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秋 羅 窅
1.貴州中醫藥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2.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0
在7000年連續不斷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創造了豐富具有東方特色和魅力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音樂中的五音音樂便是這一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淮南子》云:“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是人類的社會實踐為音樂的產生提供了素材。從夏朝到秦漢這一歷史時期里,初步確立了五音音樂的五聲性特點,而將五音音樂與聲學醫學相聯系形成五音療法的記載,詳細說明首見于《黃帝內經》,其記載:“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證明五音與人體存在關系,構建了中醫學中最早的聲學醫學理論基礎[1]。
在國外,音樂治療的快速發展始于20世紀50年代,至今已經有了趨于完善的醫療體系。追溯我國歷史,音樂療疾這一理念雖早已提出,但由于種種原因未得到完整的傳承與發展。現就以五音療法的研究和應用方面進行概述,以饗讀者。
1.1 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是音樂療法和中醫學相融的共通法則[2]。《呂氏春秋》開篇明義:“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提出音樂本源是陰陽的相互融合。五音療法的樂曲源于自然,以調式的起伏強弱休止來調節人體生理節奏和陰陽氣血的平衡。各種“調”的變化樂感節奏緊湊,律曲熱烈,屬陽;樂感節奏緩慢,旋律圓潤,屬陰[3]。如宮調中和敦厚;商調高亢雄偉;角調柔和舒暢;徵調明朗輕快;羽調凄愁涼潤。曲調和曲式的變換、音質和音量的強弱、力度和節奏的快慢等都隨著陰陽變化的規律而曲隨律遷,追求陰陽的調和相宜,厘正人體陰陽失衡。
1.2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五音療法理論的源頭[4],屬于中國“傳統哲學”范疇。中醫學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類同處于世界的五行結構木、火、土、金、水之中,而遠古時期,祖先就利用取類比象的方法,按照事物性質、作用與形態將事物歸屬于五行之中。又《尚書》記載:“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愛稼穡。”意為水性的特點是寒潤、下行,火性的特點是陽熱、上炎,木性的特點是伸展、易動,金性的特點是清肅、收斂,土性的特點是生長,變化,凡是具有各自五行特性的事物便可歸屬于其五行中[5]。而根據中醫學理論解釋,宮調中和敦厚,可衍生出生長,變化的特性,可以與“土”相關,則將“音”與“行”相互對應,形成“宮”對應“土”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古人根據其法則將五音、五行相互關聯,即:“商”對應“金”;“角”對應“木”;“徵”對應“火”;“羽”對應“水”,形成五音音樂與五行對應關系。
1.3 臟腑學說 臟腑學說,又稱臧象學說。“臟”為五臟分別是心、肺、脾、肝、腎。心,主血脈神志,有統攝全身之血的作用;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和肅降;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和統攝血液,脾氣以升為主;肝,主疏泄和藏血;腎,主藏精,主水,納氣。以五行和取類比象的原則來看,脾的運化和統攝作用可歸屬于具有生長變化特性的“土”中,而上述已提及“宮”對應“土”,所以宮音可以在“土”的媒介下對脾產生效應;心主神明,統攝全身血,具有“火”陽熱的性質,而徵音對應“火”,所以徵音可在“火”的媒介下對心產生效益;肺主宣發肅降,這與具有肅清收斂的“金”相似,而“金”與商音相對應,則商音可在“金”的媒介下對肺產生效應;肝主藏血疏泄這與“木”運化易動的特性相似,“木”與角音對應,即通過“木”的媒介,角音可作用于肝;腎主水納氣與水溫潤下行的特性相似,“水”與羽音對應,即通過“水”的媒介,羽音可作用于腎[6],即古書記載:“宮動脾,商動肺,角動肝,徵動心,羽動腎”。臟腑學說把五音與臟腑相對應,從理論上看則能以這一對應關系實施五音治療,使五音作用于相應器官病變而引發的疾病而達到治療目的。
