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狀狀 喻 斌
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又稱消化不良,是由胃、十二指腸功能紊亂引起功能性胃病,通過檢查可排除器質性或代謝性疾病,臨床上常表現為餐后飽脹感、早飽、腹痛、腹部燒灼感等一種或多種癥狀,間或伴有上腹脹氣、噯氣、惡心嘔吐等癥狀,病程可長達數月[1]。羅馬Ⅳ標準[2]將FD分為餐后不適綜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和上腹疼痛綜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兩種類型。現代醫學認為,FD的發病機制多與胃腸動力異常、胃腸激素水平變化、Hp感染、內臟高敏感性、腦-腸軸互動異常等因素相關,同時遺傳、心理、社會因素也可影響FD的臨床癥狀[3]。西醫對于FD無特效藥,多通過對癥治療以緩解癥狀,具有局限性[4]。喻斌教授認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存在多種癥狀重疊問題,單靶點的化學藥物往往難以達到滿意的療效,主張通過中醫辨證論治,對患者進行個性化施治,從而達到緩解癥狀、降低復發率、減輕副作用的目的。
喻斌教授系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主任,碩士生導師,從事脾胃病專業臨床教學、科研及臨床工作30余年,在中醫防治消化系統疾病方面造詣深厚,對于功能性胃腸病的診治見解獨到,其中應用參苓白術散治療FD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筆者在跟隨喻斌教授學習的過程中受益匪淺,現將其經驗整理分享。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溯源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醫學屬“胃脘痛病”“痞滿”的范疇。其中以餐后飽脹感、早飽為主癥者,屬“痞滿”范疇;以上腹痛、腹部燒灼感為主癥者,屬“胃脘痛病”范疇[5]。“痞滿”病名首載于《傷寒論》,系指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滿悶不舒,外無脹急之形,觸之濡軟、按之不痛的疾病[6]。《景岳全書·痞滿》云:“痞滿一證,大有疑辨,則在虛實二字。”表明其病理性質可為虛、實兩端。故臨證時需細審病因,分清虛實,辨證論治[7]。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的疾病,病名最早見于《黃帝內經》。李東垣在《蘭室秘藏》中首次提出將胃脘痛確立為一門獨立的病證,并區分了胃脘痛和心痛的病因病機、證候和治法,為后世醫家辨治胃脘痛病奠定了基礎。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喻斌教授認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不外乎中醫所說的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內因以患者的先天稟賦為主,外因主要是指外感邪氣等因素,不內外因多與飲食起居、情志、勞逸關系等因素相關。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二臟。喻斌教授認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機制之一為胃腸動力的異常,而中醫認為胃腸的運動與脾胃的氣機升降有直接關系。喻斌教授指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可使脾胃受損。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機
1.3.1 脾虛是發病之本 《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胃屬土,同居中焦,互為表里,胃受納腐熟水谷,上輸精氣于脾,脾乃“后天之本”,運化水谷精微,一則“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一則“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喻斌教授指出若脾氣虛弱,運化失司,則濕濁、痰飲等內邪易生,濕為陰邪,重著粘滯,阻遏氣機,故癥見胃脘疼痛、痞悶不舒、嘈雜等;濕邪阻遏胃氣,氣機上逆,癥見惡心、呃逆等。《靈樞·決氣》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脾胃運化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乃化生血液的物質基礎,如脾胃受損,運化失權,則氣血生化乏源,故見神疲乏力、納呆等癥,若兼見心血不足,心神失養,還可見夜寐欠安,情志抑郁等癥;此外,喻教授指出土虛木乘,脾虛可導致肝氣橫逆犯脾,可見噯氣、反酸等癥。
1.3.2 濕困是致病之標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醫宗金鑒》提出“脾土虛弱,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膈,凝聚成痰。”脾為太陰濕土,喜燥惡濕,若脾虛可致痰濕中阻,濕盛又困脾。濕困脾土常癥見脘痞腹脹,納呆食少,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苔厚膩。喻斌教授指出,困脾之濕邪可為外感時令所致,亦可為內傷生冷而來,臨床多見脾虛運化不及,釀生濕邪,濕盛又可致脾虛,形成惡性循環。
喻斌教授提出FD的病機多為脾虛為本,濕濁為標,本虛標實。強調從虛實辨證論治FD應側重“脾虛不運”方面,處方用藥遵循標本兼治、健脾為主、兼以滲濕原則。參苓白術散補脾與利濕并用,而以補脾為主,兼以祛濕,喻斌教授在此方基礎上,根據患者癥狀調整用藥,療效甚佳。
