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琳
游客在海南沖浪。
第一個就地過年的“春節黃金周”,中國消費迎來“開門紅”。
據商務部監測,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11日—17日),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8210億元,比去年春節黃金周增長28.7%,比2019年春節黃金周增長4.9%。
與往年不同,8210億元僅是“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而非全口徑消費額。不過根據商務部數據,這一銷售額也已超過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水平。
在太平洋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陳曦看來,數據實際上偏弱。他在文章中指出,今年春節消費同比增長28.7%,完全是因為低基數效應。“我們要看的是剔除基數效應的增速,就像GDP數據,每一年都是新高,重要的是增速如何”。他寫道,“剔除基數效應,2021年春節消費增速為-2%”。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德勇則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這需要辯證地看:一方面,今年春節假期的大背景是疫情防控和各地因此提倡的就地過年,這些是影響春節消費市場的很大變量,客觀上對消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與正常年份的春節相比,今年可能會比較平淡,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今年春節消費市場仍有不少亮點,一些指標增幅不小,側面說明了即使在疫情防控的條件下,我國消費市場依然展現了巨大潛力和現實張力,有助于推動消費恢復性增長。
“從這個意義上看,在疫情防控和就地過年的大背景下,今年春節消費市場仍然有不俗表現,可以說是符合預期甚至是超預期的。”張德勇評價。
蘇寧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的結論也是如此。他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從整體數據來看,因疫情產生的負面影響持續存在,但趨勢還是向好的。
在眾多數據中,線上消費的表現十分搶眼。
趁著春節,不少電商平臺推出了優惠活動。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指導地方和企業開展的“全國網上年貨節”在假期前6天的網絡零售額超1200億元。與此同時,北京、深圳、蘇州等地還發放了上千萬元的數字紅包,進一步刺激消費。
線上消費的火爆也體現在快遞上。春節前夕,多家快遞公司承諾“春節不打烊”。國家郵政局快遞大數據平臺監測顯示,2月11日—17日,全國郵政快遞業累計攬收和投遞快遞包裹6.6億件,同比增長260%。僅除夕和初一兩天,全國快遞處理超過1.3億件,同比增長223%。
與往年大量快遞從大城市發往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不同,今年春節期間,“雙向流動”成了“快遞春運”的標志——據在線寄件平臺菜鳥裹裹發布春節寄快遞報告,“春節不打烊”期間(2月4日—18日),河南、貴州等人口流出大省的家鄉年貨被主要寄往東部沿海省份。
與包裹快遞同樣紅紅火火的,還有線上餐飲消費。春節期間,大型支付機構監測餐飲商戶銷售額同比增長約1.3倍,部分外賣平臺線上餐飲消費額增長2倍以上。除夕當天,有的平臺外賣訂單量同比增長70%,上海、安徽、青海、陜西等地重點監測餐飲企業營業額同比分別增長79.0%、40.5%、21.0%和18.1%。
“不少商家針對在一二線城市過年的異鄉人增多,推出小份年夜飯或按需定制的年夜飯,這是就地過年新態勢下的創新。”付一夫表示。
根據陳曦的說法,今年春節線上消費很高,“造成消費整體高的幻覺”,這實際是對線下的替代,而不是增量。但事實上,線下消費還是得以從去年的頹勢中“喘口氣”。據有關機構監測,全國10個一二線城市購物中心日均客流量同比增幅超200%,達到2019年春節同期86%水平。支付寶數據顯示,全國熱門商圈的支付寶交易金額平均增長108%。
不過在另一程度上,線下消費也確實沒能徹底恢復。受“就地過年”政策影響,春運客流大幅減少,跨省旅游遭受了沖擊。以四川省為例,今年春節黃金周,全省各地共接待游客4365.87萬人次,旅游收入285.53億元,分別只恢復到2019同期的52.9%和49.2%。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周邊游和本地游市場的“飄紅”。
付一夫認為,本地游和周邊游的興起,對于前期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旅游業起到了非常好的修復和補充。“旅游的產業鏈很長,從出行到餐飲、購物等等,都能得到提振。”他表示,未來一段時間,旅游可能還是以本土旅游為主,這對大城市周邊來說,是個不錯的機會。
就近休閑,除了旅游,沒有比看電影更好的選擇。《你好,李煥英》《唐人街探案3》《刺殺小說家》等多部國產電影在春節期間上映,引爆電影市場,一些影院甚至出現了一票難求的場面。
