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佳 李延萍
(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重慶市中醫院,重慶 400021)
類風濕關節炎(RA)是累及周圍關節為主的多系統性炎癥性自身免疫病[1],屬中醫學“尪痹”“歷節”“白虎病”范疇,臨床上以關節的疼痛、腫脹、晨僵等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在我國患病率為0.32%~0.36%,在急性期往往表現為關節的紅腫疼痛,可伴或不伴膚溫升高,呈持續性劇烈疼痛,多影響正常活動。目前其致病因素、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大多數學者認為RA的發病可能與感染、遺傳、性激素等多種因素相關[3-5]。目前西醫治療RA包括非甾體抗炎藥、傳統抗風濕藥物、生物制劑及各種生物仿制藥,雖取得一些進展,但其療效、安全性、價錢合理性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探究[6]。
中醫藥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療效顯著,優勢明顯[7-9],再結合臨床診療中患者發病特點,我們從“肝陰不足,風陽上擾,經絡阻滯,不通則痛”出發,以“攻補兼施”法辨治本病,療效頗佳,現將經驗介紹如下。
《素問·痹論篇》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10]。RA好發于中老年女性,她們素體稟賦不足,易受外邪侵襲,加之久勞久作,或久居陰涼潮濕之地,風、寒、濕三邪乘虛而入,造成氣機逆亂,肝失調達,耗傷肝陰。肝主藏血,主筋。《素問·痰論篇》言“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肝血的充盈是筋骨正常屈伸活動的先決條件[10]。《婦人大全良方》曰“女子以血為本,以肝為先天”,肝血虧虛,筋脈失充,故可見筋骨酸麻、腫脹、疼痛、伸縮障礙等癥。血在體屬陰,肝陰不足則可見急躁易怒,胸悶氣短,頭暈目眩,口苦口干,多夢驚悸等癥,且本病好發年齡及性別多見更年期女性,更加符合此推論。肝失調達,氣機逆亂,風陽上擾于心。心者,君主之官,主血脈,心失所養,可見心悸、怔忪、焦慮等癥。心氣不通,易致血脈瘀結,造成關節腫大疼痛。
本病急性期以邪氣亢盛,局部氣血凝滯為標,法當急則治其標,然夏禹鑄有言“治病不可關門殺賊,藏府之病,必有賊邪,或自外出,或自內成。祛邪不尋出路,以致內伏,是為關門殺賊”[11]。若僅用攻法,會致素體更虛,正氣無力抗邪,導致病情加重,故采用攻補兼施法,標本兼顧。結合上述病機分析,方選用柴芍龍牡湯加減,可達攻補兼施,滋陰潛陽,平肝息風之功。柴芍龍牡湯為陳源生老中醫根據《傷寒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而成[12],方由柴胡12 g,白芍24 g,龍骨24 g,牡蠣24 g,玉竹15 g,茯苓12 g,甘草6 g組成。該方中柴胡苦辛,微寒,調暢氣機,解郁除煩;白芍酸寒,柔肝養陰,緩解止痛;龍骨、牡蠣咸寒,為血肉有情之品,鎮肝之驚,斂肝之陰;玉竹甘平,歸肺、胃經,補而不膩,具有養陰生津的作用;更兼茯苓去胸中邪氣,除煩滿而定驚;再加甘草與白芍苦甘化陰,且與茯苓甘淡和中,且能調和諸藥。全方用藥精當,配伍巧妙,攻補兼施,使邪祛正復,病自安。因本病易耗氣傷血,故在治療過程中,可加以益氣養血之藥,如黃芪、當歸、人參等。
