在出現其他不良反應。
本文采用手術方法,對黑葉猴外傷疾病進行縫合治療,術后黑葉猴各項體征平穩,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此病例的完成,為今后野生動物外傷的手術治療以及術后護理工作提供了較為可靠的經驗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