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摘 要:隨著我國老齡化的程度持續加深,我國學者對社區養老相關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從不同視角對國內發展城市社區居家養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然而,作為滿足廣大老年人服務需求的重要方式,社區養老在運作中仍存在針對性不強、精度不高、供需不匹配等問題,導致潛在需求無法釋放。基于此,本文以馬斯洛需求理論為基礎,通過文獻研究和對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對成都市社區養老服務需求進行初步探討。并根據成都市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現狀,找出其存在的五大需求層次問題,以需求為導向發展養老服務,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社區養老;養老服務;需求;政策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和國家人口政策的變化,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并處于老齡化不斷加深的階段。近年來,成都市老齡人口數量不斷上升,具有規模龐大、增速加快、未富先老、空巢化加重等特點。然而,在為老年人提供服務方面,社會機構仍存在許多問題,如社會成本巨大,收取費用較高等,而且大多數老年人不愿意住在養老院。根據我國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社會機構養老不可能成為我國城市養老的主要方式。因此,了解當代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并提供相應的服務才能更好、更清楚、更準確解決社區養老服務問題。
一、核心概念及理論界定
1.老齡化社會
本文中老齡化社會的概念界定借鑒聯合國國際人口學會編著的《人口學詞典》說明,當一個國家或地區有10%或更多的人口處于60歲或以上的,或該國家在65歲以上的人超過7%,這個國家就進入“老齡化”。據相關統計,我國在1999年進入老齡社會,且我國的老齡化程度在不斷加深。
2.社區養老
社區養老是一種養老模式,強調的是老年人留在熟悉的社區。社區養老的理念是讓老年人保持原有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與家人保持密切的聯系,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社區服務。
3.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生理上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饑、渴、衣、住、性方面的要求。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人類的生存就成了問題。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
安全上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是人類維持自身安全、擺脫職業威脅、財產威脅等方面的需要。根據馬斯洛的說法,整個有機體是尋求安全的機制,人類的感官、效應器官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
感情上的需要。這種需求是雙重的,第一,對友誼的需求,也就是說,每個人都需要與伙伴建立關系,與同事保持融洽關系或建立友誼和忠誠的紐帶。第二,歸屬需要,即歸屬于一個群體的一種情感,并彼此關心。感情需求比身體需求更為具體,它們與一個人的身體特征、教育和宗教信仰等有關。
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內部尊重,第二部分是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指的是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想要有能力、自信和獨立,簡而言之,內部尊重就是一個人需要自尊;外部尊重指的是外部附加值,比如一個人的地位、聲譽、他人的尊重等。
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一層需要是最高水平的需要,它具體指的是個人理想、抱負、主觀能動性,以通過這些來完成與其能力相稱的一切。即人們必須勝任工作,才能讓自己內心得到滿足和快樂。馬斯洛提出,因自我實現的需求而采取的途徑對于每個人而言都是不同的。
二、成都市社區養老服務存在問題分析
(一)社區養老服務總體水平較低
1.供需不平衡
根據調查,社區中為老年人提供的三大服務是日托、家政和送餐。目前,成都市老年人社區日托活動最多,其次是社區保潔服務和社區送餐服務。由于老年人的身體素質不同,對養老服務的要求也不同,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并不一定符合老年人的要求,一些老年人也無法得到滿足。即社區養老服務供需不平衡。
2.資金缺乏
考慮到社區社會組織的特點,其自然的草根屬性決定了這些組織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障礙,如專業人才不足、運營資金不足、社會意識淡薄等。多數研究結果表明,近年來阻礙社區服務機構快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資金不足,政府財政和社會資金流入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社區養老服務進一步發展的最大瓶頸。
(二)社區養老硬件設施不完善
退休使得老人活動環境發生變化,活動環境的變化會給老年人帶來心理、生理和行為上的變化,因此老年人對家庭和社區服務設施有特殊的要求。在養老服務設施方面,老年人需要的不僅是身體健康方面的關懷,還需要一些當今流行的東西,如心理咨詢、藝術、文化及其他服務設施,但這些設施供應不足,甚至一些社區沒有此類設施。老年人活動中心也缺乏多樣化的精神文化設施,如圖書館、閱覽室、老人聊天室等。
(三)當地養老模式不樂觀
