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強 王哲
從中國商用磁浮2.0版列車成功達速,到全球最大功率24軸電力機車“翻倍”刷新軌道交通世界紀錄;從全球首個轉向架智能制造車間高效運行,到擘畫“智慧”發展藍圖;從6個月實現伊斯坦布爾地鐵列車下線,到中國輕軌列車首次出口墨西哥……過去的一年,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迎難而上,砥礪奮進,書寫了亮眼答卷。
經過85年風雨歷程,中車株機公司已成為中國中車核心子公司、湖南千億軌道交通產業集群龍頭企業,擔當起湖南制造業主力軍的重要角色,不斷刷新中國制造業、中國軌道交通領域眾多行業紀錄。也正因為中車株機公司及產業鏈企業的存在與發展,湖南株洲成為了“中國電力機車之都”。
奮斗“十四五”,開啟新征程。中車株機公司將始終堅持創新發展,攻堅克難,敢為人先,奮勇開拓,成為推動全球軌道交通發展的中國力量。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
對于自主創新,中車株機人有著刻骨銘心的體會。10多年前,如何開拓中低速磁浮交通產業,中車株機公司放眼全球、探尋合作,然而,由于沒有話語權,在談判中屢屢“碰壁”,境外企業開出了天價。
這個技術轉讓的天價,猶如一聲春雷,讓中車株機人意識到:在高端裝備領域,中國人要掌握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才是真諦,只有自主創新,才能不受制于人!
從事軌道交通裝備研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友梅給予了深刻分析:“中低速磁浮的軌道系統、車體系統、牽引傳動系統、直線電機、線路信號系統等與軌道交通的基礎原理是相通的,只要我們攻克了懸浮系統,還是可行的!”
當地時間2 月27 日,墨西哥蒙特雷輕軌3 號線開通,中車株機公司研制的輕軌列車投入運營。
于是,一群心懷夢想的中車株機人,面對國外技術封鎖,重返高校當“學生”,惡補磁浮交通理論知識,與科研院校開展合作,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攻堅克難,成功掌握磁浮技術,讓列車貼地“飛”了起來。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僅用5年的時間,中車株機公司就達成了國外同行40年才實現的目標,使我國成為全球第四個掌握中低速磁浮技術的國家。
技術攻關的成功,并不意味著商業化的開啟。中國人自主實現“貼地飛行”的奮斗印跡清晰可見——
2016年5月6日,“株機造”中國首列商用磁浮1.0版列車在長沙載客試運營。這是中國首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低速磁浮項目,標志著中國磁浮實現了從技術研發到商業應用的成功跨越。
2020年4月28日,中國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車達速,跑出160.7km/h的速度,標志著中國自主磁浮技術在中速領域的攻關取得重大成功。
目前,我國新一代自主研發的中國首列商用磁浮3.0版列車已經完成研制,正在開展動態運行試驗。這列無人駕駛的磁浮列車,將填補全球時速200公里磁浮交通系統的空白。
商用磁浮自主創新可謂中車株機公司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80多年來,中車株機公司走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自主創新的“三部曲”,攻克了系統集成、交流傳動、重載運輸、鉸接式輕軌、高速受電弓、超級電容等多項前沿技術,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創造了中國及至世界軌道交通裝備領域諸多“第一”,必將順應“綠色”“智能”發展趨勢,搶占創新制高點。
走進中車株機公司轉向架制造生產線,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機械手臂”自動旋轉,一朵朵“鋼鐵焊花”有序綻放,一個個物料小車來回穿梭。
這是中車株機公司以智能化決策與運營、數字化研發與工程、集成化生產與管控、智能化產品與服務等建設為核心,打造的全球首個軌道交通轉向架智能制造車間,填補了軌道交通轉向架數字化技術應用的空白。
轉向架相當于軌道交通車輛的“底盤”,是決定車輛安全性、舒適性、可靠性的核心部件,關系著車輛的運行品質和乘客的出行安全。其零部件多達2000余個,對精度和可靠性要求高,且質量過程追溯范圍廣、生產制造工藝流程長,屬于典型的離散型制造模式。
在這個車間里,11條生產線涵蓋加工、裝配、焊接、涂裝、物流等轉向架生產制造全過程,實現了集中式工藝分區、精益化工位設計,不僅使工藝流程更為緊湊,物料流轉更加迅速,還可以對每個制造環節快速溯源。
此外,轉向架智能制造車間可根據任務變動情況,進行柔性化生產,實現小批量試制與大批量投產同步進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為軌道交通裝備行業樹立了可復制的智能工廠建設典范。
2019年,該項目在全面質量管理推進暨中國質量協會成立40周年紀念大會上,獲得中國質量協會質量技術獎一等獎。2020年,轉向架智能制造車間成功通過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四級評估。2021年,中車株機公司憑借該項目成功入選智能制造標桿企業。
