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衛東
(江蘇省泗陽縣農業農村局穿城獸醫站 223716)
鵝球蟲病屬于養鵝生產過程中常見的一種原蟲病,由球蟲感染所引起,養殖場一旦發生疫情,發病率可高達80%以上,未經有效治療時病死率也非常高,對養鵝業的發展造成很大阻礙[1]。為了能幫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該病,下面就其防控為話題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鵝球蟲種類較多,臨床報道的有16種之多,大多數為艾美耳球蟲屬,其中截形艾美耳球蟲、科特蘭艾美耳球蟲、鵝艾美耳球蟲、有毒艾美耳球蟲和多斑艾美耳球蟲臨床最為常見,致病力也是最強。截形艾美耳球蟲主要寄生在腎臟部位,科特蘭艾美耳球蟲、鵝艾美耳球蟲、有毒艾美耳球蟲和多斑艾美耳球蟲都寄生在腸道中,我國各地報道的球蟲以腸道類居多,空腸、回腸、結直腸、盲腸等部位都能分離到。由于球蟲體積較小,且為胞內寄生蟲,故感染球蟲的鵝,其腸道黏膜細胞很容易出現器質性病變,腸黏膜容易壞死或脫落,即使使用藥物能將蟲體殺滅,受損的腸黏膜修復還需要較長時間,使得本病一旦發生,鵝群的生產性能完全恢復需要的時間較長。
本病對任何日齡段的鵝都能感染,日齡越大,鵝機體對球蟲的抵抗力就越強,雛鵝的易感性最高,發病后死亡率也最大。如果為1周齡以內感染,則會很快發病,死亡率在80%以上,如果在2月齡以上感染,則死亡率下降為10%左右。球蟲的生活史不需要中間宿主,其卵囊隨糞便排出體外后,在適宜環境下能快速完成孢子化進程而變為孢子化卵囊,從而具備感染力,健康鵝食入后就會感染。高溫高濕的環境利于完成孢子化進程,故本病在夏季最容易流行,每年的4~9月份本病報道最多,尤其是水塘養殖的鵝群,蟲卵很容易進入水塘中污染水源,這些鵝也大部分都是飲用水塘中的水生活的,使得本病發生率遠高于舍飼模式養殖的鵝群。
病鵝表現不斷搖頭,口腔中流出白沫,繼而臥倒在地,頸部下垂,排出血水樣的稀糞,發病時間長的糞便呈褐色的凝血,肛門松弛,尾部羽毛被糞便大面積污染。急性發作的病例病程為24~48h,多數鵝最終因貧血、休克、機體衰竭而死。有些鵝發病慢,表現采食量下降,甚至廢絕,精神不振,經常縮頸,畏寒怕冷,獨自臥于一角,對聲音、光照等應激因素敏感,兩個翅膀下垂,糞便為不成型的稀糞,里面混合有紅色的粘液,最后因機體衰竭而死亡[2]。有少部分鵝在不經治療的情況下能自行康復,但后期生長發育緩慢,料肉比高,飼養價值下降[3]。
對病死鵝進行剖檢,可見腸道黏膜增厚或腸黏膜脫落而變薄,腸內容物有大量血液混合,下段腸道病變較為集中。回腸、盲腸、結直腸黏膜腫脹,表面有糜爛灶,有時有麩皮樣的纖維素性滲出物覆蓋。泄殖腔黏膜有炎性出血病變,十二指腸和空腸的病變一般較輕,呈現卡他性的炎性滲出。
本病常發生于環境衛生差,飼養管理水平低的養殖場,尤其是坑塘模式飼養的鵝群,本病經常發生。在日常管理過程中,養殖場要及時清理糞便,尤其是鵝容易扎堆的休息區,最好撒上生石灰粉進行消毒。如果場地面積足夠大,建議分隔成數個養殖區,采用輪換養殖的模式飼養,即A養殖區飼養一段時日,場地被污染后,可趕至B養殖區飼養,再次被污染后,再輪換C養殖區,這樣新養殖區不但能保證對鵝群的生物安全,而且老養殖區還有足夠時間進行消毒和凈化。如果場地面積較小,則要注重飼養密度的控制,保持地面干燥、潔凈和衛生,必要時將地面做硬化處理。有條件的鵝場可采用流動水養殖,盡量不要選擇水流動性差的坑塘養殖。定期采集環境中的糞便進行化驗,如果發現有血細胞,且能找到球蟲卵囊時,第一時間采用藥物大群預防。
對球蟲敏感的藥物有磺胺氯吡嗪鈉、磺胺喹噁啉、妥曲珠利、地克珠利、癸氧喹酯、氨丙啉等,通過拌料或飲水方式給藥,根據疾病的輕重緩急連用3~5d。需要提醒的是,藥物使用后一定要注意休藥期,臨近出欄的鵝必須在休藥期過后再上市。磺胺類藥物使用時需要和小蘇打聯用,以堿化尿液,減輕腎臟負擔。為了縮短治療周期,加快機體康復,除了抗蟲藥外,建議再搭配止血藥、腸黏膜修復藥和提升免疫力的藥物使用,如維生素K可溶性粉、復方電解多維、魚肝油、黃芪多糖等,治療效果將更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