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映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城中畜牧獸醫站 226400)
仔豬腹瀉是仔豬常見易患病,傳播迅速非常快,范圍比較廣,且斷奶仔豬非常容易患該疾病。當前一定要明確患病的各個類別,采取有效防治策略,降低仔豬腹瀉的患病幾率,創造更高的養殖效益。
1.1.1 細菌性腹瀉
目前最常見的腹瀉類型之一是細菌性腹瀉。比如,豬感染了大腸桿菌,就會出現白痢或者黃痢,仔豬紅痢出現的原因是感染了魏式梭菌,出現仔豬副傷寒是由于感染了沙門氏菌,上述這些都會造成仔豬腹瀉的出現。一般情況下,3日齡左右的仔豬易患黃痢,仔豬會排出黃色稀便,死亡率不高;白痢多見于2~3周齡的仔豬身上,會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的稀便,伴有腥臭味。一般病程比較長且死亡率低;紅痢主要主要發生于3日齡以內的新生仔豬,伴有紅色稀便,出現腸壞死的相關情況。該疾病類型病程短同時死亡率高,可能在短時間內造成仔豬死亡;副傷寒引起的腹瀉多出現于一月齡以上的斷奶仔豬,癥狀比較明顯,伴有嚴重的腹瀉,還有發熱的癥狀,皮膚表面有紫斑出現,死亡率較高,并且會感染母豬,母豬感染后雖然癥狀不明顯,但是會傳染其他的仔豬,造成大規模的感染[1]。
1.1.2 密螺旋體性腹瀉
該類型易導致大豬、仔豬都患病,一般2~3月齡的小豬多發,會出現黏液性出血性下痢。
1.1.3 病毒性腹瀉
常見類型有豬輪狀病毒性腹瀉、仔豬偽狂犬病、傳染性胃腸炎等。無論是哪種類型的腹瀉疾病,仔豬食欲和精神狀況都不好,出現腹瀉情況嚴重,體重減輕;對于日齡較小的仔豬,會出現較高的死亡情況和產生其他疾病。
輪狀病毒多是2月齡內的小豬易患,傳染性胃腸炎引起的腹瀉,各個年齡段的豬都會患病,冬季是疫病高發期,日齡越小,死亡率更高;仔豬偽狂犬病多是1月齡內的豬易患,具體呈現高熱、嘔吐、腹瀉以及神經性癥狀,死亡率非常高。
1.1.4 寄生蟲性腹瀉
仔豬球蟲病、蛔蟲病是易引起腹瀉的病菌類型。球蟲病多出現在1~3周齡的仔豬中,在春夏季節高發,母豬可能是疾病的傳播者。感染后,仔豬會出現腹瀉癥狀,排出黃白色糞便,偶爾會出現血液。通過實驗室鏡檢可發現有球蟲卵;蛔蟲引起的腹瀉多發生在1月齡以上的豬。具體表現為腹痛腹瀉,身體日漸消瘦且皮毛雜亂。
首先是消化不良性腹瀉,多見于剛斷奶仔豬。若是該時期飼喂方法不正確,飼喂次數和量控制不合理,都有可能導致仔豬消化不良,且糞便中會出現沒有消化全面的各種飼料;其次,比如腹瀉時出現的營養不足。假如母豬出現營養缺失問題,自身的奶水少且稀薄,容易造成仔豬營養不良,體質差,較為瘦弱,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差,出現腹瀉;然后是過敏性腹瀉,多見于突然更換飼料的斷奶仔豬中。飼喂過程中,未給仔豬一個過渡時期,飼料更換比較突然,一時間仔豬腸胃難以迅速適應,進而過敏性腸炎性腹瀉會因此產生[2]。
母豬出現分娩癥狀時,需要進入圈舍前,必須要對其分娩場所進行完全的清潔消毒,合理運用消毒藥物,徹底消滅圈舍中的細菌病毒、蟲卵等,為母豬營造良好的分娩環境。清洗母豬的身體,將其身體上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都清除掉。仔豬出生后,要對其圈舍定期消毒,控制好圈舍的溫度濕度。
母豬分娩前需結合免疫接種計劃,有序接種各類疫苗,有效防治大腸桿菌、偽狂犬病等疾病,使母豬自身產生較強的免疫性抗體。仔豬主要是通過母體的母乳來獲取營養,從而產生母源自帶的抗體,對自身的健康產生保護效果,進而遠離細菌性腹瀉與病毒性腹瀉,感染該病的幾率變小。比如,已斷奶仔豬需要及時接種副傷寒苗;母豬在產豬仔前后,需要保證圈舍沒有蚊蟲,避免寄生蟲感染仔豬,及時驅除球蟲、線蟲等可能導致腹瀉寄生蟲[3]。
母豬泌乳量和質量同仔豬的身體健康有著密切的聯系,需對母豬做好精心飼養,做好飼喂工作,提高母乳的質量,促進仔豬的健康生長。斷奶仔豬,要科學添加飼料,飼喂營養豐富且松軟適口性良好的飼料,控制好飼喂時間和飼喂量,降低腹瀉情況的發生幾率。更換飼料要循序漸進,不要突然更換。養殖過程中還需加強管理,避免各種應激因素影響仔豬身體健康。由于仔豬自身的神經調節與體溫調節機能還不夠完善,易受各種應激因素的影響,導致消化機能的紊亂,引發腹瀉,所以一定要做好管理。
綜上所述,仔豬腹瀉的病因復雜多樣,類別比較多,所以還需對患病類別予以明確,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則,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降低疾病發病率,有效控制病情,降低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