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武 劉懷珍
1. 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8; 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230031
黃褐斑是現代社會常見的一種顏面部色素沉著性皮膚病,中青年女性為高發人群,本病臨床表現為對稱分布在陽明經所循行的顴額頰部,一般邊緣清楚,表面光滑,無自覺癥狀,表現為黃褐色或深褐色斑片。與日曬、季節等環境因素以及妊娠、長期服避孕藥此類內分泌等因素有關[1]。本病病因復雜,難治而易復發,目前治療停留在有效改善、控制病情階段,以綜合治療為思路,尚沒有單一特效的療法。
劉懷珍教授,系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老年內分泌科主任,安徽省名中醫,碩士生導師,從事內分泌臨床、科研、教學30余年,對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有獨到的見解。筆者在跟師學習過程中發現,大多黃褐斑患者都伴隨著月經不調,患者的黃褐斑也伴隨月經的正常而淡化甚至褪去,現將劉懷珍導師多年治療黃褐斑經驗簡以歸納如下。
黃褐斑中醫謂之“黧黑斑”,古籍記載有“面塵”“面奸”“肝斑”“面風黧”等。最早可見于《黃帝內經》:“面塵”,如《靈樞》曰: “足少陽之脈,……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厥陰之脈,……甚則喘干、面塵、脫色。”《素問》曰:“歲陽明在泉,燥淫所,……甚則隘干面塵,身無膏澤。”《靈樞》曰:“血不流則髦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外科證治全書》曰:“面色如塵垢,日久煤黑,形枯不澤。或起大小黑斑,與面膚相平。由憂思抑郁,血弱不華。”《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面由陽明脈所主,肝郁血瘀,木滯土壅,陽明氣血不能上榮于面[3]。劉懷珍教授臨證黃褐斑,認為有諸內必形于諸外,雖病在面,卻本于沖任肝腎,以后天失養、水不涵木、木郁血瘀為主。
2.1 肝郁血瘀 木曰曲直,肝稟東方之氣而喜條達,主升發。情志不遂,或嗜食辛辣、作息無常,耗傷肝血,皆可導致肝氣郁而不舒,久則成瘀。木郁而不升發,日久則化火灼傷陰血,面失陰血濡潤而為病。主癥多為:情志不遂,月經失調,便秘或大便不規律,面斑呈淺褐色或青褐色,舌下脈絡呈烏黑色,舌紅,苔淡黃,脈弦澀。治則宜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之法。劉懷珍教授臨床以加味逍遙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
2.2 腎陰虧虛 水曰潤下,腎稟北方之氣而宜收藏,主藏精。先天不足,或房事不節,陰精暗耗,則腎水虧虛,相火上浮而不潛藏,不能濡養顏面。《外科正宗》述:“水虧不能制火,血弱不能華肉,以致火燥結成斑黑。”《張氏醫通》述:“面塵脫色,為肝木失榮。”歷代很多醫家都同此觀點。乙癸同源,腎水不足,水不至而木不達,肝體陰而用陽,肝體不足,則腎中精氣不得肝氣升達,精氣在下則濁氣在上,發而為斑。患者主癥多為:斑色深暗,五心煩熱,入夜煩躁不得眠,月經先期且量少,腰酸耳鳴,目澀,便秘,頭發枯槁,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治則宜滋補肝腎,活血化瘀之法。劉懷珍教授臨床以六味丸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
2.3 脾胃虛弱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面,陽明所主,賴脾胃氣血上榮而華,飲食不節,飲食不潔,或久勞傷脾,致使脾胃氣血化生不足。《諸病源候論》云:“面黑鼾者,或臟腑有痰飲。”脾以濕主令,喜燥而惡濕,濕旺脾困,水谷精氣不得運化,脾氣郁而不宣,樞紐失旋,淫生痰涎,久則一身精氣盡化敗濁,脾胃清氣在下不得上榮于面,……濁氣在上則生面奸。患者主癥多為:斑為黃褐色,面色沉暗,少氣懶言,四肢乏力,不欲飲食,月經或先期或后期,經量或多或少,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治則宜健脾祛濕、養血調經之法。劉懷珍教授臨床以參苓白術散或歸脾湯加減治療。
劉懷珍教授瑾守病機,隨證靈活化裁治之。臨床以逍遙散、六味地黃湯、參苓白術散巧妙化裁,馭繁于簡,自擬消斑方治療黃褐斑。自擬方基本藥物組成有:柴胡、黃芩、白術、茯苓、山藥、生地、當歸、白芍、薏苡仁、白芷、白僵蠶、甘草。本方以生地、柴胡為君藥,疏肝補腎相宜;又以白術、山藥、當歸、白芍健脾益氣、清肝養肝;佐以黃芩、茯苓、薏苡仁、白芷、白僵蠶健脾滲濕、潤膚祛斑,兼以清熱;又以甘草為使,厚中土,調和諸藥。
