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鑫,馮 潔 ,姜翼寅
(1.蘇州市畜牧獸醫站 215128;2.蘇州市動物園 215128;3.江蘇鼎泰藥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 211800)
該食蟹猴飼養在動物園猴區,該群體有20只食蟹猴組成,其中猴王1只,成年母猴5只,成年公猴4只,其余10只為未成年食蟹猴。飼養環境包括室內籠舍和外面開放型運動場,室內溫度保持在16℃~28℃,濕度保持在40%~70%。運動場同時配有一定量的假山、小木樁等裝飾物供其玩耍。飼料有動物園飼料中心統一配制供應包括水果、粗糧等,一日2次飼喂。
2017年3月在動物園食蟹猴區飼養員無意觀察到一只成年食蟹猴老是沿著室內籠子邊緣來回反復踱步,搖頭,起初以為是其玩耍正常行為。但隨后每天觀察該猴子這種行為白天能保持4h以上,持續進行觀察,往后每天基本都是重復這樣的行為,沒有減少頻率,同時其跟猴群其他動物接觸玩耍的時間明顯減少,絕大多數時間是單獨在籠子旁邊來回徘徊。近距離觀察,動物精神恍惚、眼神迷離、動作刻板。同時其還出現久坐不愿意活動,啃食自己尾巴的習慣,尾部時不時出現多處咬傷,血常規檢測白細胞超標。根據診斷此種情況屬于心理疾病范疇同時伴有自殘與異食癖行為。
首先將該猴子保定從籠子中取出,對其咬傷部位用含有碘伏的棉球反復擦拭消毒,再用云南白藥粉劑涂抹在干棉球上按壓傷口部分進行止血。然后將頭孢類抗生素溶于黃芪多糖溶液進行肌肉注射給予抗菌消炎防止感染,連續注射3d。并將其放在移動的籠舍中單獨飼養照顧,同時每天對動物傷口進行觀察消毒持續一周。
3.2.1 增加動物福利
動物福利是動物能很好的適應其所處的生存環境,滿足其必須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科學證明,如果動物健康、感覺舒適、營養充足、環境安全、能夠表達自己的天性和不受外界痛苦、恐懼和壓力威脅,就滿足動物福利的要求。提高動物福利有利于動物健康生長,減少疾病的發生。
3.2.1.1 飼料方面
動物異食癖大多是由于體內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缺乏所照成的。食蟹猴體內本身不能合成維生素C,針對這種原因首先在飲食上增加食物的多樣性,我們增加了用奶粉做的窩窩頭、切碎的熟牛肉、蔬菜水果。在平時青菜、包菜、胡蘿卜和蘋果、香蕉、梨的基礎上增加了葡萄、橘子等時令水果。同時將一日二餐改為一日三餐,增加該患病動物的采食時間,增加其活動量。
3.2.1.2 環境方面
在治療期間將該動物放置在單獨移動的籠子中,籠子中放置小玩具跟相應的食槽和水槽,定期給予豐富的食物和水。按照其喜歡群居的天性,將其跟籠子一起移到室外運動場,保證其能近距離看見自己的同伴。等到其尾巴痊愈后,將移動籠子門打開,讓其慢慢適應群體生活,直至其完全融入群體后再將籠子移除。同時在環境福利上面下功夫,進一步增加動物豐容,豐富動物生活。我們在其運動場增加了兩個秋千、兩排樓梯、兩個高大的樹樁并用繩索連接供其攀爬跳躍,發揮天性,還增加了各種大小輪胎和兒童小玩具供其玩耍,盡量營造出符合其自然生存的環境。在室內籠舍增掛了2個用不銹鋼做成的圓形鏡子,每天下午1~3點進行室外音樂播放。飼養員每天不定時單獨將花生醬涂抹于小玩具內供猴群尋找食用,不斷增加各種樂趣供其探索發現。
經過一周外傷和一段時間加強動物福利綜合治療,該猴子尾部傷口痊愈且無新傷口出現,該動物沒有再次出現自殘和異食現象。同時放歸群居后該動物在室外群體活動時間增加,進入室內籠子邊緣來回搖頭踱步的時間和頻率明顯減少,該動物面部表情不再呆滯,變的活潑好動,更愿意去室外跟同伴一起采食玩耍。
上述食蟹猴啃咬自己尾巴和在圈舍來回反復踱步的刻板行為是典型的心理疾病,病因復雜,我們飼養管理人員平時在動物飼養管理方面特別是動物福利方面要特別關注,包括食物營養的豐富,圈舍環境的豐富等。做到提前預防、提前發現、提前干預,從而將該類心理疾病發生率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