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2020年度熱詞之一,“深圳女孩”讓廣大深圳女孩在網絡上光榮地露了一回臉。這個熱詞來源于微博博主@休閑璐分享的一段經歷:有兩個深圳的女生朋友到北京玩,當晚博主約了一群朋友去酒吧,北京女生們一直在討論婚戀八卦話題,深圳女孩聽愣了:“你們出來都聊這些?”
博主就問,那你們深圳女孩都聊什么。
深圳女孩認真答:“搞錢。”比如:你最近都怎么搞錢,你朋友都怎么搞錢,xxx在哪里搞到了錢,xxx在哪里搞錢失敗了,xxx在哪里買的房子升值了……正說著,深圳女孩鬧鐘響,看美股和基金收益的時間到。
博主驚呼:“在北京十幾年了,沒有一個人和我去酒吧聊怎么搞錢!我也想有人和我聊搞錢!三十多歲了,啥愛情不愛情的!”
熱詞由此誕生,迅速火遍網絡,也讓很多尚未走上搞錢之路的女孩醍醐灌頂。人人都贊這些沉迷搞錢的深圳女孩是真正的“人間清醒”,她們深刻明白靠人不如靠自己、有錢才有安全感,懂得用頭腦和雙手踏踏實實地為自己打拼將來。
其實,“深圳女孩”只不過是深圳女性的一個縮影。早在該熱詞誕生之前,我有天就瞥見同部門小妹妹的手機殼趣致可愛,好奇拿過來一看,好家伙,赫然四字——“只想搞錢”。
我有一位女友阿立,二胎媽媽,十幾年如一日地努力搞錢。她嘗試過多種職業(yè),做過培訓學校老師,做過新媒體編輯,做過奔波在雙城之間的港貨代購,也在網上賣過水果,現(xiàn)在她開著一間網絡店鋪,售賣品牌女裝和護膚品。這些年來,她雞血滿滿地工作,理直氣壯地花錢,前兩年把小房子換成了大房子,兒子也入讀了一間收費昂貴的小學。
有一次我們聚會,聊起“深圳女孩”,聊起諸如“賺錢能治愈一切矯情”“你存下的每一筆錢,都是在為你向往的生活添磚添瓦”“詩與遠方太過遙遠,柴米油鹽才是現(xiàn)實”“我愛的不是錢,我喜歡的是錢所帶來的那種獨立自由的生活”的“深圳女孩”宣言,她拍拍胸口笑說:“我,活招牌。”
另一位女友凌凌又不一樣。凌凌在一間時尚公司做總監(jiān),收入不菲,但她看不慣公司的各種狀況,辭職的沖動一刻也沒有停息過。去年上半年她再度說起辭職的事,不單阿立不贊成,我也勸她,世道艱難,你看外面那么多公司倒閉,那么多人失業(yè),“先聽聽遠方的哭聲,再決定自己怎么做”。
凌凌按捺了一年,最近又跟我們說,她已經下定決心,在2021年必須辭職。她說她需要一腳把自己踹出去,沒有了退路,才能真正開始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
我說:“只要你想好了,我都支持。”
經常會覺得阿立和凌凌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深圳女孩,一個為了活得更好而拼命搞錢,一個拼命想要逃離純粹搞錢卻找不到意義的生活。我覺得她們都是對的,在搞錢治愈一切矯情之余,偶爾我們也可以自我反省一下拼命努力的初心:我這么辛苦地搞錢,究竟是為了什么。
曾經看一位作家的公號,有讀者女孩說家里給她10萬元,她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出國讀書,一是再湊點積蓄在一線城市按揭買房。她請教作家該怎么做比較好,作家答復說,當然是買房啦,理由一二三四五……
我至今記得當時心里的不是滋味。以我的陋見,哪怕有一萬個買房的理由,一個剛剛二十出頭的年輕女孩,如果有愿望也有學習的能力,拿著這筆錢出去讀書長見識,有什么不好?去年《奇葩說》選手詹青云貸款讀書的勵志故事一度刷屏,足見世人對這類選擇的態(tài)度,可是輪到一個普通女孩對前途委決不下時,為什么大家又建議她打保險牌,“最緊要買房升值”?
當然,現(xiàn)如今疫情之下,想出去讀書長見識也不太有機會了。
只是,想對深圳女孩說一聲:在努力“搞錢”的同時,勿忘自己為什么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