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宏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832000)
病死畜禽是導致動物疫病的重要傳染源,嚴重影響食品安全,可導致環境污染和疫病傳播,嚴重影響養殖戶或企業經濟效益,危害較大,需積極提升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水平。目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長效機制已經初步建立,但尚存不足,各地區差異較大,有待進一步優化、改進。積極探索和構建長效管理機制,運用科學的手段,提升管控效果,合理處理病死畜禽,將其變為可利用資源,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病死畜禽應在病死后24h內拉運至收集點,但是較多養殖戶距離收集點較遠,或地區內收集點較少,無法在24h內送達收集點,較容易出現腐敗等問題,造成環境污染,不利于疫病防控。同時,等待轉運過程中,若不能有效處理、儲存,也可造成二次污染,風險較高。此外,部分養殖場設置有無害化處理掩埋坑,出現病死畜禽后,多將其尸體暫時埋在無害化處理掩埋坑里,若環境溫度高,尸體處理不當,可導致病源傳播,導致動物疫病發生[1]。
規模化養殖場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認知較為明確,但是部分散養戶缺乏正確認知,無害化處理意識淡漠,認為補助申報程序復雜,未認識到病死畜禽尸體的危害,不愿申報,自行處理畜禽尸體。同時,國家對于無害化處理政策支持尚不足,較多畜禽未出臺相應的無害化處理補助政策,進一步降低了養殖戶申報無害化處理的積極性。
動物衛生監督主體力量有限,存在人員少、經費不足等問題,個人工作任務繁重,部分人員“身兼數職”,同時負責動物疫病防控、動物產品檢疫、無害化處理監管等多重任務,較多無害化處理監管難以有效落實到位[2]。
在建立區域性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的基礎上,增加區域內收集點,實現全面覆蓋,保證收集處理全覆蓋。根據本地畜禽養殖戶或其他分部情況,科學規劃無害化收集范圍,根據疫病流行病學資料,設計、增加收集點。收集點應具備較好的冷藏、冷凍存儲條件,遠離生活區及養殖區,交通便利,病死畜禽運輸方便,可統一收集片區的病死畜禽,并可完成初步處理,避免病死畜禽尸體造成污染。必要時,可利用支持大型畜禽規模養殖場、畜牧專業合作社等的良好處理條件,建立病死畜禽收集點,作為臨時存放的收集點。
收集點初步處理病死畜禽尸體后,合理存儲,并定期運往區域無害化處理中心或具備無害化處理能力的機構。對于地廣人稀,養殖戶分散,缺乏專業處理設備和設施者,應充分利用當地資源,與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單位建立委托關系,當地病死畜禽完成規范登記等處理后,盡快實施無害化處理[3]。
強化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宣傳工作,提升養殖者申報積極性,并簡化申報流程,為申報者提供支持與幫助,促進無害化處理工作落實。完善相關補助制度,除生豬外,對多種常見畜禽制定補助正常,并依照“誰處理、補給誰”原則,將補助資金發放給處理單位,形成“場戶申報、統一收集、集中處理”良性循環體系[4]。
當前,針對病死畜禽及無害化處理的衛生監管力度尚不足,尤其是缺乏主體力量,難以保證監管工作落實到位。為減輕監管主體的工作壓力,應聯合地區監管部門進行統一管理,由主體監管部門為其設置管理流程與方法,指導其規范收集、處理病死畜禽,并進行定期督查、指導,保證無害化處理管理細節落實到位。此外,強化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企業管理,對其管理工作進行實施控制,避免出現不安全事件。
綜上所述,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任重而道遠,進一步完善其長效機制是發展的重點,應基于各地區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的對策,從而構建符合區域發展需求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