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玲
摘 要:周恩來給黨外人士的書信記錄著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共同理想與黨外代表人士的交往交流,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飽含智慧的統戰藝術。即于共同目標上化解矛盾的統戰方法、于團結之路上身先力卒的統戰行動、于大局利益上力求一致的統戰胸懷、于正確立場上剛柔并濟的統戰技巧、于細微關照上表達摯愛的統戰情感。
關鍵詞:周恩來;書信;黨外人士;統戰;藝術
在通信技術尚不發達的年代,書信借助語言文字向特定對象傳遞信息并交流思想,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主要載體。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領導人,周恩來一生寫過許多關于中國革命的書信,其中部分書信涉及黨的統戰事業,記錄著與黨外人士的交往交流,體現了周恩來總理高尚的革命情操,也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飽含智慧的統戰工作藝術。
一、周恩來給黨外人士的書信產生的歷史背景
周恩來給黨外人士的書信主要集中在兩個歷史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之后繼續把侵略目標指向華北,進而實現把整個中國變為殖民地的野心。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關頭,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抗日救國的目標,呼吁全國各黨派和各界同胞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人積極與國民黨當局、地方實力派及名流學者進行書信往來,激發了當時各界抗日同胞保家衛國的真誠覺悟。
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后,飽受戰爭侵害的中國人民和平建國的愿望無比迫切。中國共產黨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主張建立一個獨立民主的新中國。而國民黨統治集團仍妄想一黨專政,并為實現獨裁野心不惜發動內戰。在當時中華民族千瘡百孔的現實下,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人與民主人士保持信件溝通,團結各界愛國力量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二、周恩來給黨外人士的書信蘊含的統戰藝術
周恩來給黨外人士的書信所承載的筆墨之間,無處不蘊含著中國共產黨凝心聚力、致力團結的統戰藝術,彰顯了統一戰線的法寶作用和價值,必將為新時期黨的統戰工作開展提供思想借鑒。
(一)于共同目標上化解矛盾的統戰方法:共榮共損,何分紅白
1935年,日本加緊侵吞我國華北,中華民族生死攸關,抗日救國是每一個有血性的中華兒女所面臨的首要任務。1936年,中國共產黨向國民黨政府發出《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后[1],周恩來先后致函多位國民黨代表人士,共商聯合抗日大計。1936年5月,致函國民黨候補中央委員時子周,“今日兵壓境,先生其有意于聯合各界,不分黨派,不分信仰,為救亡圖存之舉乎”[2]92-93?1936年下半年,“近者寇入益深,偽軍侵綏”且“西北危機迫在旦夕”已成事實[2]100-102,此時周恩來致函國民黨政府第一軍軍長胡宗南,“西北再失,則同陷浩劫,同為奴隸,尚何勝負可言?[2]109-111”;致函國民黨政府晉陜綏寧四省邊區剿匪總指揮陳誠、國民黨政府軍第十三軍軍長湯恩伯,“今大敵當前,舍同仇御侮、共謀民族出路外,則只有相率為奴耳。既為人奴,尚何分國共,何分紅白?[2]117-120”“貴我雙方今日雖為敵對,一旦殺敵于同一戰線,血跡凝結,寧復再分彼此?故吾齊今日之戰,已成鷸蚌,再不停止,必將自焚[2]117-120”。
從與國民黨當局及代表人士的信件可見,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下的中華民族存亡之際,周恩來同志時刻牢牢抓住“抗日救國”的國人共同目標,有效號召國民黨當局同仇御侮共謀民族出路,化解了時下不再是主要矛盾的國共關系,激發了炎黃子孫保家衛國的血性和擔當,為凝心聚力抗日救國做出了突出貢獻。
