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嬌 顧健霞
1.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230031
高血壓病是我國最主要慢性疾病之一。我國高血壓患病人數高達總人口數的27.9%,但其治療率及控制率僅為45.8% 和16.8%[1]。高血壓病正以其高發病率、高致死率、以及高致殘率嚴重威脅著我國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因而積極預防減少發生率,尋求新的治療途徑提高治療率,是高血壓病防治的兩大關鍵環節。目前西藥在控制血壓上療效明確,但需長期服藥,而長期服藥后的副作用不可避免。近年來通過研究[2]發現中醫藥通過早期對體質的干預,預防,治療本病,可起到降低血壓、改善癥狀、防治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等臨床療效。體質是機體稟于先天,合于后天漸進形成的一個動態的相對穩定的,但又傾向可調的特質。當機體特質出現偏頗,便會影響其對于某些致病因子表現出較為敏感的易感性及傾向性,而通過改善體質,有助于有關疾病的防治[3]。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飲食習慣問題愈顯突出,平素飲食失節,脾胃乃傷,脾失健運,濕聚生痰,痰濕內停日久,致使體質出現偏頗,而體質的偏頗是疾病發生的主要內因。顧健霞主任結合患者臨床體證表現,治病求本,辨體為先,將“辨體”與“辨證”相結合,在高血壓病的防治中取得了顯著療效。
“體質”與“證候”密切相關二者都是對人體生命現象的描述,但體質是對人體未病狀態下的傾向性分類,而證候則是對人體已病后某一病理階段的概括。二者關系密切,但又存在本質差別[4]。
痰濕壅盛型高血壓病的病機多因飲食失節,生濕生痰;勞倦思慮傷脾,精微難運,生痰阻中;情志不遂,津液不行,釀痰生濕;或因稟賦素弱,聚濕生痰。水濕內停,津液不歸正化,水氣上泛或水阻清陽,可致眩暈、頭痛等癥;若水聚濕凝,穢濁積聚,可造成脾濕釀蘊成痰,痰瘀交阻,血脈不暢,可致脈道失柔,而變生諸癥。因此,水濕痰濁之邪與高血壓病發病密切相關,為重要的致病因素和病理基礎,是決定疾病進展、轉歸和預后的關鍵因素。證候類型的形成與個體的體質特征、病因性質、病機特點等因素密切相關 ,但個體的體質特征多起決定性作用[5]。因而在高血壓病的治療中“辨體”結合“辨證”至關重要。
痰濕體質是因體內津液吸收、輸布失常,致使濕聚生痰,表現出一系列以重濁黏膩為特點的偏頗體質。由于痰濕之邪是痰濕體質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礎,因而痰濕體質之人多表現有痰濕致病的特點,而痰濕之邪致病多具有重濁黏膩的特點,其“重”,多表現為自覺乏力,輕者頭身困重,重者頭重如有物裹,昏沉不明。所以痰濕體質者還可出現睡眠時間偏長、神倦乏力等表現。其“濁”,一則指分泌物,如晨起眼眵,二則指排泄物,如小便穢濁不清。其“黏膩”,多表現為口中黏膩不爽,舌苔的厚膩,面部的皮膚油膩不清,汗液的黏膩,及大便的稀溏。如痰濕阻遏清陽上升,則可能會出現面色偏黃、晦暗之象。故該體質之人多有形體肥胖,面黃多油,身重喜臥,嗜食肥甘,舌苔白膩,口黏膩或甜,大便正常或不實,小便不多或微混等特點。痰濕體質與高血壓發病關系密切,有研究[6]顯示痰濕體質是對心血管疾病影響最大的體質,其中以肥胖、超重、血脂異常、心血管病家族史、缺乏體育鍛煉的人群占比最高。錢岳晟等[7]對246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各類不同臨床表現及其與中醫體質分類的相關性進行觀察后發現,痰濕質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占比率最高達47.6%、陽亢質與平和質則分別占37.4%、15.0%。也就是說個體體質的差異性,決定著其對于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患性,如痰濕體質與痰濕之邪合而為病其又會影響著疾病的發展傾向。因而預防健康痰濕體質人群步入高血壓病人群的行列,防治高血壓人群中痰濕體質可引發的心血管危險因素,改善偏頗體質,延緩高血壓病進程,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對于高血壓病的長期管理意義深遠。
一般而言,疾病的發生與否多取決于人體自身的特點,即其體質特點與治病因素兩個方面。《黃帝內經》有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即指當個體抵抗力下降同時又有與之相合的致病因素作用時則發而為病。而疾病不同階段所表現出的癥狀則與其體質基礎有著本質上的聯系,正如《醫宗金鑒》所言:“人感受邪氣雖一,因其形藏不同,或從寒化,或從熱化,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故多端不齊也。” 文中“形藏”即指不同體質而言,而從化即是指因體質的不同而表現出的不同證型。體質制約和影響癥候的形成和演變,在體、證二者關系中,體質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體證結合即指將“辨體”與“辨證”相結合。而“辨體”則為辨體論治,即在診斷疾病以及確定疾病治療方案上都應充分考慮到該人的體質特征,并針對其體質特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顧健霞主任從事心腦血管病治療多年,對于高血壓病的防治深入研究,指出中醫體質類型與高血壓的發病密切相關。顧健霞主任認為痰濕體質是痰濕壅盛型高血壓病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臨證施治在確定治療方案及遣方用藥上多兼顧體證因素。
