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婷 鮑遠程* 匡春俊
1.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8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期最常見的癡呆類型,與基因突變、Aβ沉積、tau蛋白過度磷酸化、膽堿能缺陷等有關[1]。根據AD臨床表現可歸于祖國醫學的“癡呆”“善忘”“文癡”等范疇。《醫林改錯》首次將本病歸為腦病,認為是老年人髓海空閑,腦失所養所致,對臨床有重要指導意義。隨全球老齡化加劇,AD發病率逐年上升,65歲以上患病率為5%~10%,85歲20%~50%[2],預估2030年我國AD患者將達到2330萬[3],對國家及家庭是一個嚴重的負擔考驗[4]。鮑遠程教授為國家級名老中醫,從事中醫腦病工作五十余年,中醫理論基礎深厚,臨床經驗豐富,博采諸家之成,對中醫腦病有獨到的見解,現將鮑遠程教授對AD中醫治療的經驗總結如下。
《左傳》中“不慧,蓋世人所謂白癡”是對本病最早的描述。“癡呆”一詞最早見于《華佗神醫秘傳》,指腦衰髓減引起的記憶下降,智力衰退等表現的疾病。《醫林改錯》“小兒無記性者,髓海未滿,高年無記性者,髓海漸空。”明確癡呆病病在腦髓。鮑遠程教授認為本病以腎虛為主,痰瘀為要。凡年老體衰、久病損耗、七情內傷、跌撲外損,導致腎精虧損、五臟虛損、氣血虧虛,氣滯、痰凝、血瘀應運而生。腎精虧虛,氣血不足,腦髓失養;痰瘀痹阻,清陽不升,髓海漸虧,神明失養;久病入絡,腎陰虧虛,心脾兩虛,氣虛血滯,瘀阻腦絡,腦失清靈;情志不遂,肝郁克脾,脾失健運,運化失調,痰濁易生,上蒙清竅,水谷精微下輸無路,腎虛失養,循環往復。腦部跌損,瘀血阻竅,神明受損發為本病。基本病機為髓消腦衰,神明失用。癥候特征為本虛標實,臨床多見虛實錯雜,本虛多為精氣血、陰陽的衰減,標實為氣、火、痰、瘀等病理產物的堆積轉化。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相關。治療上宜補虛益損,消痰化瘀,解郁散結。
2.1 腎精虧虛 腎精虧虛是AD的基本癥候[5]。《醫經精義·下卷》云:“蓋腎精生髓,由脊上行以入于腦,是為髓海”。腎藏精,精舍志,腎精不足,精神疲憊,意志不堅。年老體衰、久病皆易腎損。腦為元神之府,髓海空虛,神機失榮,神無所依,反應遲緩,活動減退。癥見耳目失聰,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齒搖齒脫,虛煩盜汗,舌淡苔白或舌紅苔黃,脈沉細弱或細數。治療上予以補腎益精,方選金匱腎氣丸或六味地黃丸。研究[6]表明六味地黃丸對腎陰虛型老年癡呆患者認知能力、臨床癥狀和日常生活能力有良好的改善效果。臨床常用女貞子、益智仁、制何首烏、菟絲子、沙苑子等,補腎填精。失眠易驚者,加酸棗仁、柏子仁、龍齒;盜汗者加苧麻根,麻黃根;四肢不溫者加肉蓯蓉、鎖陽。
2.2 氣血兩虛 久病、年老體衰,氣血易虛,五臟失養,脾失健運,化生乏力,精微輸布困難,心脾兩虛。心藏神,主神志,主血脈,脾氣虛,氣血虧,心腦失養,發為癡呆。癥見面色晄白,倦怠乏力,心悸易驚,健忘失眠,納呆,大便溏薄。治療當補氣血,益心脾,方選歸脾湯。氣血兩虧,精神不守,心脾為甚者,加棗仁、遠志二味,以增強對心脾的治療作用[7];腎陽虛者可加淫羊藿、巴戟天等藥物。
2.3 痰瘀阻竅 飲食失節,脾胃乃傷,濕聚痰成,上蒙清竅,神明不聰。《辨證錄·呆病門》云:“痰積于腦中,盤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說明痰濁與癡呆關系密切。久病年老者,臟腑機能衰退,心脾兩虛,運行無力,痰濁易釀,痰隨風動,上犯腦竅,清陽不升,腦失清靈,久滯瘀成,瘀血阻竅,而致癡呆。氣虛血滯,內阻清竅,日久化火,神明受擾,易急躁易怒。臨床常見神情呆鈍,行為古怪,口多痰涎,肌膚甲錯,口干不欲飲,舌黯有瘀斑,脈細澀。治療予消痰化瘀,開竅醒腦,選洗心湯、通竅活血湯。痰熱加黃芩、梔子;血瘀日久化熱,加丹皮、生地。同時注意補益腎氣,充盈腦髓。活血化瘀藥在AD的驗方配伍當中占有重要的角色[8],但因老年者體弱,破血類藥物應謹慎使用,注意祛邪不傷正,活血不傷血。
2.4 肝氣郁滯 《景岳全書·卷之三十四》云:“凡平素無痰,而或以郁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疑貳,或以驚恐,而漸致癡呆。”提出情志不遂是導致癡呆的因素之一。老年寡居,體弱活動不便,情志難遂,肝郁氣滯,憂思惱怒,肝陽上亢,神明不寧。肝失疏泄,氣機郁滯,臟腑氣機升降失調,五臟氣血不和,五臟受損,損及心神,發為癡呆。癥見頭眩,太息,胸悶,虛煩,失眠,急躁,易怒,舌強語蹇,肢體麻木等。治療以疏肝、平肝為重點,方選柴胡疏肝散。胸悶不舒,加旋覆花、代赭石等;納呆,加山楂、神曲、雞內金等;口齒不清者加郁金、菖蒲;便秘者加生大黃、首烏;失眠者加酸棗仁、合歡皮。肝為剛臟,體陰用陽,肝風易引動痰火、瘀血,痰瘀互結,上蒙清竅,波動病情,治療上當以清肝利膽,化痰散瘀開竅,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痰勝多郁者,加貝母;痰盛有火者,加膽南星;陽明火盛者,加石膏;氣虛體倦者,加人參。