1945年,抗日戰爭取得全面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和廣大愛國人士和平建國的愿望與國民黨一黨獨裁的政治方針存在突出矛盾。為避免內戰爆發,中國共產黨團結黨外賢達共同爭取建立民主的新中國。1946年5月,在扭轉危局爭取和平民主的關鍵時期,周恩來致函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代表人士蔡廷鍇,“民主和平之事業,端賴各方一致合作,向所信邁進”[2]290-291;致函民盟南方總支部主席彭澤民,“端賴全國民主力量之一致努力,庶可促使當局改變政策,和平民主乃有實現之望”[2]292-293等。
從與黨外賢達志士的信件可見,在“反獨裁反內戰”的國內形勢下,周恩來與時俱進地將“民主和平”視作與民主人士的共同奮斗目標,并在這一共同目標上實現了與黨外人士的新的團結,為建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奠定了基礎。
于共同目標上化解矛盾的統戰方法,其藝術之處在于中國共產黨能夠客觀地審時度勢,在正確分析當下時局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提出各界人士的“共同目標”。“共同目標”正如統一戰線同心圓的圓心,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各界人士的“一致性”,體現為“共榮共損”的命運共同體。同時,在共同目標的指引下,各界人士在思想上容易模糊自身界限,從而更加易于融為一體,視自身為共同奮斗力量中“何分紅白”的一分子,一道致力于共同目標的實現,達到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統戰目的。
(二)于團結之路上身先力卒的統戰行動:率先垂范,再接再厲
1936年,強敵壓境之勢下華北面臨淪亡,中國共產黨不忍亡國慘禍降臨國土,為盡快謀求建立抗日戰線,時刻率先垂范,再接再厲,不達目標誓不罷休。1936年8月,《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再次申明關于重新實行國共合作的政策[3]。在此之前,周恩來就曾致函時子周,“去歲紅軍北上,志切抗日,幸達陜甘,得以西北為根據。今春東向出師,為爭對日作戰”[2]92-93,表明共產黨為保家衛國已率先垂范地采取了有利行動。
1936年9月,在西北危在旦夕之際,周恩來致函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陳果夫、陳立夫,“敝方自一方面軍到西北后,已數作停戰要求。今二、四兩方面軍亦北入陜甘,其目的全在會合抗日”[2]100-102;致函蔣介石,表示國民黨當局如果能夠停止內戰,“則蘇維埃與紅軍誓將實踐自己宣言,統一于全國抗日政府指揮之下,為驅逐日寇而奮斗到底”[2]105-108。“未可驟信,則先生不妨商定停戰地區,邀請國內救國團體各界代表監視停戰,必知紅軍力守信誓,只愿在抗日戰爭中擔任一定防線,以其全力獻之于民族解放,他則一無所求也。”[2]105-108
在國民黨局勢仍不明朗之時,周恩來致函陳誠、湯恩伯,“現蘇維埃中央政府及紅軍軍事委員會已發布命令,停止對國民革命軍之任何攻擊,僅許被攻擊之自衛。如有繳獲,在抗日時一律送還;如國民革命軍向抗日陣地轉移時,制止任何妨礙舉動,并須給以一切可能之援助”[2]117-120。“若貴軍及其他國軍一旦開赴前敵,蘇維埃與紅軍必誓以全力相助。請寄語晉綏當局及一切愿赴抗日前線者,紅軍主力今已會合,所望者為抗戰先鋒,決不愿偷生茍安于后。”[2]117-120
以上信件內容都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人面臨強敵壓境之勢為救亡圖存敢為人先的優秀品質。即使面對國民黨當局的四面攻擊,中國共產黨仍時刻以德報怨,率先垂范,不斷促進國民黨當局之覺醒,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事宜再接再厲。
于團結道路上身先力卒的統戰行動,其藝術之處在于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團結大計,始終秉持“行勝于言”的價值理念。“身先”表明中國共產黨行動上的率先垂范,通過實際行動向世人有效傳達團結愿望,感化和帶領統戰對象朝著一個方向努力,從而實現統戰各方行動上的統一,詮釋了黨的統戰工作“知行合一”的方法論和行動力。“力卒”突出中國共產黨“不達目的不止者”的統戰決心,表明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團結排除萬難、再接再厲,凸顯了黨開展統戰工作的堅強意志和革命韌勁。
(三)于大局利益上力求一致的統戰胸懷:茍能求全,何以委屈
