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麗 邵素菊
1.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靜針重灸法是邵素菊教授用于治療多種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邵素菊教授是國家級名老中醫邵經明教授學術繼承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首批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河南邵氏針灸流派傳承工作室負責人。筆者師從邵素菊教授,將靜針重灸法用于抑郁癥、腸梗阻、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療效較佳,與同道共享。
靜針重灸法[1]是將針快速刺入選定的腧穴,行針得氣或留針候氣,然后將燃有艾條的灸箱置于施術部位,外用艾灸布巾罩住,50 min左右,留針期間不行針,不移動灸箱,禁止掀開灸箱上蓋,如患者感覺太熱,可適當墊高灸箱底部邊緣,待艾條燃盡,取下灸箱和針具。
筆者臨床觀察相當一部分老年患者患腸梗阻、抑郁癥、腰椎間盤突出癥與元氣虛衰、寒濕停滯有密切關系。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溫煦、激發身體的生理功能。《脾胃論》中曰:“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由此,選穴中脘、天樞(雙)、氣海、關元諸穴,其是邵氏針灸補益元氣、調理胃腸的重要腧穴組方。中脘位于任脈,為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是任脈與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能夠調理三焦、健運脾胃、散寒化濕。天樞為足陽明胃經穴、大腸募穴,是升清降濁之樞紐,具有疏調腸腑、消食導滯、化濕和中之功。氣海屬任脈穴,為諸氣之海,培補元氣、補血填精。關元滋陰填精,培元固本。灸箱重灸,使艾灸火力集中、火氣充足[2],灸熱穩定、時間久,通過重灸使熱感從皮膚表面逐漸向體內深層滲透[3],發揮重灸法最大的溫通、補虛、散寒等功效。《神灸經綸》載:“夫灸取于火……走而不守,善入臟腑……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醫宗金鑒》言:“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本法腧穴作用、針刺、重灸法相合為用,溫補元氣、調理氣血,促進臟腑功能恢復。
2.1 抑郁癥 患者李某,男,68歲,于2019年7月20日初診。主訴:反復心煩、郁悶不樂3年,加重伴頭暈、乏力2天。患者3年前憂思成疾,于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診斷為抑郁癥。2天前癥狀加重入住心理科,請中醫科會診。現患者體胖,情緒低落,自覺活著沒希望,頭暈,乏力,不能站立,畏寒,納差,口淡無味,脘腹脹滿,入睡難、眠淺易醒、多夢,大便溏,小便可,舌淡胖,苔白厚膩,脈緩。西醫診斷:抑郁癥;中醫診斷:郁證(心脾兩虛、寒濕內盛)。治療:在原有治療基礎上,予靜針重灸法治療。操作:①針刺取穴百會、內關(雙)、中脘、天樞(雙)、氣海、關元、足三里(雙)。選0.30 mm×25 mm毫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62270970。以下針具同)內關、中脘快速直刺15~20 mm,百會沿皮向后刺入15~20 mm,天樞、氣海、關元、足三里選用0.30mm×40mm毫針,快速直刺25~35 mm。內關、中脘、天樞、氣海、關元、足三里行提插捻轉手法得氣;百會只捻轉不提插得氣;②重灸:18 mm×200 mm艾條(南陽灸龍艾制品有限公司,以下艾條同)1支平分3段,點燃,放入灸箱(25 cm×16 cm×10 cm)。將灸箱置于患者腹部重灸。治療1次患者覺腹部溫暖,腹脹減輕。治療3日,患者心情較前改善,可獨自站立行走。治療10日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日。患者病情好轉出院。
按:抑郁癥屬于中醫“郁證”“臟躁”“癲證”等范疇,因情志不舒、氣機郁滯導致心情抑郁、失眠等各種復雜癥狀。該患者年老,素體肥胖,元氣不足,寒濕內生,氣機瘀滯,又過度思慮,耗傷心脾而發生諸證。予邵氏靜針重灸法治療。取百會為督脈腧穴、手足三陽經交會穴,貫通諸陽經,升提清陽、健腦寧神。內關心包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開竅醒神、理氣強心。中脘、天樞、氣海、關元健脾胃,調氣機,培元氣。足三里胃之下合穴,健脾胃,補氣血,充元氣。有研究[4]提出腸道本身的神經元環路是一個獨立的大腦,稱為腹腦(第二腦),與顱腦具有相似性、相關性、信息傳遞的雙向性:幾乎每一種有助于大腦運作和控制的物質,都存在于腸中,如腸是苯二氮雜卓(Benzodiazepine心理治療藥物家族中的一類)的富源地,且中樞神經系統(CNS)和腸神經系統(ENS)是相互影響的。我國古代醫家治療郁證也比較重視脾胃[5],代表方如逍遙散、小柴胡湯中分別用茯苓、炒白術、人參、大棗、炙甘草益氣補中,健旺脾胃。重用灸法配合腧穴針刺溫補元氣、散寒消翳,使患者心脾得煦,氣血生化有源,心神自明,助郁證向愈。