“智能制造是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全國人大代表,中車株機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周清和表示,轉向架智能制造通過自主創新、投產運行,探索出了一套科學標準和行業規范,將促進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生產模式變革,加快向數字化轉型,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
“智能+”,賦能軌道交通裝備。2020年7月29日晚,單機功率28800千瓦、牽引力2280千牛的“神24”電力機車在中車株機公司下線。這一超大功率電力機車的成功研制,標志著中國鐵路重載技術創新取得重大突破。這臺由中國中車集團與國家能源集團聯合研制的電力機車,采用6節編組,長達106米,最高運行時速120公里,具備在12‰的坡道上牽引1萬噸貨物列車的能力,堪稱重載鐵路“動力之王”。
據悉,這臺機車采用“24軸技術”概念和設計思路,運用16項技術創新,包括首創自適應配置網側電路、網絡動態編組控制技術,可實現16軸、20軸和24軸的靈活編組,能高效滿足各種運力需求。相比以往的大功率機車,“神24”在智能、安全、環保等領域全面改進。比如,搭載了可智能駕駛、智能運維的“智慧大腦”,能實現機車狀態智能感知、故障智能識別、關鍵部件自動診斷與劣化運行監控;基于北斗導航差分定位,實現機車精準控制;解決了大功率制動能量回收品質差、電流大的難題,可將制動產生的超大動能回收再利用。
智能制造,引領創新發展。面向“十四五”,中車株機公司擘畫了建設“智慧株機”的美好藍圖,將加速運用5G、大數據、在線監測等新技術,積極推進涂裝、車體、物流等智能制造項目,打造綠色智慧工廠,用高質量產品守護公共交通運輸安全。
面對疫情全球肆虐的嚴峻情況,中車株機公司不畏艱難,積極推進項目執行,在2020年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海外答卷”:
——2020年7月14日,中國首個出口伊斯坦布爾地鐵列車下線,創造6個月新造地鐵列車的世界紀錄。該車由企業自主創新設計,采用全自動駕駛技術,滿足亞歐大陸橋新機場線無人駕駛的需要。
——2020年9月9日,中國首臺出口歐洲多流制電力機車下線。這是按照歐盟鐵路互聯互通技術規范研制的高端綠色牽引裝備,將承擔歐洲干線鐵路貨運的重任。
——2020年10月25日,巴基斯坦拉合爾軌道交通橙線項目開通,中車株機公司研制的地鐵列車平穩駛出,標志著該國正式邁入地鐵時代。
——2020年10月29日,中國出口墨西哥首列輕軌列車成功下線,比計劃提前兩個月。這也是中國軌道交通裝備首次服務墨西哥。
胸懷世界,放眼未來。中車株機公司自1997年實現中國電力機車整車出口“零”的突破以來,始終以創新的技術、至善的服務、強大的履約能力贏得了海外客戶的廣大認可,積累了豐富的“出海”經驗。
近年來,中車株機公司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在“走出去”過程中,實施“五本經營”模式(本地化制造、本地化采購、本地化用工、本地化服務、本地化營銷),擔當“四種角色”(文化傳譯者、人才孵化器、產業推進器、社區好鄰居),堅持“三零三好”原則(零缺陷、質量好,零投訴、服務好,零距離、感情好),致力于提供全壽命周期的系統解決方案,用實際行動踐行“連接世界、造福人類”的使命。
在馬來西亞,“中車株機造”世界最高速度米軌動車組貫穿馬來半島,使南北兩地通行時間較以往縮短7小時;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城軌事業部,一列列城軌車輛整裝待發。
在巴基斯坦,“中車株機造”地鐵列車猶如一朵盛開的“素馨花”,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助力“巴鐵”邁入地鐵時代;
在塞爾維亞,“中車株機造”電力機車服務于當地繁忙的電力某貨運線路,為能源供應提供高效運輸保障;
在埃塞俄比亞,“中車株機造”電力機車馳騁亞吉鐵路,牽引該國鐵路邁入電氣化時代,實現了鐵路運輸水平跨越20年以上;
在北馬其頓,中車株機公司量身定制的動車組,以鉸接式轉向架的創新設計,滿足了當地蜿蜒曲折的鐵路線;
在德國,中車株機公司研制的“超級電容+蓄電池”混合動力調車機車,以“綠色”“智能”的設計理念,圈了一大波粉絲;
在捷克,中國出口歐盟首列動車組“天狼星”號,將為當地民眾提供安全、便捷、綠色的出行服務;
在墨西哥,中車株機公司為新萊昂州蒙特雷市量身定制的輕軌列車順利開通,為該國民眾提供“中國速度”……
一列列自主研制的電力機車、地鐵列車、動車組馳騁在世界各地,成為流動的“國家名片”。目前,中車株機公司產品已服務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六大洲全覆蓋,正不斷增益世界產業生態和各國民眾福祉。
周清和表示,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是湖南制造業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落實“三高四新”戰略,支持株洲培育世界級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持續提升我國最具全球競爭優勢的株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
乘風破浪正當時,不待揚鞭自奮蹄。中車株機公司將大力發揚“三牛”精神,勇于擔當時代使命,繼續書寫奮斗篇章,為建成受人尊敬世界一流中車貢獻株機智慧,為全球軌道交通發展提供澎湃的中國動力,創造無愧于新時代的業績,以優異成績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