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山·麥麥提力,馬 偉,羅 毅,趙耀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830011
隨著我國羊養殖業近幾年來快速發展,養殖場逐漸越來,養殖規模也逐漸擴大,但在各種疾病防治工作中存在不足,其中所產生的常見疾病之一就是羊腦包蟲病。這種疾病發病率和致死率較高,會嚴重影響養殖工作的經濟效益。因此,相關養殖人員、獸醫人員等需要對羊腦包蟲病的流行特點、臨床治療、病例特征、診斷措施、治療方法等予以詳細掌握。
引發羊腦包蟲病的主要病因為在羊腦、脊髓等部位,由于多頭絳蟲的寄生所導致的炎性病變,并且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在外界環境中,分布著一些蟲卵,羊在放養過程中食用的水源和食物中如果帶有這些蟲卵,就會造成幼蟲寄生到羊的體內。而養殖場環境則是引發羊腦包蟲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羊在放牧過程中感染這一疾病幾率會顯著提升。在每年各個季節,這種疾病都可以流行,發病率最高的為春季。而這種寄生蟲最為合適的宿主則是犬科動物,一些犬科動物排放的糞便會將多頭絳蟲蟲卵帶到外界環境中,在羊放牧過程經過這些地點時,就可能導致這種疾病在羊群中傳播。
在羊大腦、脊髓中,寄生蟲的寄生數量存在差異,也具有不同的臨床癥狀。在初期感染羊腦包蟲病以后,患病羊的臨床表現并不明顯,神經癥狀較為輕微,難以通過觀察直接發現,因此難以在最佳時機進行有效防治工作。當患病羊體內寄生蟲數量繁殖到一定程度以后,臨床癥狀也顯著體現出來,此時該疾病通常已經在羊群中大范圍傳播,會給養殖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在患病羊發病以后,初期會表現出食欲不振、精神狀態不佳、目光呆滯、口腔分泌泡沫狀液體等癥狀,并且伴隨行動不便、姿態不穩定、磨牙等現象,并且患病羊還會產生向前走向后退、轉圈運動等行為。
針對病死羊,解剖后發現,該疾病對腦神經造成主要危害,引發嚴重的腦膜炎。羊的大腦、腦髓液等位置是寄生蟲的寄生部位,這會導致病羊基礎生理代謝失衡、中樞神經紊亂等病癥,在患病羊發病過程中,所呈現的神經癥狀十分顯著。通過觀察病羊,其中大部分羊的腦炎病癥十分顯著,在病羊的腦膜中,還可以觀察到寄生蟲移動留下的痕跡。通過觀察一些慢性病例,可以發現數量不等的囊包存在于羊的腦組織和腦脊髓中,并且其中分布著較多的白色頭節。在這些囊包中,偶爾還會引發鈣化、萎縮性病變等現象。
從臨床經驗來看,患病羊朝著左側傾斜且呈現圓周運動,可以判斷其腦包蟲的個體并不大、寄生時間也不長,基本寄生時間不超過半個月;如果病羊開始出現側眼試探無反應的現象,可以確定病羊的左側大腦顳頂區有寄生腦包蟲,此時用手進行觸探,如果存在骨質疏松、皮膚明顯隆起的現象,可確定需要進行手術處理。手術的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在助手的配合下固定好病羊,并對麻醉部位進行消毒和剃毛,利用“U”型切口進行皮膚的初步切開,切開后做好止血工作,并保證切開創口干凈整齊,在此基礎上將羊的皮下組織、骨外膜等分離開,打開切口處的皮膚而后向后拉開,同時要求助手利用醫用夾子固定皮瓣。尋找皮下骨質最軟的位置,利用圓鋸進行切開,此時術野中應看到腦膜結構,在一側利用縫合針對準腦膜并準確刺入,一定要小心謹慎,避免傷到腦膜囊壁,待針刺入對側顱骨后,挑開骨膜、可觀察到包囊的外漏部位,根據包囊的走向等判斷位置,并要求助手利用注射器刺入包囊抽出其中液體,再利用鑷子將包囊提起分離,待切開處理等流程結束后,向手術部位灑上青霉素,并對皮膚進行縫合,此時整個手術過程即告結束。手術后,還需要對手術創口位置進行有效消毒,術后7d內為病羊提供抗菌素避免術后感染。
從臨床治療的經驗來看,羊腦包蟲病起病并不急,初期可利用藥物進行有效處理,在發病時間越來越長的情況下,藥物治療的有效性會逐漸下降。因此,在發現羊腦包蟲病感染情況時,第一時間利用口服藥的方式進行處理和治療,目前常用的口服藥為吡喹酮;而病情發展到中期以后,需要利用消炎藥和吡喹酮輔助治療,一般7d即可完成一個療程,如非極特殊情況,兩個療程基本可以治愈,如經2周治療仍未有效,可根據并發癥的嚴重程度確定是否具有治療價值。有治療價值的可手術進行處理,沒有治療價值直接淘汰即可。
需要將常規預防處理措施落實到日常養殖工作中,保證對羊腦包蟲病發生率予以有效控制。在羊舍周圍,禁止飼養貓科和犬科動物,并在養殖范圍內,禁止這類動物的活動,針對養殖場周邊區域做好管理工作,避免流浪犬經過并留下糞便。在開展放牧養殖活動前,針對放牧地點,需要首先進行全面消毒,可以配置相應濃度的硫酸銅溶液進行消毒,對場地內的病原進行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