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瑩
摘 要:馬克思實踐觀是貫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思想,是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和關鍵。馬克思通過對前人實踐觀的分析、揚棄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科學實踐觀,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從而將實踐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來闡述。本文基于馬克思實踐觀的來源、主要內容和當代意義來論述馬克思實踐觀思想,通過對馬克思實踐觀的分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馬克思;實踐觀;當代意義
馬克思實踐觀是以實踐理論為中心和重點,以人民群眾為歷史的主角,并且以勞動生產為出發點構建的全新的、系統的理論體系。馬克思在對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人實踐觀揚棄的基礎上,立足于其所在的社會歷史現實的實踐和時代背景而開創了自己的唯物主義實踐觀,并以實踐的思維方式超越了傳統本體論哲學的思維方式,完成了對傳統哲學的超越和創新,創立了馬克思科學的唯物史觀。
一、馬克思實踐觀的來源
(一)康德的實踐觀
康德區分實踐的兩種不同類型:“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理論哲學關涉的是自然概念,屬于認識論范疇,其中起立法作用的是知性;實踐哲學關涉的是自由概念,屬于本體論范疇,其中起立法作用的是理性。在康德看來,理性是比知性更高一級的認識能力,知性一般是產生概念來進行判斷的能力,理性則是進行推理的能力。判斷總是一次性的,它離不開經驗對象,所構成的是一個個單個的知識;推理則不和經驗對象直接打交道,只和知性已構成的知識打交道,因而是可以向上或向下連續推下去的,作為一條法則,則是要通過“理念”(理性概念)而獲得完備的整體性知識。
馬克思對康德實踐哲學的思想是采取批判的態度,馬克思贊同康德認為理性高于知性的觀點,但是馬克思認為康德的實踐理性和善良意志缺乏現實性,在實際生活中無法實現。康德的思想過于絕對和片面化,對善良意志絕對認可和提倡,忽視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把二者完全割裂開來。馬克思對宗教世界的批判是徹底的,所以他不贊成割裂此岸性與彼岸性,他將兩者統一于歷史唯物主義學說中,用唯物史觀解決這一問題,堅定地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將實踐概念與自由概念統一到生產勞動中。馬克思指出,將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割裂開來是無法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的,人的生活世界不存在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之分,人們只生活在一個世界當中,而且只有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才能通過實踐完成物質生活生產。
(二)黑格爾的實踐觀
黑格爾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不僅揚棄了康德哲學,同時也揚棄了整個近代西方的哲學。黑格爾的實踐哲學也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和辯證法基礎之上的學說,他認為實踐活動是以獲得自由為目標,并運用辯證法對其進行分析和闡述,將實踐視為人有意識參與的并以自由為目的的活動。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客體,由主體介入客體,并借助于人的自由意識來改造世界的活動,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特點,從而實現把人的主觀能動性運用到客觀世界的目的。
黑格爾認為現實是絕對精神通過實踐外化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馬克思所說的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過程,區別在于馬克思堅持唯物主義觀點,黑格爾堅持唯心主義思想。在《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闡述了實踐的特點,主要包括目的性、能動性等方面,黑格爾認為的目的性來自人的理性思想,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人是有意識、有思想的動物,會思考的能力造成人有需求、有目的,而且黑格爾認為實踐是人的主觀能動的活動行為,實踐具有能動性這一特點。
黑格爾的成就主要是辯證法和客觀唯心主義,他的辯證法馬克思是認可的,而他的客觀唯心主義是絕對精神,馬克思對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采取否定的態度,馬克思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但批判了他的唯心主義,從而使他的思想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黑格爾的實踐觀是從歷史的辯證發展開始的,黑格爾是第一個闡述歷史的辯證發展的人,然而在黑格爾看來,推動歷史發展的能動性原則是抽象的絕對精神,黑格爾哲學契合了基督教神學,它以理性方式論證了神學信仰,他的哲學是一種泛神論,泛神論是對神學的否定而本身又是神學。黑格爾堅決維護德國君主統治,擁護上帝并企圖掩蓋德國君主維護自身統治的真正本質。在黑格爾看來,理性正是通過自身的矛盾而展現自己更深刻的本質,即一種否定自身、超出自身以創造自己對象的能動作用。理性在這個意義上既是理論理性,也是實踐理性。
(三)費爾巴哈的實踐觀
費爾巴哈的實踐觀是在批判宗教和黑格爾思辨哲學的基礎上形成的,費爾巴哈揚棄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思想,同時把他的思辨思想一同排除了。費爾巴哈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者,但是一到歷史觀他就回到了唯心主義,由此形成感性直觀的唯物主義思想。費爾巴哈用宗教的方法批判黑格爾哲學,同時他實現了哲學的中心的轉變,即把哲學的中心轉移到人以及自然上來,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以感性直觀為核心的人本主義哲學。費爾巴哈便企圖立足于現實的、未經異化的人的立場來建立新哲學,以真正解決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費爾巴哈哲學基礎是人,他把自己的哲學建立在人的感性行為之上,對黑格爾堅持的思辨方法和宗教虛無主義極力反對,甚至完全拋棄黑格爾思辨哲學思想,原因在于他認為哲學家應該多關注現實世界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虛幻的世界,對于自然的態度也是用現實的感性直觀代替傳統的理性主義。在他看來,感性應該以現實為基礎而不應該是理念或理性,感性和人是現實世界的基礎,只有感性才是現實的存在。
