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萬畝防護林被毀
摘 要:近日,調查發現,敦煌防沙的最后屏障近十余年來持續遭遇大面積“剃光頭”式砍伐,萬余畝公益防護林在刀砍鋸伐中所剩無幾,由此人為撕開一道寬約5公里的庫姆塔格沙漠直通敦煌的通道,幾近失守。
敦煌萬畝防護林被“剃光頭”
當地必須交代清楚
國營敦煌陽關林場萬畝防護林遭“剃光頭”式砍伐,在刀砍鋸伐、剝皮焚燒后,萬余畝公益防護林所剩無幾,幾代人的造林心血付諸東流,“綠退沙進,沙漠逼人”的生態災難再現敦煌。
長達十余年的“剃光頭”式砍伐被林場管理者和當地相關部門官員聲稱為“殘次林改造”“合法行為”,體現了當地管理者的生態文明理念嚴重缺失和對法律法規的漠視。這種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發展的行徑,讓人出離憤怒又疑惑不已。行事者如此膽大妄為,底氣何來?林場管理者在其中又承擔了什么角色?監管部門為何沒有介入?當地政府必須給出交代,而且必須交代清楚。調查之后,真兇與幫兇必須被繩之以法,失守的生態屏障也必須被修復。
《現代快報》
“防護林被毀”之爭,
究竟暴露了什么
1月26日,甘肅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指出,經過歷年衛星遙感資料比對分析,2000 年以來,未發現林地大面積減少情況。根據敦煌市2000年調查資料,當年陽關林場實有防護林面積 6500 畝左右。未發現砍樹開墾葡萄園地情況。
而1月27日《經濟參考報》以“有圖有真相”的方式再次表明,原本的陽關林場的防護林面積在 13300 畝以上。
顯然,在這個問題上,甘肅省和媒體,只有一方說了真話。具體是哪一方說了假話,公眾心里有桿秤。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已經介入調查,查出話語真偽并不難。問題是,說假話的一方將來如何收場?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防護林被毀”爭議的背后,是個別地方個別部門的發展觀、生態觀出了問題。生態是有“記憶”的,誰對它好,誰對它壞,一目了然。為了子孫后代的幸福,別再急功近利、自欺欺人了。
《經濟參考報》
萬畝防護林被毀
涸澤而漁是昏招
從2010年到今天,葡萄園大有取代生態林地之勢,葡萄生產已成為林場的支柱產業。二十年來,葡萄園雖然為林場帶來了巨額經濟利益,帶動當地部分行業發展,但代價卻是防護林場銳減和綠地重返荒漠。在生態利益還是商業利益的選擇題面前,當地部門顯然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萬畝防護林被毀,涸澤而漁是昏招。目前,敦煌市回應稱已成立工作專班展開調查。但相較已遭遇“剃光頭”式砍伐的陽關林場來說,未免還是來得太晚了一些。生態工程做出了成果后,不能就此止步,必須持續跟進、關注發展情況;“以果養林,以林護果”的發展初衷固然是好,但也要時刻關注它是否已被扭曲。對于個別堅決否認事實的部分官員,或應徹查其與葡萄園承包商們之間的關系;而對于已成為林場經濟命脈的葡萄園,有必要重新考慮如何規范其發展邊界,平衡好生態利益和商業價值的關系,找到真正適宜林場發展的經濟結構。當地政府同樣也需要探索一條新的道路,讓敦煌人五十多年的努力延續下去。
《新京報》
敦煌萬畝防護林被毀,
是誰逆生態保護而行?
耐人尋味的是,2017年3月,甘肅省有關部門發布報告稱,陽關林場砍伐的樹木都是已枯死的殘次林木,按程序辦理了采伐證。但陽關林場有職工表示,被砍樹木絕大多數都存活良好、長勢健壯。
盡管相關說法不盡一致,但萬畝公益防護林在刀砍鋸伐、剝皮焚燒后所剩無幾,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更何況,原國家林業局曾明確要求,禁止將國家級公益林改造為商品林,改造不得全面伐除灌木,不得全面整地,嚴禁采用引起土地沙化的一切整地方法和生產行為;極干旱造林區造林綠化須選擇耗水量小、抗旱性強的樹種。《生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的“防風固沙林主要適宜樹種表”中,也并未列入葡萄種類。
需進一步追問的是,大面積公益林場毀林后引進經濟作物葡萄,審批流程是如何通過的?是否存在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發展的短視行為?這些,都需官方調查給出答案。
微言微語
@人民網評:“欲守敦煌,先守陽關”,一旦陽關的綠色長城被毀,拿什么護佑敦煌?生態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綜合賬!
@云散云無痕:前人栽樹后人砍,后人不給子孫留飯碗。
@吳家小小橘:幾代人的心血毀于一旦。
@董玲-董小姐:期待嚴懲這種不顧子孫后代、不念歷史文明、不敬自然法則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