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麗
河南省鄲城縣人民醫院,河南 鄲城 477150
過敏性紫癜是常見血管變態性反應性疾病,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皮膚紫癜,部分患者還會有蕁麻疹、水腫等并發癥,該病不具傳染性,但其有一定的遺傳可能性[1]。目前,西醫治療主要以抗組胺及抗過敏藥物為主,有一定的療效,但病情易反復,且長期使用西藥易增加不良反應,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中醫治療該病有顯著優勢,能多靶點治療患者的熱毒侵襲,而紫癜湯能有效清熱解毒,且見效快,副作用少[2]。鑒于此,本研究采用紫癜湯聯合西藥對過敏性紫癜患者進行治療,旨在觀察其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就診的71例過敏性紫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齡22~42歲,平均(33.52±1.31)歲;病程5~28 d,平均(15.68±2.12)d。觀察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齡22~43歲,平均(33.39±1.33)歲;病程5~29 d,平均(15.79±2.04)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參照《中國臨床皮膚病學》[3]內相關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內腎陽虛證,主癥:皮膚青紫或鮮紅、有斑塊、面紅耳赤;次癥:身熱煩渴、有便血、乏力、腹痛;舌脈:舌質絳紅,苔薄黃,脈細數。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有明顯腹痛、腹瀉癥狀的首次發病患者;④未接受其它相關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系統疾病者;②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③合并惡性腫瘤及血管炎等疾病;④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⑤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者。
1.4 方法
1.4.1 對照組 行常規治療,口服氯雷他定片(青島雙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80401、20190603,規格:10 mg),兒童用藥:體重>30 kg,10 mg/次,反之5 mg/次,1次/d;法莫替丁注射液(河南省神農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80302、20190502,規格:2 mL∶20 mg)經250 mL葡萄糖稀釋,靜脈滴注,4 mg/(kg·次),2次/d;避免患者再次接觸過敏源,注意多休息,少走動。連續治療15 d。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紫癜湯,藥用:生地15 g,當歸10 g,白芍9 g,白茅根6 g,丹皮9 g,仙鶴草15 g,川芎9 g,蒲公英10 g,金銀花15 g,丹參9 g,龜版9 g,甘草3 g。血熱、有斑點者加蒲黃10 g;尿血者加益母草、紫蘇葉9 g;皮膚瘙癢加徐長卿6 g;手足心熱加黃柏9 g。加水煎至200 mL,早晚分服,1劑/d,連續治療15 d。
1.5 觀察指標 ①微循環狀態:于患者治療前、治療14d后,經微循環顯微鏡檢查儀(上海慎利光電儀器有限公司,MDI型)檢測微循環指標,并計算流態積分、形態積分、管周積分;②免疫球蛋白水平:于患者治療前、治療14 d后,抽取空腹時靜脈血5 mL,以特種蛋白儀(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IMMAGE 800)檢測免疫球蛋白水平,包括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

2.1 微循環狀態 治療前,兩組流態積分、形態積分、管周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d后,兩組流態積分、形態積分、管周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微循環狀態對比 (分,
2.2 免疫球蛋白水平 治療前,兩組IgG、IgA、IgM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d后,兩組IgG、IgA、IgM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對比
過敏性紫癜是毛細血管變性引起的皮膚、關節、腎小管等的炎癥和出血,多發于春秋冬季,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感染、遺傳等因素有關[5]。受外源性刺激的影響,該病還會使B細胞大量增殖,炎癥因子分泌增多,導致系統性血管炎、腎臟損害等,威脅患者健康。法莫替丁是西醫常用治療藥物,具有長時、高效的H2受體阻滯作用,可通過改善血管脆性及通透性來降低過敏性紫癜引起的炎癥反應[6]。氯雷他定為抗過敏藥,該藥對組胺H1受體有拮抗作用,能通過抑制白細胞激活緩解患者瘙癢、疼痛等過敏反應癥狀[7]。
免疫球蛋白水平與過敏性紫癜關系密切,患者發病免疫功能異常時,漿細胞會大量分泌免疫球蛋白,其中IgA、IgM會粘附細胞,導致抗體結合抗原并沉積于毛細血管壁,導致血管炎癥;IgG可結合細胞表面受體,引發超敏反應[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4d后,兩組流態積分、形態積分、管周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IgG、IgA、IgM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表明紫癜湯用于過敏性紫癜患者效果較好,能有效改善其微循環狀態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分析其原因:傳統中醫認為,過敏性紫癜屬“斑疹”范疇,主要是機體陰虛及外邪入侵所致,患者中陽損傷,血滯于脈絡,內生濕熱,治療以滋陰涼血、化瘀祛濕為主[9]。紫癜湯方中,生地可涼血止血;當歸活血止痛;白芍、川芎可益氣氣活血;白茅根、蒲公英可解毒、祛濕;丹皮可活血化瘀;仙鶴草、丹參可止血;金銀花可清熱止痛;龜版滋陰補血;甘草調和諸藥。諸藥聯用,共奏活血益氣、清熱解毒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10]表明,當歸內含亞丁基苯酞,有抗菌、抗炎作用;白芍、川芎、丹參能改善血管微循環狀態,提高機體免疫能力[11-13];生地、丹皮、龜版能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14-16];白茅根、蒲公英有利于清除患者體內微小血栓[17-18];金銀花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抗炎作用[19];甘草藥效平和,能緩解患者脾腎損傷,促進患者恢復[20]。
綜上,中西醫結合治療過敏性紫癜患者效果較好,能改善患者微循環狀態,降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