二、馬克思實踐觀的基本內容
(一)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實踐觀思想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提出了“實踐”概念的雛形,雖然此時的馬克思是一個青年黑格爾主義者,對社會現實了解不夠充分和全面,但是在他的博士論文里,馬克思提出了實踐的概念,此時的實踐是實踐觀的雛形而且他沒有做過多的闡述,只是一種觀念的實踐,屬于純粹理性范疇的概念,馬克思沒有形成自己的實踐理論。青年黑格爾派對宗教展開了批判,他們陷入了自我意識的范圍之內,企圖通過理論批判來改造世界,然而結果并未成功。馬克思認識到單純的理論批判是不能達到改變世界的目的,還需尋求其他的出路,馬克思找到了費爾巴哈,他運用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解決黑格爾唯心主義的歪曲立場問題,馬克思只是批判地吸收黑格爾思想的合理內核。馬克思明確了自我意識不可能離開現實的人和現實的社會,單純的理性批判不能達到改變世界的最終目的,理論與實踐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兩個方面,理論批判只有結合實踐,用理論指導實踐,才能充分發揮理論對實踐的反作用,從而指導現實社會、現實世界并改變世界。在此期間,馬克思實踐哲學思想并不成熟,只涉及哲學是批判的武器而非武器的批判,但此時的馬克思已經開始思考哲學與世俗世界的關系問題,主張用哲學改變世界。
(二)《德法年鑒》中的實踐觀思想
在《萊茵報》工作期間,馬克思真正接觸社會現實,他對社會現實有了進一步了解,在結束了《萊茵報》的工作之后,馬克思轉而進入書齋開始了他的創作之路。馬克思寫作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書,他在文中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當然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相比于博士論文期間,馬克思明確了實踐的重要性。這里的“批判的武器”是指理論,“武器的批判”是指實踐,只有從理論上深刻揭露現實社會關系的本質,才能更好地促進革命實踐活動的展開;只有通過革命的實踐,才能實現理論的現實化和科學化。
在寫作《德法年鑒》的過程中,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展開了強烈的批判,他通過對人類社會的批判和對歷史的掌握,在批判黑格爾國家理性主義過程中,將黑格爾的國家決定市民社會的觀點顛倒過來,確立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觀點,進而分析了市民社會的本質,把顛倒的思想扶正并明確了正確的觀念,為后來實踐體系的完善打下基礎。
(三)《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實踐觀思想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是馬克思實踐觀初步形成的著作,實踐含義貫穿于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論述、對私有財產的闡述、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以及在人道主義基礎上對共產主義的合理暢想中。馬克思指出,私有財產的真正本質在于私有財產作為自為地存在著的人的活動、作為主體的活動產物、作為人的勞動的結果和積累,它的主體本質在于勞動。馬克思認為,異化借以實現的手段本身就是實踐的,即異化是依靠實踐得以形成的,只有人自身才能成為統治人的異己的力量。
(四)《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實踐觀思想
馬克思在完成《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寫作之后創作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這部著作是以實踐為主線和主體來闡述的,圍繞實踐馬克思批判了一切舊唯物主義者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觀點,批判他們只是從感性直觀的層面來解釋世界,同時也批判了唯心主義者雖然把能動的方面發展了,卻形成了抽象的思維方式。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包括環境的改變、人的思維等都是實踐的產物。馬克思所論述的實踐包括純粹理性的實踐和真正的實踐,馬克思最后提出哲學家不只是解釋世界還改變世界,明確了他創立哲學的目的在于改變世界、最終帶領人民走向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
在《提綱》中,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想,闡明了他的實踐觀點,在《提綱》之前的著作中,馬克思深受費爾巴哈的影響,然而在這本著作中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和唯心主義展開了徹底的批判。馬克思認為舊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缺陷在于從直觀層面理解世界,忽視了人的能動作用,強調反映論即直觀反映,堅持精神決定物質的唯心主義立場,費爾巴哈雖然承認物質決定意識,但到歷史觀層面就沒辦法解釋問題,因此不是真正的唯物主義。
《提綱》的最后一條雖然是恩格斯后來加入的,也深刻反映了馬克思的思想初衷是改變世界。馬克思的思想不是僵死固化的思想,而是具有強大的思想內涵和思想深度,深刻揭示現實世界本質和對未來世界展開合理設想的思想,是與時俱進并被后人不斷閱讀以更好地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珍貴思想。現實世界面對危機和困難,想到的都是去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可見馬克思的思想的偉大和巨大的借鑒意義。馬克思對未來世界的設想是實現全人類自由全面的發展,每個人各司其職、各守其位,自愿工作并在其中體會到生而為人的快樂,因此,馬克思的思想基礎在解釋世界,重在改變世界和為人類世界造福,這也體現了馬克思的實踐觀點,而且從解釋世界到改變世界只能依賴于人的實踐。
