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已從高校延伸到高中、初中,然而在這些學校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學生從一棟教學樓走到另一棟教學樓,從一個教室走到另一個教室。由于缺乏一張長時間陪伴的課桌,很多學生變得不愛惜課桌。
是否有一種課桌可以滿足不同的課堂、教學與學習需求?學生不用跑來跑去,也能讓其有相對屬于自己的時間?
一、解決思路
經過多次觀察,我發現,有些課堂教學是可以融合的。例如,信息技術課堂與常規課堂在硬件上的區別是多了電腦主機、鍵盤、鼠標、顯示器。如果能將這些物件在不用的時候收起來,用的時候“變”出來,不就可以結合了嗎?
又比如,一些校本課程一一探究課程、綜合實踐、人工智能、物聯網實驗等需用到電腦,甚至要用到傳感器、實驗板、單片機等硬件,能否將它們進行合理收納?
再比如,數字學科實驗也需用到電腦,這時,只需提供必備的學科實驗器材,就能在電腦上做可視化的數字學科實驗。
基于上面的想法,我提出一個設想:設計一種多功能課桌,用于滿足以下四種不同教學需要:“正常課堂模式”,常規課堂使用,擁有一塊平整的桌面;“信息技術課堂模式”,信息技術教學課堂使用,即需要使用電腦且可收納鍵盤;“學科實驗課模式”,裝上實驗器材,實現可視化、數字化的學科實驗;“硬件實驗模式”,嵌入有模塊化的實驗板,可用計算機、單片機控制技術實現模電、數電、傳感器等電子電路的實驗。
二、結構設計思路
結構設計圖如圖1。
1.按壓式升降顯示器
采用彈跳機芯,通過按壓使顯示屏在隱藏桌面和升起桌面時有lcm的高度差,便于學生用手提拉顯示屏,實現升降。
2.實驗板電動升降臺
采用步進電機的動力裝置,經過桌面面板的上升、下降按鈕控制,可將升降臺升起或降下,在機構上設置上、下限位開關,控制實驗板的升降距離。在動力設計上,采用2相4線制步進電機,保證限位位置的準確。
3.有機蓋板
用較厚的有機蓋板遮擋升降臺。后續實際研發中,該區域需要進行重點更新。
4.電源及各類接口面板
學科實驗及各類實驗中,需要接電以及其他設備,需預留各類插座面板,如USB口、網口、LPT口及9針COM口。
5.鍵盤抽屜、儲物板、糶腿結構等
各類常規使用、無法整合設計且必須使用的結構。
三、電動升降結構
對網購的微型實驗室手動升降臺進行改造,在其結構上增添步進電機、步進電機驅動電路、步進電機支架。在旋鈕連接桿上焊一個同字殼支架,將旋鈕取下,在支架上安裝絲桿套,將絲桿套與步進電機連接,步進電機上方裝有控制板,步進電機行程受限于上、下限位開關。如圖2所示。
四、使用方法及創新點
用于常規課堂時,桌面平整,鍵盤收起,顯示屏收起。用于信息課堂時,按下按鈕,顯示屏升起,拉出鍵盤架,即可使用。用于實驗課堂時,在信息課堂模式的基礎上,在桌面擺放對應的實驗設備,接人相應的數據線。用于探究課堂時,打開有機蓋板,通過升降臺將內嵌的實驗板升起,開展探究實驗。該多功能桌引入有機蓋板,可在上課時給學生提供直觀感受,使其主動學習。
將桌椅快速清理干凈是讓機房管理人員頭疼的問題。設計伊始,我十分注重課桌衛生清潔的便利性,讓桌面保持平整,避免留下衛生死角。同時加強其牢固性,避免內部的設備被輕易破壞。(指導老師:劉千方楊毅斌宋永興)
作者心聲
在實際安裝過程中,由于尺寸和比例的問題,預想裝置與模型不合,出現了多次卡頓、升降機故障的問題,讓我備受打擊。往常我是一個怕麻煩的人,“從頭再來”這樣的字眼極少會出現在我的腦海。但這次,老師那句“作為科創人,麻煩與你形影不離,重要的是解決它,而不是逃避它”一直回響在我耳邊。于是我將之前的假設推倒,慢慢地從不確定、試試看變得信心滿滿。
通過這次科技創新活動,我學到了很多,從接受生活中的不便利到想要改變,最后實現改變,我十分自豪和開心。
專家點評
從選題的方法上分析,謝森宇同學制作“適用于不同教學環境的多功能課桌”的方法屬于“適應需求法”,是基于發明人自身學習的需求而確定的;從解題的方式上看,這是一個集成創新的作品。
通俗地說,“適應需求法”就是“找需要”。人們一般會從生產、生活、學習等方面的新需求來尋找發明創造的課題。然而,學生要在學習中找到新需求的發明課題是很難的,因為人們常常有視覺盲區,就是所謂的“燈下黑”。要解決這個盲區問題,我們在學習中就必須有意識地去發現新的需求,并進行發明實踐。
集成創新的作品往往功能多,解決的問題也多,但也會讓人感覺操作不便,甚至有累贅之感,這是發明人需要權衡與把控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