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坤林
(四川省金陽縣小銀木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616254)
近年來隨著我國生豬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各類生豬的傳染疾病也時有發生,豬腹瀉是生豬養殖過程中最為常見的疾病,一旦沒能及時預防與治療,就會給養殖戶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因而針對豬腹瀉疾病的研究迫在眉睫。
豬腹瀉疾病多是由生豬的養殖環境和喂養不當造成的,養殖生豬的環境不符合標準,建造的豬舍不規范,飼料搭配不均衡,以及衛生防護不到位等都是引起豬腹瀉疾病產生的重要因素。生豬養殖過程中特別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生豬被圈養,缺乏戶外活動,自身的免疫力低,再加上被喂食搭配不合理的飼料,都會致使生豬被病菌侵襲引發腹瀉,進而傳染整個養殖場,且豬腹瀉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危害范圍廣,將嚴重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收益,阻礙社會的穩定發展。
生豬的養殖是一項花費時間較長的項目,管理過程中的任意環節出現紕漏都會增加豬腹瀉疾病出現的幾率,應引起養殖人員和技術人員的高度重視。要想更加有效地控制豬腹瀉疾病,降低豬腹瀉疾病給養殖戶帶來的風險,養殖人員首先就應優化生豬的飼養管理,從源頭上為生豬的養殖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應加強對養殖喂養的日常管理,確保供應生豬的飼料和水源的質量安全,控制在科學規劃的范圍內。
在搭配飼料方面,養殖人員需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密切觀察生豬的品種習性,根據不同時期生豬所需營養物質的差異性,最大程度上保證不同品種的生豬能夠吃到搭配合理、營養均衡的飼料,也可依照生豬的體質有針對性地添加營養物質,進而增強生豬自身的抵抗力,降低患病的風險,同時注重飼料的儲藏,時刻關注天氣變化,安排專人定期負責日常檢查工作,以防止發生霉變,并做好相應的技術處理[1]。水源的質量也是影響生豬養殖的關鍵因素,養殖人員需要聯系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適宜地為生豬的用水調節水溫,夏季天氣炎熱,就要供給涼水,但不可以是冰水,這樣的內外溫度差,會嚴重刺激生豬的腸胃,發生腹瀉癥狀;冬季溫度低,應為其供給溫水,并確保水質干凈。
為了高效地控制豬腹瀉疾病的發生,養殖人員一方面應優化生豬的飼養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強豬舍的衛生防護。導致豬腹瀉的病菌很多,且微生物的傳播速度快、傳染范圍廣,養殖人員應重視對豬舍的環境管理,定期進行衛生消毒,一年四季中都要保證豬舍的清潔,對排泄物等及時清除,由專車運往特定位置堆積,運用發酵處理消滅病菌,防止因未及時清理的糞便產生有毒物質,危害生豬的正常成長。
與此同時還應加強對豬舍的衛生消毒防護,現代化的生豬養殖管理應遵循繁殖培育一體化的模式,不同批次的生豬出欄后都要對豬舍進行嚴格地全面清潔與消毒工作,還應空置一段時日,不應立即投入下一批的養殖。除了重視豬舍環境的清潔和衛生消毒,還需關注天氣變化對生豬養殖的影響,例如四川省某地,在夏季多雨的季節,預先就完善了豬舍的排灌設施,有效地防止了因積水排放不暢引發的蚊蟲繁殖危害生豬健康的問題。
面對豬腹瀉疾病的發生應采用預防與治療相結合的模式,深入地了解豬腹瀉疾病產生的原因,對癥下藥,有效地控制住該疾病的蔓延。在治療的過程中禁食是最常用的辦法,因養殖人員的工作疏忽,沒能及時發現霉變的飼料,將其喂養生豬,就會造成生豬中毒,進而引發腹瀉,當發現豬腹瀉的癥狀就應停止喂料,有效地防止生豬繼續進食發霉或者有毒的飼料,還能夠將有毒殘留順利排除[2]。應當重視的一點是,養殖人員不能在發現豬腹瀉后馬上喂其止瀉藥,貿然地做法會讓有毒物留在生豬體內,不利于徹底根治,應密切觀察生豬的狀態,選擇藥性溫和的解毒藥對生豬治療。
養殖人員一旦發現生豬開始腹瀉,并伴隨著精神萎靡、日漸消瘦、生長緩慢,且排泄物中出現小蟲,應立即采用驅蟲法對生豬開展治療,對糞便進行鏡檢,對病情嚴重的生豬需要加大藥量,但要確保病豬體的耐受性。當發現豬腹瀉是由病原性造成的,一定要警惕該成因的傳染性,有針對性地隔開治療,養殖技術人員可以采用抗微生物的治療方法,對病豬及豬舍進行隔離、封鎖、全面清潔與衛生消毒,攔截傳染的源頭。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豬腹瀉疾病的發生阻礙了生豬的健康生長,在治療的過程中,為防止生豬脫水致死,就需要采取補液的方法及時地為豬體補充營養物質和鹽水化合物等,提高生豬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提升生豬的養殖質量,減少豬腹瀉疾病給養殖戶帶來的損失,就需要養殖人員從優化飼養管理、加強衛生防護以及科學治療方法等三個具體措施入手,有效地降低豬腹瀉疾病的發生風險,提高養殖戶的收益,確保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