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勝勇
(四川省中江縣通濟鎮畜牧獸醫站 618100)
鴨傳染性漿膜炎也稱為鴨疫巴氏桿菌病或鴨疫里默氏桿菌病,該病最早發生與美國紐約,而后在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有所報道,自1982年首次在北京地區報道后,在我國范圍內流行[1]。
鴨傳染性漿膜炎的病原為鴨里默氏桿菌,該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沒有芽孢,不運動,外觀呈橢圓形,多為單個存在,也有少數里默氏桿菌成對排列,部分菌體呈長絲狀[2]。里默氏桿菌目前已知有21個血清型,各血清型之間沒有交叉反應,在我國流行較為廣泛的是1型、2型、6型、10型,其他血清型發病率較低。
鴨傳染性漿膜炎的發生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在氣溫較低、雨季或環境潮濕時更易發病。雛鴨對里默氏桿菌的易感性較成年鴨更高,尤其是2~3周齡的雛鴨更易發病,發病率可達90%,死亡率在5%~75%。8周齡以上的鴨在感染后也很少發病,但可稱為傳染源。
患病鴨和帶菌鴨是主要傳染源,傳染源將病原菌排出后會污染空氣、飼料、飲水、墊料等,健康鴨接觸到這些被污染的環境后,病原菌經由呼吸道、破損皮膚等進入體內。此外,種蛋的垂直傳播也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之一。當飼養密度較大、鴨舍內空氣條件較差、環境潮濕、飼料中營養不均衡時,均容易誘發本病。
該病的潛伏期通常為1~3d,少數病例可達7d,日齡越小的雛鴨發病越急,患病初期,雛鴨食欲減退,精神萎靡,嗜睡,打噴嚏,眼睛、鼻腔內有漿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排較稀的糞便,糞便為綠色或壞綠色。一些患病鴨有跛行、趴臥或腿軟等關節炎癥狀。患病較為嚴重的病例會出現頭頸震顫、點頭、角弓反張、抽搐或痙攣等神經癥狀。病程較長的患病鴨發育不良,生長較正常鴨來講變慢,平均日增重降低,總體重甚至不到正常鴨的一半。
患病鴨最常見的病理變化是漿膜表面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常發生在心包膜、肝臟、氣囊等處,滲出物中還有少量的單核細胞或白細胞,也有部分病例能夠在滲出物中看到多核巨細胞和成纖維細胞,滲出物有可能干酪化,構成干酪性卵巢炎等。
可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進行初步診斷,如需確診應當進行病原學檢查。該病在診斷的過程中應當注意與鴨大腸桿菌病、鴨巴氏桿菌病、鴨傳染性肝炎、鴨衣原體病、鴨球蟲病等疾病相鑒別。
病原學檢查應無菌采集患病鴨的腦組織、脾臟、氣囊、骨髓、肺臟或病變滲出物,將其接種于血瓊脂培養基或巧克力瓊脂培養基內,5%~10%CO2條件下37℃內培養1d,進行形態學和細菌生化鑒定可以判斷是否為鴨里默氏桿菌感染。另外,也可以應用玻片凝集或PCR技術對該病進行檢測。
由于鴨傳染性漿膜炎的病原血清型較多,且各個血清型間無交叉免疫反應,所以不同菌株對同一種抗生素的反應可能不同,有條件的飼養場應當進行藥敏試驗來確定治療方案,如果不能進行藥敏試驗應當選擇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治療的過程中應當根據說明書的要求進行用藥,不得擅自延長或縮短用藥時間或更改用藥劑量,以免菌株產生耐藥性。有學者的研究表明氯霉素、恩諾沙星、氟哌酸、麥迪霉素、紅霉素等藥物菌能夠有效的控制本病的發生,但該病容易反復發生,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應當配合消毒來減少健康鴨接觸病原的幾率。
免疫接種是預防鴨傳染性漿膜炎的重要措施,根據養殖的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接種程序能夠很大程度上減少雛鴨的發病。目前,我國常用的疫苗有油乳劑滅活疫苗、蜂膠滅活疫苗以及鋁膠滅活疫苗等,里默氏桿菌鴨蛋為抗原疫苗正在測試階段,有望用于臨床。有學者研究了鴨傳染性漿膜炎滅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結果顯示,5日齡的雛鴨進行一免后一周可以產生抗體,10d左右抗體效價達到較高水平,二免后的雛鴨一周后產生的抗體效價達到峰值[3]。另外,在制作滅活疫苗的過程中以油乳劑為佐劑的免疫效果最好,其次是蜂膠疫苗,鋁膠為佐劑的疫苗效果最差。在選擇疫苗的過程中應當選擇大廠生產的正規疫苗,購入疫苗后盡快接種或按照要求進行儲存,避免因疫苗失效導致免疫失敗。
除免疫接種外,加強飼養管理也能夠控制該病的發生,保持鴨舍內的溫度、濕度適宜,適時通風,給雛鴨營造舒適、安靜、清潔的環境,配置營養均衡的全價日糧,特別要注重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補充,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鴨群的抗病能力,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