臨床中注重辨證審因,患者如若表證較重,可酌加解表散寒或解表散熱之藥,如桂枝、麻黃、葛根、連翹等;若刺痛明顯,痛處不移,舌暗紅或紫暗,舌面見瘀點、瘀斑,舌下脈絡青紫,可酌加活血化瘀之藥,如牡丹皮、丹參、川芎、紅花等;若口干明顯,可酌加養陰生津之藥,如蘆根、石斛、沙參、麥冬等;若疼痛、麻木較甚,可酌加搜風舒筋止痛藥,如僵蠶、地龍、全蝎、海風藤、絡石藤、延胡索等。
疾病后期耗傷腎精,陳平[13]認為,對于年歲已高或病程日久的RA患者而言,腎氣虧損、腎精虧虛為甚,造成病程后期形成一系列痰、瘀等病理產物,加重病情演變。且脾主運化,痰、瘀等病理產物產生阻滯氣機,導致脾失健運,脾的功能失常,運化無源,內生濕氣,濕聚成痰,血虛成瘀,痰瘀互結,此為惡性循環也。故疾病后期重視補腎益精,健脾助運,方可選用獨活寄生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等,常用藥有獨活、川牛膝、仙鶴草、仙茅、巴戟天、淫羊藿、薏苡仁、白扁豆等。
患某,女性,47歲,2020年1月10日初診,反復周身疼痛3年余,加重3 d。現患者反復周身游走性疼痛,雙側第2、3掌指關節持續性疼痛,伴腫脹,雙肩關節、肩胛骨疼痛,面目紅赤,心煩易怒,頭暈,耳鳴,納呆,多夢,小便短少,大便干結。既往史:患者1年余前于當地醫院診斷類風濕關節炎,平素未服用抗風濕病藥。查體:舌紅,苔黃,脈細數。中醫診斷:尪痹。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辨證:肝陰不足,風陽上擾。治法:滋陰潛陽、平肝息風。處方:柴胡10 g,白芍10 g,龍骨24 g(先煎),牡蠣24 g(先煎),玉竹15 g,茯苓15 g,法半夏10g,桂枝10 g,葛根30 g,白術10 g,陳皮10 g,酸棗仁10 g,合歡花10 g,甘草6 g。7劑,水煎服。二診(2020年1月17日),患者訴服藥后周身疼痛較前緩解,雙側第2、3掌指關節仍腫脹疼痛,伴雙肩關節、肩胛骨時有疼痛,頭暈、耳鳴癥狀較前減輕,納一般,時做夢,小便較前好轉,大便稍干結,舌脈同前。處方:柴胡10 g,白芍10 g,龍骨24 g(先煎),牡蠣24 g(先煎),玉竹15 g,茯苓30 g,法半夏10 g,桂枝10 g,葛根30 g,白術10 g,陳皮10 g,酸棗仁15 g,合歡花15 g,僵蠶10 g,姜黃10 g,益智仁20 g。7劑,水煎服。三診(2020年1月24日),患者周身疼痛明顯改善,雙側第2、3掌指關節腫脹疼痛較前明顯減輕,頭暈、耳鳴癥狀明顯減輕,納可,做夢次數減少,大小便基本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繼二診方繼服7劑。再次就診時患者上述癥狀基本消失。
按語:本案患者為類風濕關節炎急性期,癥狀表現為關節的持續性疼痛,伴腫脹,發病年齡正處于更年期范圍,面目紅赤,心煩易怒,頭暈,耳鳴,納呆,多夢,小便短少,大便干結均為肝陰不足,風陽上擾之象,舌脈象亦為佐證。故方選柴芍龍牡湯加減,以達滋陰潛陽、平肝息風之功。二診,患者全身癥狀減輕,但仍有關節疼痛、腫脹,頭暈、耳鳴、做夢癥狀仍有遺留,故茯苓加量,加僵蠶、姜黃加強舒筋活絡之力,加益智仁安神益髓。
在臨床工作中,所見并非事實,當某種疾病處于急性發作期并非一味地急于“攻下”,中醫講求“治病求本”,應當審時度勢、辨證精準、標本兼顧、急慢并解。本文結合好發人群發病特點,從“肝陰不足,風陽上擾,經絡阻滯,不通則痛”探析類風濕關節炎急性期,并以“攻補兼施”法活用于臨床,以期為臨床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急性期提供經驗與思路,以減少非甾體抗炎藥的過度使用及疾病并發癥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