國家電影局發布的數據顯示,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國電影票房達78.22億元,繼2019年59.05億元后,再次刷新春節檔全國電影票房紀錄,同時創造了全球單一市場單日票房、全球單一市場周末票房等多項世界紀錄。
然而,高漲的票房背后也有票價上漲的因素。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2月22日0時,2021年電影平均票價為44.2元,遠高于過去7年。陳曦認為,春節影院票房高,也造成了消費整體高的幻覺。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支撐起這些消費數據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超一線城市及新一線城市;另一方面,高端消費也為整體消費上漲出了一大部分力。
春節期間,商務部重點監測零售企業的珠寶首飾、服裝、通訊器材、家電數碼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160.8%、107.1%、39.0%和29.9%,部分電商平臺健身器材銷售同比增長49%。遼寧、吉林、浙江等地重點監測企業通訊器材、高端日用品、汽車類商品銷售實現成倍增長。
上海市商務委數據顯示,2月11日-17日,390家零售重點樣本企業實現銷售額76.1億元,同比增長1.2倍;其中,港匯恒隆廣場、百聯奧特萊斯等售賣奢侈品的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6倍以上。在海南,離島免稅店在2月11日-17日間的銷售額超15億元,其中免稅銷售額約14億元,接待購物人數超過20萬人次。
張德勇認為,隨著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主因,在百姓滿足了常見的大眾消費后,往往就會提升消費層次,形成消費升級;今年1—2月,既有元旦又有春節,假期相對集中,旅游購物是假期必不可少的節目,尤其是春節,是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人們也因此愿意多花錢消費,增加喜慶過大年的年味;眾所周知,由于疫情原因,特別是國外疫情不確定性高,與往年一樣的出國旅游購物已難實現,所以,今年海南免稅店、各地奢侈品消費火熱,也有“海外購”“全球買”變為國內買買買的愿意,即從以前的消費外流變為當前的消費回流。
付一夫也認為,未來免稅行業會持續火爆,受目前海外消費的高門檻影響,消費外流的情況會得到改變,曾經旺盛的海外購買力會留在國內,值得期待。但他也指出,除了在海南,也應當鼓勵設立如位于北京前門的“市內免稅店”。
“目前中國免稅行業正處在起步期,主要場景還是在機場,存在局限性。如果未來放開市內免稅店,對消費者來說是非常大的利好,同時也利于行業發展,對未來消費回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付一夫說。
以上種種,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費者對于新型消費的青睞與熱情。
“事實上,新型消費發展最核心的根源,就是以數字經濟、數字技術為軸進行拓展,本質是消費數字化領域的轉型。”付一夫認為,回看2020年,已經有很多新型消費在蓬勃發展。目前很多傳統領域都在拓展線上業務,這對于對抗疫情風險起到了重要作用,對復工復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指出,今年新型消費很搶眼,也是因為經過了過去一年的培育,那些不太適應的人群已經得到了一些強化,這也對新型消費的進一步培養起到了促進作用。“整個數字化轉型也是對數字技術發展的正向反饋,這也會進一步強化消費者的意識。”付一夫表示。
付一夫認為,在未來,零售業線上線下加速融合是大方向,“會帶來雙贏局面”。他表示,線下商家一直承受著經營壓力,迫切需要轉型,線上商家也存在著獲客成本高等問題,彼此都有訴求。
在餐飲領域,付一夫認為,企業首先需要拓展服務邊界和半徑,如與相關平臺合作,盡力向線上拓展業務;另一方面,疫情之下人們對食材的質量更加重視,因此企業也要更加重視食材的選購、對品質的監測和把控;與此同時,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餐飲門店除了關注菜品,也要進一步完善服務、裝修等,提高消費者進店體驗;最后就是要緊跟政策,針對餐飲浪費的行為采取進一步措施,比如強化宣傳、推出小份菜等。
在張德勇看來,消費是與經濟發展緊密聯系的,在當前疫情仍未徹底根除的情形下,消費也會受到疫情防控的影響。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經濟發展逐步恢復并走向正軌需要一個過程,消費也是如此,仍將處于恢復性增長階段。
“當然,我國居民消費仍具有很大潛力,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已成趨勢,進一步挖掘消費潛力,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支柱作用,需要在合理引導消費、儲蓄、投資等方面進行有效制度安排,以應對當前疫情的巨大沖擊。”張德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