目前,成都市主要以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方式為主,但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作為補充家庭養老的機構養老,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它存在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養老設施分布不均,家庭承擔不起高額的養老費用等一系列問題,養老機構經營情況并不樂觀。
(四)社區養老服務隊伍素質不高
社區養老服務人員有專職人員、兼職人員;在人員構成上,服務人員主要由社會工作者、員工和志愿者組成。志愿者主要由社區居民、大學生和社會教育機構中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員組成。社區工作者的主要職責是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社區資源和其他支持,其主要照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等,需要他們有專業知識和技能,但目前社區養老服務中的服務人員呈現出整體水平不高的現狀。
(五)精神心理層面服務欠缺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人在獲得生活必需品之后,需要精神上的滿足。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均收入大幅增加,住房條件明顯改善。在新時代背景下,養老服務中也應該更多地去關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但目前社區養老服務更多地是比較單一的物質上的服務和幫助,缺少對其精神心理上的重視。
三、加強成都市社區養老服務有效性的策略
(一)加強社區老年人的基礎服務工作
1.提高飲食服務質量
飲食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因此,政府應該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做好相關的飲食服務,強調食品衛生安全和營養的基本需求。此外,還應為社區養老機構的廚師提供專業培訓,打破地域限制,引入多種食物類型。社區服務機構可以聯合飲食、營養等其他相關機構,在合作的基礎上,提高飲食服務的整體質量,從而保障老年人的日常飲食需求。
2.優化交通服務
在馬斯洛需求理論中,交通需求不可被忽視。應該加強交通穿梭服務,減少空間距離的限制。通過培訓和評估,可以提高專業能力和認知水平的司機為老年人服務,不限于基本要求。比如在養老服務中,需要確保老年人出行所用的交通工具的功能正常,是否已經購買了相應的保險,駕駛員持證上崗等。在管理方面,應重視服務提供者有關的專業服務,努力提高服務和交通的質量,以滿足老年人與交通有關的物質需求。
3.改善居住環境
良好的居住環境對于滿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來說至關重要,因此,應為老年人提供一個穩定、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居住空間的結構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來滿足不同老年人的實際生活需求,保護他們的活動和隱私,使老年人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生理需要選擇最合適的居住環境。在戶外空間結構的設計中,為了彌補老年人身體功能的下降,我們應該提供各種健身器材和健身場所來滿足不同身體狀況的老年人的需求。在整體規劃中,應考慮社區的位置及其與周邊社區的關系,盡量利用社區公園。
(二)提供整體性服務
1.優化醫療服務
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需要關注到他們的安全需要,這不僅僅是關乎老年人生理的安全需要,同時還需兼顧其心理的安全需要。因此,在社區的養老服務中,應該不斷完善和優化醫療服務。既需要在硬件設施上給予支持,與之相關內容也需要做出調整,比如對醫療服務費用在合理范圍內調低一些。再者,為了加強老年人的健康意識,還需在社區養老服務中加強老年人健康意識的培養,比如開設一些與健康相關的講座。
2.保證服務經費
政府應加大對社區養老服務的支持力度,提供適當的資金支持,政府應出臺相關激勵政策,倡導相關福利機構提供資金或居民捐款支持社區老年護理,鼓勵醫療或康復機構提供相關服務,并建立一個醫療或康復模式以滿足老年人的安全需求。因此,政府應該保證慈善事業能夠呈健康發展趨勢,這樣才能有穩定的資金支撐。在某種程度上,給予精神或物質獎勵,并承諾將所有捐款用于服務老人及相關社會弱勢群體,以緩解社區養老的壓力。
(三)對社區老年人進行人文關懷
1.社會主體參與
在社區養老服務層面,任何主體的服務都將對提高社區養老服務的整體品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老年人的社會需求而言,他們周圍的工作人員不僅是陪伴的對象,而且由于他們的社交能力有限,還要得到周圍工作者的照顧。不僅是身體上的照顧,心理上也需要加以呵護,這并不是商業模式中的供應關系,同樣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養老服務內容,讓老年人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再次與社會接軌。
2.建立相關服務機構
需要給老年人提供活動的相關設施,比如給老年人提供咨詢服務中心,為社區老年人提供醫療、電話交談等咨詢服務;通過活動、聊天等多種交流方式,組織老年人服務團體和學校師生參觀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滿足老年人的社會需求。建立老年人與社會溝通的平臺,鼓勵社區與相關企業合作,為了讓老年人在退休后仍能實現自我價值,可以在相關活動中設置一定金額的勞動報酬,這有助于增強他們的社會歸屬感。除此之外,還應該多舉辦各類社交活動,并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到這些活動中來,從而滿足老年人的相關需求,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發展。
