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麗
(吉木薩爾縣動物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831700)
豬痢疾是生豬養殖中一種常見的傳染性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在2~4月齡的仔豬養殖中最為常見,患病豬只主要以出血性腹瀉下痢為疾病特征,顯著降低了生豬養殖的生產性能和經濟效益。豬痢疾在豬群中很難凈化疾病,嚴重阻礙了生豬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
生豬養殖中豬痢疾患病豬只主要會出現腹瀉下痢的癥狀,同時患病豬只機體出現消瘦,豬只被毛凌亂粗硬,機體由于長時間腹瀉還會出現脫水的情況。患病情況嚴重的豬只主要會出現出血性下痢,慢性感染的豬只會出現黏液性腹瀉的情況,同時患病豬只的血液中血漿總蛋白的含量顯著提高,血液中鈉離子、氯離子含量顯著下降,出現高血鉀癥等情況,同時部分豬只機體出現酸中毒的現象。豬痢疾通常患病的潛伏期在3~8d左右,時間長的可以達到2~3個月,我們通過將豬痢疾患病豬只的病程時間長短分為最急性型感染、急性型感染和慢性型感染3種類型。
最急性型豬痢疾主要出現在疾病流行的初期階段,少數患病豬只沒有表現任何臨床癥狀便會猝死,死亡率相對較高,大部分患病豬只會出現采食廢絕,嚴重腹瀉的情況,豬只的糞便從初期的松軟糞便轉換為水樣腹瀉。患病豬只精神狀態萎靡,腹部出現疼痛緊縮的情況,觀察可以發現豬只的肛門松弛,眼球出現凹陷,豬只機體出現嚴重脫水的情況,患病后期豬只出現全身抽搐,最終器官衰竭死亡。最急性型患病豬只病程在12~24d左右[1]。
急性型豬痢疾通常在疾病流行的前中期比較多見,患病豬只主要會出現出血性腹瀉的癥狀,患病初期階段豬只的糞便稀軟,糞便中開始逐漸出現半透明狀的黏液物質,導致糞便開始出現膠狀變化,隨著疾病的惡化,糞便中開始出現血液和腸道黏膜組織碎片。患急性型豬痢疾的豬只會出現采食量顯著下降的情況,同時患病豬只的飲水量顯著提高,豬只出現腹痛弓背的情況,由于長時間腹瀉,豬只的機體逐漸消瘦、脫水,急性型豬痢疾豬只最終會出現器官衰竭死亡或者轉換為慢性型豬痢疾。
慢性型豬痢疾病癥通常出現在疾病流行的中后期階段,病程可以達到30d左右,主要會導致豬只出現黏液性腹瀉的情況,豬只的腹瀉癥狀時而嚴重,時而輕緩,反復出現。患病豬只糞便中同樣會出現黑紅色的血液和黏液物質,呈現為油脂狀,其中黏液和腸道黏膜組織碎片的含量較多,血液的含量較少。慢性型患病豬只的采食量會少許下降,豬只生長發育緩慢,同時伴隨著貧血的癥狀表現。部分患得慢性型豬痢疾的豬只會出現自然康復的情況,少部分豬只會出現復發,甚至多次復發死亡的情況[2]。
對患得豬痢疾的豬只進行解剖分析可以發現,患病豬只的病變部位主要集中在結腸、盲腸部位,而豬只的小腸部位沒有出現明顯的病變,通常在豬只回腸和盲腸結合部位可以發現明顯的分界。急性型豬痢疾患病豬只大腸部位會出現出血性炎癥的情況,結腸和盲腸的黏膜組織出現顯著的腫大,并伴隨著出血、充血的情況,腸道中的皺褶明顯,腸壁上附著大量的黏液,腸道內容物中混合著大量黏液和血液,血液氧化后呈現為巧克力色。患病情況嚴重的豬只直腸黏膜出現出血的情況。病程較長或者慢性型豬痢疾患病豬只機體明顯消瘦,大腸組織內壁粘膜水腫減輕,但是黏膜組織的病變情況會加重,主要是由于腸道組織中纖維蛋白滲出所導致。豬只的肝臟、脾臟、心臟等內臟器官沒有明顯的病理變化[3]。
生豬養殖中豬痢疾的出現會顯著降低豬只的生產性能和養殖的經濟效益,通過對疾病癥狀的良好了解可以有效的對豬痢疾進行準確的診斷,隨即采取合適的防治措施,促進生豬養殖產業的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