對于痰濕體質判斷明確,有頭暈、頭痛等臨床癥狀,但尚未達到高血壓病診斷標準的人群,顧健霞主任多從改變其不良生活方式入手:囑戒煙、戒酒;清淡飲食,適當進食有健脾化濕作用的食物,如山藥、薏苡仁、扁豆等;控制體重,改善調節偏頗體質,防病于萌芽。對于輕中度高血壓病患者,顧健霞主任結合痰濕體質及痰濕證候特點,自擬苓術天麻湯,組方:茯苓15 g,炒白術 12 g,炒薏苡仁 20 g,黃芪 10 g,葛根15 g,生山楂 12 g,澤瀉 10 g,陳皮 10 g,天麻 10 g,石菖蒲 10 g,丹參 15 g,炙甘草 3 g。諸藥共奏祛濕健脾、清眩止暈之效。
患者謝某,男,32 歲,職員,2018年10月8日初診。主訴:頭暈1月余,加重1周。病史:患者1月前于飲酒后出現頭暈,未予重視。1周前飲酒后頭暈癥狀再發加重,頭若帶帽,口中黏膩,面部多油,昏沉不明,遂來就診,納寐可,大便溏薄,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膩,脈弦滑。西醫診斷:高血壓病1級;中醫診斷:眩暈病(痰濕壅盛證)。顧健霞主任觀其形體偏胖,面部油光,苔白膩辨為痰濕體質;濕阻氣機,上蒙清竅,結合其舌脈辨為痰濕壅盛證。治以“體”“證”結合,“調”“治”并重。治以苓術天麻湯加減:茯苓 15 g,炒白術 12 g,炒薏苡仁 20 g,黃芪 10 g,葛根15g 、生山楂 12 g,澤瀉 10 g,陳皮 10 g,天麻 10 g,石菖蒲 10 g,丹參 15 g,谷芽15 g,麥芽15 g,建曲15 g,炙甘草 3 g。以上藥水煎服,每日2次。囑戒煙酒;清淡飲食,少食油炸、甜膩、辛辣之物,多食健脾助運、祛濕化痰之物,如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紫菜等;適當進行體育鍛煉,控制體重,但不宜在陰雨及寒冷天氣下運動,恐助濕氣;可選常見祛痰濕穴位,如足三里、豐隆兩穴位進行指柔按壓,諸法并用調其體質。
2018年10月15日二診:訴頭暈明顯減輕,口中黏膩,便溏等癥狀改善,查血壓130/80 mmHg,原方續服14劑。
2018年11月2日三診:訴頭暈癥狀明顯好轉,因工作壓力大,時感心悸,伴小便短赤,查血壓125/85 mmHg,舌邊尖紅,苔薄白,于原方基礎上加淡竹葉10 g,續服兩周,以固療效。3個月后電話隨訪,患者自訴頭暈癥狀未再發。
按:該患者青年男性體型偏胖,面部多油,平素多有大便稀溏,辨為痰濕體質,痰濕日久,積聚為痰濁之邪,成為痰濕證發生的基礎,患者證見口黏,頭身困重,大便溏薄,辨為痰濕壅盛證,舌淡,苔白膩,脈弦滑為其佐證。方中茯苓性味甘淡,性平,入心、肺、脾經,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之效;白術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天麻味甘平,性潤而不燥,歸肝經,此三味藥共為君藥;石菖蒲味辛苦,性微溫,歸心、肝、脾經,具有化痰開竅,化濕行氣,祛風利痹,消腫止痛之效;澤瀉味甘寒,性平,歸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泄熱之效;薏苡仁味甘淡涼,歸脾、胃、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之效,此三味藥共為臣藥;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歸脾、胃、肝經,具有消食健胃、活血化瘀之效;谷芽味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和胃,健脾開胃之效;麥芽味甘,性平,歸脾、胃、肝經,具有消食和胃,回乳消脹之效;建曲味甘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消食,理氣化濕之效,此三味藥共為佐藥;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肺、脾、肝、腎經,具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脫瘡生肌之效;丹參味苦,性寒,歸心,肝經,具有活血止血,消瘀通絡,止痛除煩之效;葛根味甘辛,性涼,歸肺、胃經,具有解表退熱,生津,透疹,升陽止瀉之效,此三味藥共為使藥。三診患者因工作壓力大,心火上炎,舌邊尖紅,小便短赤,加淡竹葉以瀉火除煩,清熱利尿。諸藥并用,體證兼顧,體病同治。
體病相關,體質可調。顧健霞主任基于“體-證-病”臨床思維方式,以痰濕體質與高血壓發病的密切相關性為切入點,結合痰濕壅盛證與痰濕體質臨床特點,將“辨體”與“辨證”相結合,從日常調護中改善痰濕體質,防病于萌芽;于組方用藥中調節痰濕體質,兼顧體證,治病于已成。在高血壓病的防治中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