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玉梅 袁 玲 劉文靜 南 一,2*
1.寧夏醫科大學中醫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4; 2.寧夏醫科大學回醫藥現代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寧夏 銀川 750004; 3.寧夏醫科大學藥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4
消渴腎病在臨床上與西醫學中的糖尿病腎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基本等同,是指糖尿病患者出現泡沫尿,或小便渾濁、水腫、腰痛、夜尿增多等癥狀,臨床檢查有尿檢異常(蛋白尿)或腎功能指標的異常。消渴腎病屬消渴病下消的范疇,稟賦不足、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為本病之基本病因,本虛標實為本病的基本病機,本虛是消渴日久,耗氣傷陰而致氣陰兩虛,漸致陰陽、五臟虧虛,以肝脾腎虧虛多見;標實為濕、濁、痰、瘀諸邪蘊結成毒阻于腎。初期可見倦怠乏力,腰膝酸軟,隨病情進展可見尿濁,夜尿頻多,進而下肢、顏面甚至全身水腫,最終出現少尿或無尿,惡心嘔吐、心悸氣短、胸悶喘憋、不能平臥等嚴重癥狀,甚至危及生命。
消渴腎病,在古籍文獻中并無此病名的記載,主要歸于“消渴”范疇,消渴之名首見于《素問·奇病論》,一些醫家根據其主要癥狀又命名為“下消”“消腎”“水腫”“尿濁”“腎消”“腎勞”“關格”“癃閉”“溺毒”等。國醫大師任繼學教授和南征教授根據《圣濟總錄》中對“消腎”闡述,如“消腎,小便白濁如凝脂,形體羸弱”,“消渴病久腎氣受傷,腎主水,腎氣虛衰,氣化失常,開闔不利,能為水腫”,“消腎者…房事過度,精血虛竭,石熱孤主,腎水燥涸,渴引水漿,下輸膀胱,小便不利,腿脛消瘦,骨節痠痛,故名消腎”,認為本病中醫命名應為“消渴腎病”[1],故此中醫病名最終由2010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理委員會公布,并正式收入到《中醫藥學名詞》一書中。
為更好地認識消渴腎病,筆者利用古籍查閱軟件中華醫典,分別輸入關鍵詞消渴、腎病,檢索出相關文獻近200余條,其中包括診法、針灸、治法、醫案記錄等,再根據消渴腎病的臨床表現,參照消渴腎病中醫診斷標準[2],從其中挑選出最密切相關的文獻18篇,再從朝代、書名、臨床表現、治法及方藥四個方面對歷代文獻加以歸納整理,見表1。

表1 消渴腎病的相關文獻記載

續表1

續表1

續表1
古代醫家認為消渴腎病的病因無外乎以下幾種:責之外感六淫毒邪,邪氣內侵,正虛邪盛,傷及臟腑,痰瘀蘊結,氣血陰陽失和,導致消渴腎病的發生;先天稟賦不足,五臟虛弱,易感此病,尤其是腎臟虧虛;長期嗜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脾胃積熱內生,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津液不足以濡養臟腑功能,尤其損傷腎臟;情志失調,五志過極,郁而化火,暗耗陰血,消灼津液,觸發本病;不節房室,勞欲過度,耗泄腎中精氣,虛火內生,燔灼陰液,腎陰虧乏,消渴日重,并發本病[3]。現代醫家提出“本虛標實”為基本病機[4],本虛是指氣陰兩虛、五臟內虛,終末陰損及陽,陰陽兩虛,涉及臟器主要有脾肝腎,尤以脾腎兩臟虧虛為根本;標實是指致病因素多為燥熱、水濕、痰濁、瘀血等。還有一些醫家從其他角度提出消渴腎病的病機學說,如南征教授提出“毒損腎絡,邪伏膜原”理論[5],呂仁和教授提出“微型癥瘕”學說[6]。
古籍中對消渴腎病的相關記載多在宋明時期,許多醫家根據患者在消渴之后出現的臨床癥狀,提出一些新的治療方藥,其中以六味地黃丸、腎氣丸、黃芪湯、腎瀝湯的使用較多,但從方藥的組成來看,多使用一些補陽藥、滋陰藥,另外根據癥狀的偏頗不同,加上一些祛濕藥、活血藥、滲濕利水藥、清熱解毒藥等。這也從側面驗證了消渴腎病的發展規律,消渴腎病作為消渴發展到中后期的并發癥,早期正氣充足抗御外邪,中后期正氣日益虛弱,故多使用補益藥。若消渴遷延不愈,病情進展,在發展成消渴腎病的過程中,燥熱之邪傷津耗氣,傷及脾腎,致氣陰兩虛,病變后期陰損及陽,終成陰陽俱虛之證[7],故補陽藥(如菟絲子、肉蓯蓉)的使用頻率明顯增多,補氣、補陰藥相對減少,另外還多使用利水滲濕藥、收澀藥、活血化瘀藥之類。古籍中治療消渴腎病的高頻藥是熟地、肉蓯蓉、瓜蔞、麥門冬、知母、地黃、茯苓、黃芪、白術等。治則上多采用益腎解毒,導邪外出,益氣養陰,清熱祛濕,活血化瘀通絡等治法相結合,另外需調補氣血陰陽以及各個臟腑[8],從而達到內外兼顧的效果。也有醫家基于仲景“血不利則為水”的理論[9],從活血化瘀,清熱利水來治療消渴腎病。還有一些醫家從“痰瘀互結,阻塞腎絡”來論治[10],認為脾失健運,痰濕內生,脈道痰阻血瘀,痰瘀互結,阻于腎絡所致。因此,在治療消渴腎病時,可借鑒古法,而不可拘泥于古法,應當因人而異,抓住主要病機論治。
消渴腎病的描述最早見于東漢末年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提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睆募膊『笃谀I陰虧虛,陰損及陽立論,治療上用腎氣丸以溫補腎氣。后在宋明清時期許多醫家又提出新的認識和治法,如明朝的《醫方選要》記載本病是水火不能既濟,陰虛陽盛之病,用人參散治之。清代的《證治匯補》提出用大補陰陽之地黃飲子來治療?,F代一些醫家甚至開創了一些新的方劑,如消渴腎安湯、糖腎康飲等。通過對消渴腎病源流的初步分析,有助于廣大學者認識消渴腎病,臨床上對消渴腎病進行準確的辨證論治,更好地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