3.優化文化環境
在社區里,樹立社區養老文化和理念,適當地組織社會活動。同時,需要將服務工作制度化,不僅需要加強老年人參與到社區活動中能動性,還需要不斷拓寬相關工作渠道。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到社區日常交流中,以及主動參與到社區的其他活動中來,真正實現與社會互動。
(四)提高工作人員整體水平
養老服務工作人員需要明確其挑戰性,不拘泥于工作局限,全面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把服務老年人作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首先,社區工作者應該通過定期舉辦服務研討會,將“有針對性的學習和組織承諾”與理解老年人的尊重和需求相結合。社區工作者要從不同角度與老年人互動,交流分享經驗,做好服務老年人的工作。其次,當前社區養老服務人員素質較低,需要提升社區工作人員的專業標準,以消除不合格的社區養老服務專業人員,對相關服務工作人員的專業和技能進行嚴格把控,同時在服務過程中還需要根據服務對象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服務計劃,最終制定養老服務工作制度,以提高養老服務質量。
(五)完善社區養老服務模式
1.加強老年人再就業宣傳
在開展養老服務的過程中,應找到正確的方式與老年人相處,并提供適當的服務。不應低估老年人對社會的貢獻,從而忽視他們自我實現的需要。為了讓老年人的再就業服務得以正確實施,需要改變社會對于老年人的固有看法,做好老年人再就業理念的樹立,加大老年人再就業的社會宣傳,為老年人創造良好的再就業氛圍。
2.構建網絡服務平臺
在社區養老服務中需要合理利用網絡優勢,以期通過網絡服務實現老年人再就業,讓老年人的再就業權益得以保障。利用網絡優勢構建服務平臺,為老年人提供多元、專業的再就業服務,為老年人創設平等、良好的再就業環境,以滿足老年人體現自我價值的需求。只有給他們創造與社會連接的機會,才能提高老年人融入社會、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動性,從而讓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得以提高。
3.政府和社區合作強化養老服務工作
雖然說在養老服務工作中,政府需要在當前的基礎上加大力度,但是僅靠政府單方面的力度還不夠。因此,政府可加強與社區之間的合作,對于社區養老服務要給予資金補助。相關工作只有在經費足以支撐服務項目的前提下才能得以保證,同時也能夠激發相關工作者在工作中的主動積極性。同時,相關機構還應呼吁社會,一起加入社區養老服務工作中,積極籌集社會資金,充分發揮社會慈善組織的作用,呼吁志愿協會等組織籌集資金發展社區養老服務,鼓勵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參與社區老年人再就業服務。
四、結語
人口老齡化是在許多國家都普遍存在的問題,全球各國都已紛紛開始對老年人的需求加以重視。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人口老齡化問題也逐漸成為各國社會工作者關注的熱門話題。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很多家庭都選擇將家里的老人送往養老機構或者選擇其他養老服務。與此同時,政府也逐漸認識到養老服務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加大相關養老工作的支持力度。所以,了解老年人的實際需要并提供適當的服務,是世界各國必須面對和緊急處理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彬,王承武.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9(5):24-28.
[2]李茜瑞.需求導向的哈爾濱市候鳥式養老服務優化對策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商業大學,2017.
[3]王超.以需求為基礎的醫養結合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構建[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7.
[4]隋明玉.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黑龍江省城鎮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商業大學,2017.
[5]張麗艷,李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視閾下社區養老途徑探究[J].行政與法,2019,245(1):68-75.
[6]孫欣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滿意度的影響因素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6.
[7]田維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系統及相關技術研究設計[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6.
[8]F K Willits,D M Crider. Health rating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the later middle years[J]. Journal of Gerontology,1988,43(5):S172-6.
[9]Roberts, Bayard, Abbott, Pamela, McKee, Martin. Levels and determinant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eight countrie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J].Journal of Public Mental Health, 2010, 9(3):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