2.2 腸梗阻 患者郭某,男,74歲,于2020年4月20日初診。主訴:反復脘腹脹滿、大便不爽4月,加重大便不通3天。患者長期臥床,近4個月反復發熱、脘腹脹滿、大便秘、依靠開塞露灌腸排便,3日前癥狀加重,請中醫科會診。現發熱,禁食,腹部脹滿,間斷呃逆、嘔吐、咳嗽,時見氣管套管處痰液噴出,胃腸減壓,肛管排氣、開塞露灌腸無排便,舌質淡紅,苔白腐膩,脈虛大弦。查體:植物人狀,腹部叩診鼓音,腸鳴音活躍,6~7次/分,可聞及氣過水聲,留置鼻飼管、氣管套管、尿管。實驗室檢查:甲胎蛋白3.87 IU/mL,癌胚抗原0.90 ng/mL,腹部CT未查(家屬拒查)。西醫診斷:腸梗阻;中醫診斷:腹脹(氣虛濕滯);治療:在原有治療基礎上,予靜針重灸法治療以補元氣、理氣機、通腸腑。針刺取穴:中脘、天樞(雙)、氣海、關元、足三里(雙)。操作:①針刺。患者仰臥位,局部75%醫用酒精消毒,天樞、氣海、關元、足三里選用0.30 mm×40 mm毫針,前三穴快速平刺25~35 mm,足三里直刺25~35 mm,中脘選用0.30 mm×25 mm毫針,快速平刺15~20 mm。②重灸:艾灸箱置于腹部針刺處,稍墊高箱底。治療1日,患者自主排便,便溏,腹脹較前減輕,未發熱。針灸治療10日為1個療程,均自主排大便,腸梗阻病情好轉,停針灸治療。
按:腸梗阻屬于中醫“腹結”“腹痛”“腹脹”的范疇,主要癥見惡心、嘔吐、腹脹腹痛和肛門排氣排便停止。患者年老,久病臥床,元氣虛衰,腸腑傳導功能失司,導致腸梗阻。本案排除腸粘連、腫瘤等因素。針刺中脘、天樞、氣海、關元合重灸培補元氣,通暢腸腑氣機,恢復腸腑傳導功能。足三里健脾胃、培元氣、益氣血,合中脘、天樞,具有消食導滯、攻下通便之功。患者消瘦,植物人狀,運用平刺法和艾灸稍感溫熱重灸法,漸進緩補,以增強患者身體機能,使病向愈。
2.3 腰椎間盤突出癥 患者姚某,男,61歲,于2020年03月25日初診。主訴:反復右側腰腿疼痛20日。20日前患者冬泳后,突然出現右側腰腿部疼痛,反復發作。現右側腰骶部、臀部疼痛固定、拒按,呈撕裂樣痛,向右下肢后、外側放射性疼痛,右下肢無力感,不能久站、久行,平臥10 min即疼痛難忍,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右下肢畏寒,納呆,眠差,大便溏,小便可。舌淡胖,苔白厚膩,脈緩。專科查體:右側腰骶部、臀部壓痛(+),右側直腿抬高試驗(+)、“4”字試驗(+)。我院腰部CT(2020/03/25)示:①腰5椎體右后方異常信號,脫出椎間盤?建議行腰椎MR增強掃描;②腰椎退行性病變。西醫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診斷:腰痛(寒濕痹阻)。治療:予靜針重灸法治療。針刺取穴:內關(雙)、中脘、天樞(雙)、氣海、關元、陽陵泉(雙)、懸鐘(雙)、足三里(雙)。操作:①針刺。患者仰臥位,局部規范消毒,天樞、氣海、關元、足三里、陽陵泉、懸鐘選用0.30 mm×40 mm毫針,快速刺入25~35 mm,內關、中脘選用0.30 mm×25 mm毫針,快速刺入15~20 mm,得氣后留針;②重灸:將燃著艾條的艾灸箱置于患者腹部;③懸鐘、環跳、腰骶部痛點放血治療。75%醫用酒精局部消毒,三棱針點刺,拔火罐,留罐7分鐘,5日1次。第1日治療,患者自覺灸熱源源不斷透達腰部,極為舒適,而腹部并無熱感,平臥1小時余腰腿未痛,治療后腰腿痛明顯減輕,右下肢較前有力。治療10日為1個療程,癥狀好轉,至今未發。
按: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醫“腰痛”“腰腿痛”“痹癥”的范疇,常因受寒、勞損、經絡瘀滯等發病。本案患者年老陽氣漸衰,素有腰腿痛,冬泳后,寒濕之邪痹阻腰腿部經絡而發生疼痛諸證。《金匱玉函要略輯義》曰:“蓋所謂清濕襲虛,病起于下者也。然其病不在腎之中臟,而在腎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石室秘錄》載:“如人患腰痛者,人以為腎之病也,不知非腎,乃脾濕之故,重如系三千文。法當去腰臍之濕,則腰痛自除。”運用中脘、天樞、氣海、關元靜針重灸法溫補元陽、健脾祛濕、散寒止痛、祛腰臍濕邪。內關疏利三焦、寬胸理氣。陽陵泉為筋之會穴,舒筋利節、搜風祛濕,足三里通陽活血、滲濕散寒。懸鐘為髓之會穴,具有通經絡、祛風濕、利關節、止疼痛之功。環跳、懸鐘、腰骶部放血拔罐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本法溫補元氣,從脾胃治療寒濕腰腿痛,能夠滋養先天之本,榮養腰腿部肌肉,祛除寒濕,使病痊愈。
邵氏靜針重灸法選取腹部穴組適用于多種虛損性疾病,如慢性疲勞綜合征、婦科月經病、帶下病、產后病屬虛寒者均有較好療效。依據辨證辨病相結合,本療法為治療老年患者的腸梗阻、抑郁癥、腰椎間盤突出癥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