生地,味甘寒,得水深土厚之性,補腎水真陰。《本經》:“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腸胃中邪氣……推陳致新……”令肝氣暢達,推陳出新。生地與柴胡配伍,于疏于補,相得益彰。山藥,味甘溫,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久服輕身。白術,味甘性溫,為健脾胃要藥,功能健脾祛濕,和中調氣。白術、山藥二者為伍,共奏補中益氣、健脾祛濕。當歸,味甘苦辛,性溫,為補血清血要藥,主一切血虛血濁。白芍,味苦酸,性平,功善養血散瘀,止腹痛。健脾益氣、清肝養肝。歸芍配伍共奏養肝柔肝。黃芩味苦平,形空虛有空道,主入三焦,善清三焦浮游相火。黃芩與柴胡,宜疏宜清,使肝氣疏而不郁。茯苓,味甘性平,為利水行痰,通補兼長要藥。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為除濕行痰要藥。茯苓、薏苡仁與白術、山藥四者相伍,化濕不傷正,健脾不留濕。白芷,味辛性溫,《本經》曰:“……長肌膚,潤澤,可做面脂。”白僵蠶,味咸,性平,《本經》曰:“……滅黑,令人面色好。”白芷、白僵蠶二者相伍,共奏潤膚祛斑之功。方奏疏肝養血,健脾化濕,潤膚祛斑之功,表里同治,補瀉兼施。
劉懷珍教授臨床在使用自擬消斑方時,觀其脈證,知犯何逆,不拘于病,隨證治之。女子以肝為本,為陰,較男性而異,沖任本于肝腎,隸屬于陽明,面部為陽明經所經之道,任主胞宮,沖主血海,病在表,根在沖任肝腎。女子體陰,陽化氣功能足,而陰成形力量較弱,且女子情感多變且細膩,故更易致肝臟實而不能滿[2]。異于男性黃褐斑,女性黃褐斑臨床多伴有月經失調、寐差、頭暈、腰痛等此類相關癥狀。劉懷珍教授臨床精準辨證,兼顧標本。針對不同證型患者,詳細追問患者生活、飲食以及經帶胎產情況,以求精準處方。屬血瘀者,多予桃仁、丹皮活血化瘀;痛經者,予艾葉、白芍加量暖宮止痛;陽明腑實,大便干結者,以大黃、枳實導滯通便;不寐屬心肝血虛者,加酸棗仁補益肝血、寧心安神;上焦火毒壅盛者,加蒲公英、連翹疏散風熱、清熱解毒;腰痛屬腎虛者,加杜仲、牛膝補腎強腰。病位不同,選擇用藥亦有輕重。就黃褐斑而言,面隸屬陽明,本于肝腎,標在上而本在下,肝腎居下焦,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即治下焦注意使用重鎮平抑、厚味滋潛之品,使之直達下焦,如生地、女貞子等。脾胃為斡旋軸樞,主肝升肺降的循環,且為后天之本,陽明之氣直接上注于面,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故顧護脾胃亦為整體調護的重中之重。
陳某,女,37歲。初診:2019年7月6日。患者面部黃褐斑6年余,自行使用護膚品不遂。刻下癥:面色黃,面部集發黃褐色斑片、主要分布于顴頰部,表面光滑,與皮膚齊平,大便干燥難解,2~3日左右一行,月經20日一行,痛經明顯,口苦,平素少氣懶言,作息飲食不規律,貪涼,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數。四診合參,中醫辨病為“面奸”,辨證為“肝腎虧虛、脾胃不足證”;西醫診斷為“黃褐斑”。處方以:柴胡12 g,炒黃芩10 g,生地30 g,山藥15 g,茯苓15 g,白術30 g,制大黃6 g,枳實10 g,川芎10 g,當歸10 g,益母草15 g,白芍15 g,白芷10 g,白僵蠶10 g,甘草6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囑患者規律作息、適度運動,避免日曬,舒暢情志,忌辛辣刺激、甜膩冷飲。
二診(2019年7月20日),服用上方7劑后,患者逢月事,訴痛經有所減輕,面部色斑淡化,精神狀態有所好轉,口苦改善,大便或一日一行或兩日一行,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數。予上方白芍加至20 g,加延胡索、懷牛膝各15 g,遵醫囑繼服14劑。
三診(2019年8月3日),服上方后患者色斑進淡化,視診已不明顯,飲食可,精神狀態進一步好轉,大便一日一行,已無明顯口苦,舌淡紅,苔薄白,脈平。上方去延胡索、懷牛膝、益母草,加丹皮12 g,余藥同前,繼服14天。囑患者注意生活習慣,半年后隨訪。
隨訪:半年后隨訪,患者面部斑色已不明顯,自訴色斑未有反復,月經周期正常,色可,量適中,平素精神狀態良好,飲食可,大便一日一行,無口苦,寐可。
按:四診合參,中醫辨病為“面奸”,辨證為“肝腎虧虛、脾胃不足證”;西醫診斷為“黃褐斑”。患者平素作息不規律,耗傷陰血,久則傷及肝腎,平素貪涼、飲食不規律,傷及脾胃,脾胃升降失常,肝腎精氣不能上注于頭面,發而為斑,出現以陰虛為主,兼見少氣懶言等脾胃氣虛之象,治則以滋水涵木,培補后天之本兼以清三焦浮熱。根據患者大便不暢,本治肝必治大腸原則,配合導滯通便之品。久病必瘀,同時予以活血化瘀。佐以潤膚祛斑之品,標本兼顧。
劉懷珍教授認為黃褐斑之病,以肝、脾、腎為要,以肝腎不足,脾胃虧虛兼以血瘀、肝郁等因素。辨證以肝郁血瘀、腎陰虧虛、脾胃虛弱三型為主,黃褐斑雖為皮膚病,但常伴隨月經不調而發,劉懷珍教授去末逐本,以調理月經來而達到美容養顏祛斑的目的。以自擬消斑方內外合治、標本兼顧。同時通過改善患者生活習慣,臨床取得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