為實現聯合抗日戰線的建立,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承真誠合作的態度,以大局利益為重求全至上。1936年9月18日,日軍挑起“第二次豐臺事件”,周恩來致函至陳誠、湯恩伯,再次呼吁“非聯合不足以成大舉”[2]117-120的共同抗日愿望,“今春入晉,不圖不為貴軍所諒,為保存雙方抗日實力,當即半途回師,呼吁停戰。乃不旋踵,貴軍又渡河相逼。敝方以長此相殘,徒快敵意,仍一方將主力西移,避開決戰”[2]117-120,表現出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聯合抗戰大局而求全的博大胸懷。
1939年,盡管國民黨當局表面上聯合對外,但始終對共產黨存有敵意,導致兩黨之間摩擦甚多。為了改善兩黨關系貫徹共同抗日戰線合作到底,1月25日,周恩來致函蔣介石,重申了中國共產黨愿與國民黨長期合作,鞏固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一貫立場。同時列舉了國民黨破壞國共合作的諸多行為,“最近《新華日報》以擁護政府擁護抗戰并得鈞座批準之報紙在西安翻印,竟被國民黨封閉”“《抗戰與文化》則謾罵中共及其領導人如故,仍得在西安出版。”“慶陽早經劃為八路軍留守防地,而魯大昌部得令自西峰鎮強欲開入,報告行營,亦未得復。”“甚至中共黨員如徐特立、曾山人所共知者,其所攜來之中共決議及政治經濟書籍,經貴陽時亦全部沒收”等等[2]166-171。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面對國民黨當局的壓迫,仍始終做到從抗日救亡大局出發,選擇一度容忍。這從周恩來給蔣介石的信中可以看出,“為團結計,為防止敵人挑撥計,迄未對外宣傳,甚至延安刊物,亦并無之此等記載”[2]166-171。
1939年5月,周恩來在致時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葉楚倫的函中也表示,“《新華日報》為尊重緊急時期最高當局之緊急處置及友報遷移籌備之困難,特犧牲自己繼續出版之便利,同意參加重慶各報暫時聯合版以利團結”[2]172-173。中國共產黨盡管認為國民黨當局的步步緊逼“其目的絕不僅限于執行軍紀,其意圖必更另有所在”,但仍堅持“為團結計,殊不欲擴大范圍,但愿其早日歸于平靜”[2]189-193。
由此可見,面對國民黨當局的種種逼迫事件,中國共產黨仍能堅持抗日救國的大局,通過步步相讓竭盡全力地維護聯合抗日戰線,為國共合作到底付出了無比艱辛的努力。
于大局利益上力求一致的統戰胸懷,其藝術之處在于中國共產黨以禮還兵,不因一時委屈而放棄統一戰線的政治“大格局”。格局之大使得中國共產黨但凡有利于求全大局之事,都不遺余力地爭取而不覺委屈,凸顯了中國共產黨“忍小處”而不“亂大謀”的統戰智慧。同時,中國共產黨從“求全”的大局利益出發,以退求進,通過對他方圖謀的步步相讓,使己方立于道德有利之勢,置對方于輿論譴責之上,以正義之武器維護團結,詮釋了中國共產黨開展統戰工作的高風亮節和博大胸襟。
(四)于正確立場上剛柔并濟的統戰技巧:志誠志勇,于情于理
在與國民黨政府的合作上,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有理有據有節,爭取團結的道路上志誠志勇。面對受獨裁野心控制的國民黨當局,中共中央于情于理地為建立廣泛統一戰線竭盡全力。1936年9月,周恩來致函蔣介石,“紅軍非不能與先生周旋者,十年戰績,早已昭示國人,特以大敵在前,亟應團結御侮。自相砍伐,非但勝之不武,抑且遺禍無窮”。盡管如此,國民黨當局仍未停止對共產黨的圍剿,派國民黨政府第一軍軍長胡宗南率軍向紅軍發起進攻。
1936年9月,周恩來致函胡宗南,“兄率孤軍深入,匪特名不正言不順,即以勢言也不利”[2]109-111。而且誠懇地表示,“紅軍非不敢言戰者,更非壓迫所能就范者,要以國脈垂危,誠不欲砍傷過甚,是以不憚再四呼吁,祈求停戰御侮[2]109-111”。
1948年,全國解放戰爭勝負之局已完全明了,10月18日,周恩來致函國民黨政府軍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鄭洞國,在“孤處危城,人心士氣久已背離”的形勢下[2]412-414,誠懇勸解鄭洞國“兄宜回念當年黃埔之革命初衷”“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行列,則我敢保證中國人民及其解放軍必將依照中國共產黨的寬大政策,不管既往”[2]412-414。以上周恩來同志信件的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對國民黨當局及代表人士的至誠之義,不忍中華兒女相殺之感溢于言表。
