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訓剛

老師在我的印象中是和藹可親的文弱書生,而當了十幾年老師的楊立,卻把第一書記做得有模有樣。不僅深受貧困戶的愛戴,而且大家親切地叫他“泥腿子書記”。
槐洲村地處江洲鎮腹地,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用他的話講,“沒有產業支撐,扶貧永遠只是一句空談。”而扶貧產業項目最好是收益周期不能太長,還要風險可控。思前想后,楊立決定養魚,為貧困戶增收。
割草喂魚,放下教鞭拿鐮刀
沒有啟動資金,他就用20斤成魚抵租金,承包了村里的一方閑置水塘,清淤、圍埂,簡單改造后很快投入魚苗,規模不大但行之有效的扶貧產業項目正式“上馬”。
就這樣,他車上常備一把鐮刀,每天早上去田間地頭割青草回來喂魚,成了他的必修課。曬得黝黑的皮膚、滿身的泥土草屑、麻利的農活,儼然就是一位地道的農民,沒人知道他還是位執教鞭的園丁。
為省飼料錢,就用鮮草和玉米粒喂養草魚,因為玉米粒比較便宜,鮮草不用花錢,村里到處都是。楊立養魚不為別的,是為村里的貧困戶謀紅利。槐洲村現有貧困對象115人,多數因病因殘喪失勞動能力,甚至有的整個家庭沒有經濟來源,楊立養的20畝魚塘無疑給他們帶來了希望。收益全部按比例分紅,2019年底,貧困戶人均增收400元。
幫建幫扶,不站講臺腳粘泥
槐洲村1—4組有一片200多畝的耕地并排相連,長期以來,僅有一條人行泥路貫穿其中,生產資料拉不進、農產品運不出,村民耕作非常不方便。
楊立向上級部門爭取到扶貧政策和項目資金,用以改善農田基礎設施。2019年7月,在這片200多畝的土地上,一條拓寬后近6米、長600多米的渣石機耕道鋪設完工,村民喜不自禁。農用運輸車能直接開到地頭了,以后種地非常輕松、方便,就算流轉出去,租金也從每畝200元都沒人要,一躍到每畝400元。
心念貧困戶,關懷備至勝親人
在槐洲村扶貧期間,楊立完全把自己當成了村里的普通一員,而村民們也早已忘了他的教師身份,一口一個“小楊”,叫的格外親切。
8組貧困戶劉荷花老人今年74歲,本身年事已高,還含辛茹苦帶著一個40多歲、生活不能自理的精神病兒子艱難度日。楊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只要有空他就去劉婆婆家坐坐,幫她捯飭菜園、干些家務活,老人見人就說:“小楊是個好人,真是個好人!”
2015年,老人得到政府“安居重建”幫助,住進了新房。美中不足的是,這棟一層平頂的住房到了夏天就酷熱難耐。楊立來后,從自己的第一書記生活補貼中拿出2700余元,給房子蓋了隔熱層,老人感動得直落淚。還有7組的李國培老人,雙下肢病殘多年,肌肉萎縮嚴重,楊立忙上忙下幫他辦好了殘疾證,并向殘聯申請到了一部輪椅,現在老人有空就出門溜溜彎,笑得合不攏嘴。
疫情無情,人間有大愛
2020年初疫情期間,由于楊立接觸了武漢返鄉的鄰居,在家隔離觀察14天。在得知村里口罩奇缺,經多方聯系,自費籌集到一百個一次性醫用口罩,并安排人送到村里,解決了村里的燃眉之急。
農歷初三,江洲鎮渡口封渡。槐洲村一組患有紅斑狼瘡的貧困戶劉婷打來電話,她的慢性病藥物只剩兩天的用量,需要在區醫院購買。情況緊急,楊書記迅速聯系鎮政府,協調渡船過河。由于自己尚在隔離期,就四處聯系朋友,安排往返渡口到區人民醫院接送的車輛。第二天就把藥送達劉婷手中。
農歷正月十四,隔離期滿后,元宵節都沒在家過,凌晨五點就返回到村里參加抗疫。楊立開玩笑地說,這是我任第一書記以來休息最長的一次假期。平時的楊立,不是在貧困戶家里,就是在去貧困戶家里的路上。自駐村以來,光工作日志,楊立就撰寫了厚厚的四本,自掏腰包為貧困戶辦事的錢近1萬元。2019年11月,在柴桑區解剖麻雀調研檢查中,槐洲村的駐村工作滿意度排在全區之首。
楊立唯一的愿望,就是貧困群眾生活都能甜如蜜,而我想對楊書記說:扶貧路上,因你而精彩!
作者簡介:李訓鋼,柴桑區扶貧辦公室。
責任編輯: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