2.5 健康調攝 健康調攝對于AD患者的病情十分重要,平時家人及醫護人員應注意對患者的精神調攝,保持耐心及同情心,注重智力和功能訓練及身體鍛煉,注意良性環境的刺激,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定時定量,低鹽低脂。張景岳“此證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氣元氣之強弱,待時而復,非可急也。”表明癡呆病并非都能痊愈,強調元氣和胃氣在恢復過程中的重要性,提醒人們疾病的恢復需要時間。高危人群應積極避免AD危險因素,接觸新事物,如舞蹈、象棋、書法等,陶冶性情。同時,保持一定的運動量,進行緩和的運動,如漫步、太極拳、氣功等。
患者汪某某,男,68歲,初診:2019年3月31日,主訴“記憶力下降3年余”。患者家人發現3年前在無明顯誘因下患者出現記憶力下降,能記憶往事,對剛發生的沒有記憶,易丟三落四,未予以重視。3~4月后出現迷路,計算力下降,漸進性生活不能自理。既往在外院就診后服用改善智能藥物,近半年來癥狀加重,時有沖動行為,否認高血脂、糖尿病病史。查體:營養良好,交流困難,答非所問,急躁易怒,MMSE量表無法完成,小便保留導尿,大便不能自控。雙瞳圓等,直徑約3.0 mm,對光反射靈敏,眼球運動靈活,面肌對稱,四肢肌力5級,肌張力稍高。顱腦MRI示:廣泛性腦萎縮,兩側海馬輕度婁縮。刻下癥見:寡言少語,行動遲緩,表情呆滯,健忘善怒,二便難控,舌質紫暗,舌苔黃膩,脈細滑。西醫診斷:阿爾茨海默病;中醫診斷:癡呆病(痰濁蒙竊,氣血瘀滯證)。治則:理氣化痰,活血通竅;處方:炒白術20 g,法半夏9 g,陳皮10 g,膽南星15 g,益智仁15 g,茯苓15 g,石菖蒲10 g,赤芍15 g,川芎9 g,桃仁9 g,紅花9 g,麝香0.15 g,五味子15 g,澤瀉20 g,老蔥3根,鮮姜6 g,人工牛黃0.1 g。水煎服,一日一劑,7劑,兩次分服。
二診:2019年4月8日,患者情緒稍穩定,沖動行為減少,舌質紫暗,舌苔黃膩,脈細滑。前方加劉寄奴15 g,地龍15 g。續進20劑。
三診:2019年4月29日,患者沖動行為明顯減少,簡單交流,言語較前有條理,小便部分能控制,MMSE量表13分,舌質暗,舌苔薄黃,脈細滑。二診方藥基礎上去五味子、茯苓,加竹茹10 g,蒼術6 g。續進20劑,鞏固療效。
按語:患者68歲,神志呆滯,反應遲鈍,寡言少語,不能交流,辨為癡呆病;舌紫暗,舌苔黃膩,脈細滑,辨為痰瘀互結,氣血瘀滯證。患者年老體衰,髓海空虛,五臟受損,氣血兩虛,脾氣虛弱,運化無力,釀濕成痰,痰濁阻滯血行,血停為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久痰致瘀,痰瘀膠著,阻滯經絡,清陽不升,心腦失氣血濡養,發為呆病。《靈樞·平人絕谷》曰:“血脈合利,精神乃居。”故血氣充盛者,精神矍鑠,神志清明,感覺靈敏。清竅被阻,痰瘀交結,以通竅活血湯化瘀醒神,二陳湯化痰和中。方中桃仁、紅花活血通絡;赤芍、川芎行血活血,姜、蔥可助通絡活血之力;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茯苓健脾滲濕;五味子,收斂肺氣,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益智仁、石菖蒲、五味子、麝香、人工牛黃,益智醒腦開竅。二診,患者病情好轉,說明原方有效,效則守方,加劉寄奴、地龍,加強活血通絡之效。三診,患者沖動行為明顯減少,簡單交流,小便稍自控,去五味子、茯苓,加竹茹、蒼術,清熱安神、燥濕健脾,鞏固療效。
隨著全球老年化加劇,AD發病率不斷增加,是當今醫學界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中醫學根據AD發病特征及臨床表現,將其歸于“健忘”“癡呆”等范疇,認為其發病與患者年老體衰、痰瘀阻竅密切相關,病位在腦,涉及心肝脾腎功能的失調。鮑遠程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將AD辨證分型,辨證論治,同時注意兼證治療,顧護腎氣脾氣,填精益髓,取得良好療效。并強調本病防重于治,注意體育鍛煉,避免老年癡呆的易患因素。治療手段可中西結合,除湯藥外,針灸、推拿、食療、氣功均可延緩病情發展等。癡呆病進展相對緩慢,治療亦非一日之功,需耐心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