當然,中國共產黨在堅持以誠為先的前提下,面對有悖于真理正義的是非曲直也表現出決不退讓的英勇之氣。1945年,中國共產黨得知國民黨的政治咨詢會議草案與中共意見相差甚遠,3月7日,周恩來致函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王世杰,強烈譴責國民黨的獨裁行為,“蓋蔣主席不僅已向國內外公開聲明不能結束黨治,不能召集黨派會議,不能同意于各黨各派和無黨派人士合組的聯合政府之主張。”“由國民黨一黨政府所一手包辦的完全兒戲的分裂性質的所謂國民大會,此實表示政府方面一意孤行,使國內團結問題之商談再無轉圜之地”[2]260-262,表現出了共產黨人的正義擔當和對破壞和平行為零容忍的氣勢。7月7日,周恩來等共產黨人致函孫料等并轉蔣介石,指出“關于國大諸問題,在未得協議以前,敝方不受貴方任何片面決定之拘束,并仍堅持速開政協綜合小組商討國大及其有關問題之主張”[2]320-323。言語之間,也無不透露著中國共產黨堅持正義的至勇之氣。
于正確立場上剛柔并濟的統戰技巧,其藝術之處在于中國共產黨以不變應萬變,針對不同統戰對象實事求是地采取不同統戰方式以達團結目的。對于可通過情感交流來團結爭取的統戰對象,中國共產黨憑借一腔真誠萬般規勸,感化對方從而不費一兵一卒便實現團結,表現出了黨的統戰工作堅持正確立場基礎上的柔美之情。同時,對于固執己見的頑固敵對力量,中國共產黨以英勇姿態針砭時弊,據理力爭,在原則是非問題上決不退步,體現了黨的統一戰線工作堅持正確立場基礎上的剛正之氣。
(五)于細微關照上表達摯愛的統戰情感:至善至美,無微不至
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就注重與黨外人士的聯誼交友,并及時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關懷幫助,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與黨外人士間的真情實意。1941年12月,日軍進攻香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已成死港”[2]210-213之時,周恩來致函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及在港開展統戰工作的潘漢年等,要求組織大批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撤離香港。“政治活動人物可留桂林,文化屆可先到桂林,新華日報出去的人可來重慶”“港中存款全部提出,一切疏散及幫助朋友的費用,均由你們分別負責開支”[2]210-213。
1946年,國民黨當局加大對黨外人士的迫害,周恩來于6月致函中共中央,提出接待向解放區輸送的民主人士,“時局一旦突變,不僅我黨在外工作者必會分途設法回各解放區,就是民盟及進步分子亦必分批向各解放區輸送,以免遭國民黨之毒害”[2]311。1949年5月,受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李濟深委托,周恩來派人去探視因病在杭州治療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京滬杭特派員”吳惟平,于31日致函李濟深,“當即電告杭州軍管會譚震林同志派員前往浙江醫院探視吳先生病狀,并送致醫藥費”[2]416-417。
1950年10月,周恩來致函中共中央南方局,詢問對無黨派人士邵從恩的遺屬照顧情況,“邵從恩遺屬老小九人,由其女邵慈云負擔,生活困難。前伯承、賀龍兩同志在京時,曾談及給邵慈云以適當工作并對其家屬予以照顧,不知現在情況如何?”[2]437-438。盡管以上個別書信是周恩來寫給中共中央或有關負責人的,但卻和黨外人士的工作生活及生命安全息息相關,書信的字里行間也無不反映著中共領導人對黨外人士的摯愛之情和保全之意。
于細微關照上表達摯愛的統戰情感,其藝術之處在于中國共產黨注重通過日常關懷與黨外人士培養并建立深厚友誼,并以此作為黨和民主黨派友好合作的堅實保障。中國共產黨對黨外人士的關照,不僅表現為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錦上添花”,更是表現為黨外人士需要幫助的關鍵時刻的“雪中送炭”,充分詮釋了黨的統戰工作的溫度。同時,以中國共產黨與黨外人士的深厚友誼為基礎,黨外人士即使面對敵對勢力的拉攏迫害,堅如磐石的統一戰線也不易被摧毀踐踏。
參考文獻:
[1]李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史[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5:53-54.
[2]周恩來.周恩來書信選集[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
[3]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史[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7: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