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懷
(云南省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 655200)
保育豬是指體重在25~30kg之間的斷奶仔豬。通常,為仔豬斷奶后仔豬即開始進入到保育期,然而因仔豬已斷奶,無法通過母豬獲取母源抗體,主要依賴自身機體免疫力對各種不利影響有效抵抗,因而若此時飼養管理不科學,保育豬極容易患病。此時,需對保育豬采取科學飼養管理方式,減少外界刺激因素,為保育豬提供清潔飲水以及適宜飼料,保證保育豬健康生長。
仔豬要采取科學斷奶方法,盡量降低對其產生刺激。一般仔豬生長至21~28 日齡對其斷奶。斷奶初期仔豬不得直接進入保育舍。待仔豬進入保育舍后,還需為其喂食7d乳豬飼料,逐漸過度其每日營養供給情況。為斷奶仔豬提供全價顆粒飼料,需保證所提供飼料優質新鮮,以滿足仔豬生長發育對飼料的要求。如果對斷奶仔豬投喂質量不好的飼料,極易出現消化不良或腹瀉現象,甚至造成仔豬出現發病掉膘的情況[1]。
將斷奶仔豬轉進保育舍前,需嚴格清洗保育舍及其內部設備、工具等,待其干燥后,才能將保育豬轉入保育舍,這一過程通常需要5~7 d時間。另外,保育豬轉入前,還要對保育舍內的所有設施都要進行檢查,調整好保育舍的溫濕度。此外,轉入保育舍的仔豬必須遵守“全進全出”這一飼養管理模式,這樣可有效預防仔豬疫病。
需根據保育豬具體生長狀況為其合理分群。在具體分群中,需對各個豬群內仔豬數量嚴格把控,同時堅持適宜的養殖密度,防止因養殖密度過大、數量過多極易導致圈舍內環境衛生不良現象,并孳生病原[2]。對保育豬分群后,應監測保育豬具體生長狀況,尤其需注意其精神及食欲狀況,保證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還需對分群后保育豬做好調教工作,幫助其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對采用飲水裝置和自動料槽的養殖場,還要對其調教飲水和采食習慣。
在實際飼喂過程中,需提高飼料內營養物質含量,并合理搭配各種營養成分,促進其健康生長發育,達到理想的飼喂效果。在日常中對保育豬應提供充足的清潔飲水,有利于其快速生長,對圈舍內的飲水裝置,需要在位置和數量上進行合理調配,使其便于飲用[3]。一般飲水器安裝的最佳位置控制在體型最小保育豬的望月部位置,保證最弱小保育豬能夠正常飲水。此外,應為保育豬提供溫水并補飼適量電解質、維生素及抗應激藥物等,有利于保育豬對新環境能夠盡早適應。為避免因飼料更換而引發應激反應,最初可對其投喂代乳料,隨后逐漸增加保育飼料的投喂量最終完成飼料更換。
每天都要搞好保育舍的衛生環境,清除糞便污水,給保育豬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在飼養管理過程中,一旦發現豬群出現異常情況,應立即探究原因并針對性的采取處理措施,盡量降低疾病在豬群中發生傳播蔓延的風險[4]。需定期為保育舍帶豬消毒,為保育豬提供相對恒定和良好的空氣質量。一般情況下,豬舍溫度應控制為23℃~25℃,冬春兩季由于天氣寒冷,配備相關保暖設施,避免仔豬著涼。將保育舍濕度控制在65%~75%,濕度過大時,仔豬容易出現皮膚病和腹瀉。濕度過小,易造成空氣含有大量粉塵,導對仔豬呼吸道造成刺激出現癥狀。要加強保育舍的通風換氣管理,避免保育舍內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氨氣等有毒氣體的濃度過高刺激仔豬發生呼吸道疾病。
當仔豬轉入保育舍后,對保育豬需要特別重視疾病防控。首先,需嚴格開展免疫接種工作。養殖場應根據當地疫病流行狀況制定合理的接種免疫程序,嚴格按計劃開展免疫接種工作。免疫后還應對豬群定期進行抽檢,檢測實際免疫效果,若免疫效果不佳需要及時進行補免。另外,還要建立完善的養殖管理檔案,并將免疫情況記錄入檔。注射疫苗時,應做到1頭1針。若仔豬因免疫接種出現過敏情況,需做好其搶救工作。在日常飼喂中,可補飼適量黃芪多糖等,促進仔豬機體免疫力的提高,可有效降低仔豬的發生概率[5]。若發現患病豬只,必須立即隔離、診斷并治療,防止疫情擴散。應確保豬舍環境衛生良好,并搞好仔豬自身的清潔衛生,特別要重視定期開展驅蟲工作,一般在35~40日齡期間對仔豬進行一次驅蟲,并將驅蟲后排出的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對養殖場及周圍定期開展滅鼠、驅蚊工作,降低仔豬接觸鼠類或蚊蟲叮咬感染傳染性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