1.4 現代學術觀點 筆者查閱相關文獻得出,五音療法目前的研究傾向大致可分兩大類。一類是物理角度,把五音理解為聲波,根據聲音是有能量的聲波為理論,使聲波刺激人體細胞產生共振的方法進行研究治療[7],發現五音音樂的序列與人體脈搏波存在關聯,五音映射到五臟的頻率值與脈搏波的前5次諧波所在頻率段基本吻合,第1諧波是心,第2、3、4次諧波依次是腎、脾、肺;第5次諧波是肝,聲波頻率分別對相應徵羽宮商角相對應[8],即五音音樂可能通過音頻共振人體脈搏波,達到五音應五臟,從而產生治療作用。
另一類是調節內分泌系統,通過聽覺中樞協調腦干網狀結構與大腦皮質之間各部分功能關系[9]進行研究。五行音樂可通過聽覺系統影響大腦皮質右側顳葉的音樂活動中樞,調節內分泌系統促使人體分泌激素、酶、乙酞膽堿等活性物質,如內啡肽等,調節血流量,興奮神經細胞,從而改善神經、心血管、內分泌等系統功能,維護正常生理節律和心理平衡[10],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曲撫人心,樂為良藥,已是古今各大醫家的共識。翻閱漢代至清朝兩千多年間的民族醫療案例其中五音五臟共振醫療的觀點不勝枚舉,到目前為止,中醫五音療法在臨床仍有多方面應用。
2.1 五音療法與情志 中醫理論認為,情志不暢是導致人體疾病的原因之一。喜、怒、憂、思、悲、恐、驚稱為“七情”是有代表性的情志表達,而《病癥方論》認為情志是致病的內在要素。研究[11]表明,通過五音音樂干預慢性傷口患者換藥過程中和后期護理,能顯著減輕患者焦慮情緒的表達改善疾病轉歸,而把針刺等中醫外治法與五音療法結合治療情志相關疾病的研究[12]發現觀察組與治療組相比,治療組的各項評分如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均顯著低于觀察組,五音療法無明顯副作用且與其他療法的配合加強了對情志相關疾病的治療作用。張海華等[13]研究則更為細致和科學,分為電針組、針刺組、五音療法組、針刺配合五音療法四組,結果顯示單獨五音療法組總體有效率53.3%,針刺配合五音療法組總體有效率為86.7%,焦慮抑郁評分均顯著低于其他組別,得出五音治療抑郁效果明顯、可行性高的結論。
2.2 五音療法與失眠 失眠屬于當前比較常見的亞健康疾病,與焦慮狀態、抑郁及適應困難呈顯著正相關[14]。中醫學將失眠多以“不寐”論治,多因飲食不律、體弱久病等導致,心是主要病位。徐忠良[15]運用宮調、徵調音樂結合心理療法治療心脾兩虛癥不寐105例,結果五音療法改善了患者失眠癥狀。王翔[14]將參與研究人員分為單純中醫治療的對照組和五音療法與中醫治療結合的觀察組,結果顯示,雖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都低于治療前,但是觀察組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與對照組相比降低明顯,有效率97.8%,認為五音療法對人體的心理和生理產生作用改變了大腦皮質功能,改善了患者睡眠狀態,具有應用價值。胡月[16]通過Mate分析評估五音療法治療失眠癥安全性和有效性,認為五音療法無毒無害、療效長久、經濟適用,是一種“自然療法”和“綠色療法”。五音中五種音調均可憑不同的屬性對應不同的臟腑,感奮心神,調養血脈,通過五音音樂調節五臟功能氣血情志以治療不寐,或可成為失眠新的治療和護理研究方向。
2.3 五音療法與高血壓 《靈樞·脹論》曰:“衛氣逆為脈脹,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提出脹脈的概念這與高血壓病患者脈象相似。研究[17]表明,音樂療法可有效降低并將血壓維持在正常范圍,長期的音樂治療可將高血壓治療療效延長至治療后1年。中醫認為高血壓病位在腦,與肝、脾、腎關系密切,五音療法根據臟腑學說通過其振幅引起人體共鳴以治療高血壓。如將高暢的角音與柔潤的羽音相結合,樂曲清和、節奏舒緩,利于引導精氣促進心臟功能的運轉、緩解心跳及脈搏,從而控制血壓波動;商音屬金主收通肺,通過調養肺氣,寧心靜腦,降低機體興奮性,控制急躁易怒的情緒,達到降低血壓的目的[18]。宋永全[19]通過隨機分組試驗的方法,觀察組實施基礎治療,干預組則是五音療法輔助基礎治療觀察五音療法對高血壓的作用,干預后收縮壓在128mmHg和舒張壓86mmHg左右,有明顯降低,說明五音療法有助于高血壓的控制。