(五)《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實踐觀思想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寫作期間,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同時標志著馬克思實踐觀的確立。馬克思指出實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人的解放是一種“現實的歷史活動”,完成了對青年黑格爾派意識哲學、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超越,明確了自身哲學的實踐本性,并通過歷史生成的分析方法對現實社會的發展規律進行了分析探討,為揭示現實個人的自由與解放之路提供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
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對黑格爾左派哲學等黑格爾以后的哲學形式以及流行于德國“真正社會主義”的批判,“清算了自己以前的哲學信仰”,首次正面、系統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劃清了與青年黑格爾派哲學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界限,基本上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到一般唯物主義再到歷史唯物主義,以及從革命民主主義向科學共產主義的轉化。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通過實踐基礎上的歷史生成分析方法,對社會現實生活和人類歷史發展規律進行深刻剖析,從而完成了對遠離現實實踐的精神哲學和思辨哲學的消解,以及對人本學唯物主義中“歷史”缺失這一局限的超越。
馬克思在《提綱》中只是提出了改變世界的思想,在《形態》中,他對共產主義的理解更深刻,他不再局限于異化勞動和私有制,而是批判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并且提出了解決資本主義社會弊端的方法在于革命,而且領導階級是無產階級。
三、馬克思實踐觀的當代意義
(一)馬克思實踐觀的理論意義
馬克思實踐觀思想貫穿在他的理論思想始終,他批判青年黑格爾派、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等思想過程中,實踐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通過一步步揭開迷霧,馬克思逐漸明確了實踐的重要意義,同時也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義實踐觀。唯物主義實踐觀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思想,具有豐富的理論價值。馬克思對實踐的論述有助于揭示無產階級貧困的根源,并為人的自由全面的實現找到科學路徑提供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從而使歷史唯物主義成為探求人類社會發展和無產階級解放實踐的科學理論。
馬克思的實踐哲學對象是現實的人和現實的社會,是以物質生產為基點并涵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生產和物的生產的多種運動過程,是實踐在社會中多種體現的過程,在當時最直接的對象是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目的在于實現人類解放,最終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這一點是馬克思實踐哲學區別于傳統西方實踐哲學的地方。傳統西方實踐哲學始于古希臘時期的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認為追求人的至善是實踐哲學的目的,馬克思雖然不是很贊同亞里士多德的實踐觀點,但是他認為亞里士多德的這一思想有一定進步意義在于對自身完善的追求,這契合了馬克思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想法。后來很多哲學家沿用了亞里士多德的這一思想,在倫理領域談實踐。直到中世紀,實踐哲學在培根那里具有了與傳統實踐哲學不同的思想就是技術實踐論,培根作為理性主義哲學家,強調技術的重要作用,使實踐哲學擺脫了亞里士多德的倫理領域,同時喪失了對人的關注。因此,馬克思揚棄了傳統西方實踐哲學和中世紀注重理性的實踐哲學思想。傳統實踐哲學只是從倫理層面考察實踐哲學,這是不徹底的實踐哲學思想,只能實現人的政治解放。
(二)馬克思實踐觀的實踐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基于現實物質基礎、立足于改變世界的實踐哲學,馬克思實踐觀真正的現實意義在于他為人類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做出了指引。馬克思主義是指導我國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理論武器,從毛澤東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讀和思考,比如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無不體現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偉大作用。
馬克思主義作為偉大的思想,對世界各國建設和發展都有借鑒意義,發展、創新馬克思哲學要始終面向現實實踐,要以理性和價值雙重尺度考察并拓展現實實踐與時代生活,要立足現實社會關系的合理化來處理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進而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當前,我們要用馬克思的實踐觀點和實踐的思維方式來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6.
[2]李成旺.《德意志意識形態》導讀[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226.
[3]張天增.論馬克思的實踐觀及其現代價值[D].長春:中共吉林省委黨校,2013.
[4]張宇超.馬克思實踐觀及其當代價值[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4.
[5]申莉.馬克思實踐觀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8.
[6]王罕哲.馬克思實踐學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