2.1 方藥釋義 參苓白術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力,中滿痞噎,心松氣喘,嘔吐泄瀉,及傷寒咳嗽。此藥平和,久服養氣育神,醒脾悅色,順正辟邪”。濕為陰邪,非溫燥之品不化。參苓白術散由四君子湯衍生,在益氣健脾的基礎上,兼具祛濕之功效,濕濁化,脾復運,則脾健矣,是標本兼治之法。方中人參甘溫益氣,健脾養胃;白術苦溫健脾燥濕,助人參健脾益氣之功;茯苓甘淡,滲濕健脾,與白術相配伍,一燥一滲,運利結合,使健脾祛濕之功更強;白扁豆甘溫補脾而不滋膩,芳香化濕而不燥烈,薏苡仁甘淡性微涼,可滲除脾濕,山藥甘平,可補脾氣,益脾陰,蓮子肉甘可補脾,澀能止瀉,四藥均可資健脾祛濕之效;砂仁辛溫,芳香醒脾,理氣化濁,既防補澀壅滯氣機,又助健脾復運之效,乃“醒脾調胃之要藥”;《本草求真》云:“桔梗系開肺氣之藥,可為諸藥舟楫”,桔梗辛散苦泄,一可開宣肺氣,二可通調水道,以利滲濕,三可載藥上行。炙甘草則益氣和中,調和助藥。明代李中梓在《刪補頤生微論》提出:“脾胃屬土,土為萬物之母,故東垣曰脾胃虛則百病生,然則調理中州,其首務也。脾悅甘,故用人參、甘草、薏苡仁;脾喜燥,故用白術、茯苓;脾喜香,故用砂仁;心生脾,故用蓮子治心;土惡水,故用山藥治腎;桔梗入肺,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氣于地道,而無否塞之憂也。”脾為臟,胃為腑,凡臟主守,腑主通。溫補易滯胃,滋膩則礙脾,故補養脾胃不宜過用辛散、厚膩之品。參苓白術散性味平和,補而不壅,取多方協調,標本兼顧,相配得當,益于久服。
2.2 臨癥加減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虛濕困證的臨床癥狀繁雜,喻斌教授多以參苓白術散為主方進行加減化裁。若見脾虛甚者,可加用黃芪健脾益氣;若脹甚者,可加枳殼、厚樸、檳榔、大腹皮等行氣消滯;若痛甚者,加用延胡索、川楝子止痛;若兼有熱者,加用黃芩、黃連等清脾胃之熱;若兼見噯氣頻,可加用蘇梗、旋覆花、代赭石等降氣;若兼見反酸者,可加用左金丸、煅瓦楞子、烏賊骨制酸;若兼見食納差,可加山楂、炒麥芽、神曲、炒谷芽等健脾消食;若兼見夜寐欠安者,可加用合歡皮、蜜遠志、酸棗仁安神助眠;若兼見肝郁者,加用柴胡、香附、佛手等疏肝解郁。
2.3 注重飲食調護及情志調暢 功能性消化不良多為慢性起病,病情時輕時重,反復發作,纏綿難愈,且發病或加重常與飲食、情志等密切相關[8],因此喻斌教授強調在治療過程中也需注重飲食及情志調攝。
在臨床中應指導患者規律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可暴飲暴食、過饑過飽,少吃粗糙堅硬、辛辣、油膩、酸性、刺激性的食物,戒煙酒、濃茶、咖啡,盡量避免服用刺激胃粘膜的藥物,宜攝入優質蛋白質及鈣質多的食物,以軟食及清淡飲食為主。此外,我們應當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幫助病人疏導緊張、焦慮情緒,囑咐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愉悅的心情,指導患者學習自我排解消極情緒的方法,必要時可建議患者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及治療。
2.4 典型病案 盧某,女,48歲,工人,2019年3月5日初診。患者因“食欲不振6月余,加重伴腹脹1周”就診。患者訴近6月來食欲不振,厭食油膩,時有腹脹,進食后加重,患者曾多次于外院門診口服西藥治療,療效欠佳。患者訴平素工作繁忙,飲食欠規律。至我院就診時癥見:食欲不振,厭食油膩,上腹部脹滿不適,呈陣發性,乏力困倦,無燒心、反酸、惡心嘔吐等癥,夜寐欠安,不易入睡,小便正常,大便1~2次/日,色黃,成形。舌淡紅,苔白膩,脈濡。喻斌教授辨病為胃痞,辨證為脾虛濕盛證,中醫治以健脾化濕,和胃消痞。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擬方如下:太子參10 g,茯苓10 g,白術10 g,山藥15 g,白扁豆10 g,蓮子10 g,桔梗10 g,薏苡仁15 g,砂仁6 g,雞內金10 g,枳殼10 g,紫蘇梗10 g,五谷蟲10 g,合歡皮15 g,百合15 g,焦三仙各10 g,甘草5 g。10劑,水煎服,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溫服。囑患者適當體育鍛煉,合理飲食結構,減輕精神壓力。10日后復診,訴服藥3日后食欲較前改善,上腹脹滿不適緩解,經服藥10劑后,上癥明顯緩解,治療效果明顯,隨癥加減服藥半月后,諸癥皆除。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按語:《難經》曰:“飲食勞倦則傷脾。”本案患者乃中年女性,平素勞倦過度、飲食不節,易耗傷脾胃,致使脾胃氣虛,中陽不足,運化失司,水濕內停于中焦,升降失司而見痞滿;濕傷陽氣,阻遏中焦氣機,則見納少,倦怠;脾虛氣血生化乏源,肌肉失于濡養,故見肢體乏力。李東垣的《蘭室秘藏·中滿腹脹》記載:“脾濕有余,腹滿食不化”,闡述了濕邪是痞滿的重要病因,濕邪致使脾失健運,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濕阻于胃,升降失司故成痞滿。喻斌教授以參苓白術散為主方,在健脾祛濕的基礎上,加用雞內金、焦三仙、五谷蟲醒脾消導,枳殼、紫蘇梗行氣疏肝,合歡皮解郁安神,百合養陰清熱、和中益氣。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化濕,和胃消痞之功。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表現多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以脾虛為本,濕濁為標,故臨證時需細審病因,辨證論治,標本兼顧。參苓白術散是中醫治療脾虛濕困證的常用方劑,性味平和,不燥不膩,健脾兼可祛濕,在臨床應用廣泛。喻斌教授從虛實辨證,遵循健脾為本、兼以滲濕之治則,以參苓白術散為主方治療FD,臨證加減,使脾健則運化司職,濕邪去,則脘腹脹滿、胃脘疼痛、納呆食少諸癥除。充分體現了喻斌教授從虛實辨證論治脾胃疾病的思想,值得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