2.4 五音療法與腫瘤 腫瘤一直是現在醫學研究的難題,因為其難以治愈和多次的手術、放療和化療,大多數患者在治療時會出現消極排斥心理加上癌痛、放化療副作用等因素,腫瘤患者大多會出現自我形象紊亂和心理問題。溫明華[20]研究表明,五音音樂可有效抑制疼痛,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緩解患者癌因性困乏提高患者睡眠質量;舒緩不良情緒使心境向好發展,并且在免疫功能方面也有一定臨床療效。總的來說,五音療法可減低惡性腫瘤患者的抑郁量表自評分,減輕患者對化療毒副作用的反映程度,使患者積極面對疾病。多項研究[21-22]數據得出五音療法可從心理角度治療腫瘤患者,緩解臨床癥狀,它安全有效患者接受度良好,已經在胰腺癌、胃癌等腫瘤領域中得到有效應用。
2.5 五音療法與疼痛 現代醫學把疼痛分為炎性疼痛和神經病理性疼痛[23],并從細胞分子角度出發研究疼痛的發生機制和相應鎮痛手段,到目前為止疼痛仍是未完全攻克的難題。中醫有“不通”“不榮則痛”的理念,并開展了五音干預疼痛的研究。如全麻術后運用五音療法干預患者疼痛和不良情緒研究[24]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疼痛普遍減輕且情緒有向好趨勢的調節。另有研究[25]在五音療法的基礎上增加腕踝針聯合干預中度癌性疼痛,五音結合腕踝針組相比于腕踝針組滿意度、鎮痛有效率高,不良反應率低,證實了五音療法的高安全性、明顯鎮痛效果的優勢。秦曉華等[26]研究表明,五音療法則可緩解下肢創傷性潰瘍患者在換藥過程中的疼痛體驗,認為可長期應用效果可能更好。綜上,五音療法將五行、臟腑理論等傳統中醫理論結合,通過辨證施治應用于疾病疼痛的輔助控制和情志調節方面[27],具有操作簡便、效果明顯、無毒副作用、無創傷等優點,臨床應用逐漸廣闊。
經過查閱文獻并總結發現,五音療法多數是臨床有效性研究,如五音療法與疼痛、五音療法與抑郁等,探究五行音樂與另外一個因素的關系并判斷其有效性,缺乏基礎實證研究以方便從可實驗、可量化的途徑明確五音療法對人體作用方式和機制。且參與研究人員只有醫學相關研究者,但五音療法是音樂學、心理學、聲學、醫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產物,單一人員的研究不能有效地減少在實驗過程中偏移的產生,認為需要在遵循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則上,進行多學科融合的研究,發揮各專業所長才可能有五音理論革命性的飛躍。其次在研究設計方面,大多研究分組只有觀察組和對照組,即只有普通干預和在普通干預的基礎上加上五音療法的分組方式。筆者認為這樣的方式存在不足,可增加普通音樂療法作為對比組,增加可比性。
現代研究大多試圖從細胞學、分子生物學和物理學等方面尋求五音療法的基礎機制,且多為單一學科的研究,結果往往是研究越深入就越困惑。一方面,五音療法起源早,但由于各種原因其理論、曲譜和用法都有缺失,《內經》雖比較完整的記錄其部分理論和應用,但由于在音階和譜法等方面的差異和斷代,很難以達到五音療法原本的效果[28],所以盡可能地復原五音療法,對其有更全面的認識,是更利于其深入研究的切入點。另一方面,作為音樂基本材料的聲音,是訴諸于人的聽覺的,而人的聽覺卻有主觀性、個體差異和文化差異,所以在五音療法的實際干預中需考慮個體化。但關于五音療法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試驗研究,大多以研究其理論機制和有效性為媒介,期望達到五音療法臨床運用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個體化的體現必然會影響標準化方案的建立,這在實際運用中則又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五音療法作用機制雖是目前的爭議難題,但其療效、可操作性、安全性正逐漸被患者和大部分專家認可。應該從其安全有效的角度出發,用發展的眼光結合多學科人才積極地將五音療法推廣進行更多的臨床研究,同時用臨床研究數據進行基礎研究,結合醫療技術綜合治療身心疾病,在逐漸的應用和研究中發展對其的認識,使這門獨特的中醫特色療法發揮更廣闊的作用,為人們的身心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