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春喜,殷滿財,駱正杰
(1.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大通綜合試驗站 810002;2.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廣服務中心 810102)
牦牛是我國畜牧養殖業中一個關鍵又特殊的品種,其主要生長于青藏高原地區,是世界上除人類以外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牦牛以其耐寒、耐粗飼等特點,成為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區人們的主要畜牧動物。牦牛渾身是寶,牦牛奶、牦牛肉、牦牛毛、牦牛皮等,當地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牦牛,對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以及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1]。隨著近些年來交通以及信息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了牦牛對于人類社會的積極影響,對其市場需求也逐漸提升,但以往的飼養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對應的發展需要,因此為了提高牦牛的生產效率,現做出以下探討。
由于適者生存的進化理論影響,牦牛已經適應了高原地區的各種環境特點,從生理、形態等方面來講與常規的牛有很大不同。牦牛身體強健,特別是其前半身,由于需要大量的攀爬活動,肩部會有明顯的隆起;而且為了適應高寒的環境,其體毛非常發達且粗硬,身體大部分均被濃密的長毛所覆蓋,長可及地。牦牛的生產周期大致為1年1胎,且母牛的產奶時間僅有5個月,更導致了牦牛的自然生產率較低的情況[2]。
傳統牦牛飼養方式簡略,效率較低,大多使用放養的方式養牦牛,即“早上放出去,傍晚趕回來”的飼養方式。然而,近些年由于環境的污染越來越嚴重,傳統的畜牧地環境也受到了較大影響,以往人跡罕至的草原環境受到了較為嚴重的破壞,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牦牛的生產生活需要,傳統的牦牛飼養管理技術更加難以適應市場需求。
根據高原牦牛的生物學特點以及傳統牦牛飼養方式的經驗,以提高牦牛生產率、優化牦牛飼養方式為目標,對牦牛飼養管理在飼養環境、飼養原料、母牛懷孕率以及牛犢存貨率的影響做相關的研究探討。
放養牦牛的傳統飼養方式可最大程度上保證飼養牦牛的肉質質量、皮毛質量等,但是放養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氣候以及環境的影響,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的氣候變幻無常,狂風暴雪等惡劣的自然環境對于牦牛飼養的管理極為不利,外加自然環境受到的污染愈來愈嚴重,因此牦牛的飼養環境應優先得到改善。高原地區地廣人稀,優質草場可遇而不可求,更何況由于地形環境的復雜,牦牛的管理也極為不易。國家近年來對于畜牧業的養殖扶持政策,支持高原地區牧民采取圈養的方式進行牦牛養殖。
2.1.1 對于草場的選擇,應采取按牛分配,根據每頭牛97m2以上的平均草場面積對所選地區進行規劃,最大程度上保證每頭牛都有草可吃,有草夠吃,對劃分出來的草場進行圍欄。
2.1.2 牛棚的建設。牦牛棚舍的建設可保證在惡劣的環境下牦牛能夠抵御寒冷的氣流以及大雪,對于剛出生的牦牛犢以及產奶期的母牛來說都是一個理想的設施。
2.1.3 水源的控制。以往放養牦牛的過程中,如果有一處水源受到污染,那么其臨近牛群基本都會受到不同程度上的疾病感染,原因就在于水源的不可控性。采用圈養的方式飼養牦牛,可從水源方面對牦牛的健康起到一定保護作用[3]。
高原上牦牛的養殖除環境的影響之外,同類之間食物資源的爭執也是一大難題。高原之上優質草場本就難得,牛群之間對于優質草料的爭奪會導致草場的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草場會受到很大程度上的破壞,不利于牦牛養殖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施行一種高產值、高成活率、高利用率的草場養殖,是十分有必要的。
2.2.1 規劃草場。至少需要選擇3塊草場作為飼養地點,2塊用作日常輪流放牧,剩余草場則用來提供基本的草料來源,保證牦牛全年都有草可吃;
2.2.2 選擇草種。高產、高質量草種的選擇也是牦牛飼養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優秀的草種可以對牦牛的各項身體素質提供保障,草種的選擇標準: 耐寒、耐燥、生命力頑強、生長周期短等;
2.2.3 豐富的飼料。草料的均衡搭配可以為牦牛的生長提供更加豐富的營養,因此除過日常的青草之外,也可喂養牦牛精料、玉米秸稈等,為其提供多樣化的飼料供應;
2.2.4 草料的倉庫搭建。草料的存儲有利于保證牦牛的飼養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確保牦牛在冬季也可有充足的草料供應[4]。
由于牦牛自身的生物學特性: 1年1胎,難以在此方面做出改變,但是可從母牦牛的懷孕率上發揮相應措施。在每年的冬末春初之際積極觀察發情的牦牛,并幫助母牛進行受精懷孕或者進行人工授精,最大程度上提高母牛的懷孕率;懷孕之后的母牛要提供最大程度上的關注,要避免其進行爬坡、奔跑等劇烈運動,保證牦牛犢能夠順利出生;在母牛臨生產之際,應將其送于專門的生產牛棚,進行特殊的飼養。在牛犢出生之后,除過相應的護理措施之外, 也應施行相同的飼養措施,最大限度上保證懷孕母牛的生產率以及初生犢牛的存活率[5]。
綜上所述,牦牛飼養方式的改善與提高,是提升牦牛生產率的關鍵步驟,是使牦牛能夠適應現代市場的前提條件,對于改善當地人民的經濟生活以及經濟條件有重要意義,是現代化畜牧業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