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紅月
(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 113122)
秸稈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遍地都是,但是利用率極低,以往的焚燒秸稈方式既污染環境又浪費秸稈,秸稈飼料化應是日后的發展趨勢,這對農業和畜牧業來說都是一次巨大的進步。近年來,農業農村部部多次提出要提高秸稈利用率,加強秸稈飼料化加工技術。本文主要對秸稈不同處理方式的優缺點和秸稈飼料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未來展望進行簡要分析,以期能夠促進秸稈飼料化的進一步發展。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秸稈的常規處理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焚燒,另一種是經過簡單處理再喂給牲口。第一種不僅污染環境而且浪費資源,是最不提倡的。第二種相對來說有一定利用價值,但是秸稈的營養價值不高,適口性差[1]。通常情況下,秸稈只是經過粉碎或者利用藥劑簡單處理,無法釋放營養成分,遠達不到飼料的營養價值,這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秸稈中富含大量的纖維素和木質素,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可將其分解,進而釋放營養物質,增加粗蛋白含量,提升秸稈的營養價值。秸稈經過微生物處理之后,還可延長儲存時間,使秸稈最大化地得到利用。
玉米秸稈的主要貯存方式是窯池青貯,但該方法對秸稈的要求較高,首先要選擇適當收割期,其次選擇水分含量在60%左右的秸稈。在飼喂之前要對青貯飼料的顏色、酸度等進行初步檢查。青貯秸稈主要喂給反芻動物,如牛和羊。
部分養殖戶會采取最原始的秸稈處理方式,收集后曬干直接喂牛、喂羊、喂馬。這種方式比較不提倡,因為動物無法吸收飼料中的營養物質,如果秸稈完全代替飼料,還可能會影響畜禽的生長發育,甚至造成經濟損失。
裹包青貯與壓塊制粒是指將青貯秸稈打捆,或者經過加工處理做成顆粒飼料。這種方式工藝繁瑣,且存儲時間較短,無法實現批量生產,因此不受歡迎。
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每到秋收季節便大肆焚燒秸稈,僅有20%~30%的秸稈才會被利用,然而大部分養殖戶選擇直接喂給畜禽,被做成飼料的不足8%。目前秸稈飼料化的利用率普遍較低,造成了秸稈浪費,也阻礙了農牧業的和諧發展。
盡管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多次提出要提高秸稈利用率,加強秸稈飼料化加工技術,但是大部分養殖戶對秸稈飼料化缺乏認知,受環境、文化、傳統等影響,人們普遍傾向于焚燒秸稈。雖然國家大力宣傳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各地區也常見寫著“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標語,但是焚燒秸稈的現象依然存在,造成環境污染。
雖然有些養殖戶期望利用秸稈飼料化來喂養畜禽,但是很多中小型養殖戶缺乏機械設備,導致操作困難。秸稈的加工利用技術繁瑣,簡單的預處理不能完全釋放秸稈的營養價值,因此需要專業的技術指導,才能最大化利用秸稈,制成飼料[2]。秸稈飼料化加工技術需要大量的設備和專業人員,前期投入成本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因此該項技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加大秸稈飼料化優勢的宣傳力度,才能普遍提高養殖戶對該項技術的認知度。宣傳時盡量采取群眾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比如可采取如下幾種方式: 第一,利用廣播,定期播報秸稈飼料化的優勢,潛移默化地影響;第二,舉辦宣講活動,詳細地闡述秸稈飼料化對養殖戶的好處,使人們對其有正確的認知[3];第三,制作標語、宣傳單等,積極引導人們對秸稈飼料化正確認知,深入宣傳其對環境保護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的秸稈飼料化加工技術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大部分養殖戶沒有掌握核心技術,難以有效地推動秸稈飼料化發展。應加大技術指導和支持,分配技術人員下鄉指導,舉辦秸稈飼料化技術培訓。
各地農業部根據當地農牧業情況,出臺相應扶持計劃,比如免費培訓秸稈飼料化加工技術,及鼓勵秸稈種植村民和養殖戶合作等。
綜上所述,秸稈飼料化是一項復雜且有發展前景的產業,它能夠將農業和畜牧業結合起來,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目前秸稈飼料化加工技術僅應用在反芻動物喂養中,未來有期望作出更精細的秸稈飼料,用于單胃動物或家禽的飼料中[4]。總之,秸稈飼料化是農牧業未來發展的大趨勢,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秸稈的最大利用率,進而推動農業和畜牧業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