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作為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綠道”早已為大家所熟識。
通常來說,綠道大多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一般是林蔭小路,有些還內設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游憩場所。既可以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和交往的空間,也可以對自然、歷史文化資源起到串聯、保護和利用的作用。
近兩年,“碧道”又悄然走入大家的視野,成為一個新的熱門詞匯。
何謂碧道?就是一種以水為紐帶,以江河湖庫及河口岸邊帶為載體,統籌生態、安全、文化、景觀和休閑功能建立的復合型廊道。碧道建設通常都是以水為主線,強調以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為基礎,除了為市民提供健身、休閑、觀光、親水的場所外,還兼顧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和城市風貌的功能。建設內容既包括岸邊慢行系統、景觀帶、文化節點,又會將排污口整治、水源地保護、海綿城市建設、科普教育、灘地生態修復等要素涵蓋其中。
廣州——
構建三縱三橫骨干網
在廣州,目前市內共有河道1368條,總長度約5500公里,水庫368座,主要生態調蓄湖12個,全市水面率10.15%;全市建成區綠地率38%,森林覆蓋率42%,建成公園247個、森林公園90個、濕地公園19個、風景名勝區4個。
所以廣州的碧道建設以河湖水系為載體,形成“一條主脈、兩條支線、三大片區、多個節點”的空間總體布局,構建三縱三橫骨干網。
所謂“一條主脈”,就是以珠江為主脈,打造西航道,前、后航道,虎門水道生態脈絡,構建廣州碧道主廊道。“兩條支線”就是主要以流溪河、增江為兩大支線,支撐廣州生態格局。“三大片區”則指以從化、增城的流溪河、增江為主,體現廣州山水園林特色的“北部山水碧道區”;依托中心城區發展,展現廣州現代化特色、風光名勝,人文景觀薈萃,作為廣州特色新名片的“現代都會碧道區”;以及主要為番禺、南沙等網河區組成的“南部水鄉碧道區”,主要體現廣州農家田園水鄉和濱海特色。
廣州市在碧道建設中,以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為突破口,不斷提高水資源調配與利用能力、城鄉防災減災能力、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能力、科學治水與依法管水能力,一大批生態節點遍布全市,為碧道的建設提供了良好條件。
同時廣州碧道又充分挖掘廣州本土文化,將重要生態、景觀節點串聯起來,其中包括珠江主脈串聯荔灣湖、東山湖、南海神廟、蓮花山、南沙濕地公園等,營造特有的南粵自然人文風光;流溪河支線串聯流溪河森林公園、北回歸線標志塔、白云湖等,展現廣州特有的生態魅力;江支線串聯掛綠湖、增江畫廊等,彰顯廣州秀美河山。由此廣州碧道建設將形成點、線、面全方位的立體空間布局。
【“2022、2025”年干什么?】
◆2022年底
全市建成碧道1000千米以上,不同地區建成特色鮮明的碧道,形成“千里長卷,最美廣州”,成為展示廣州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亮麗名片。
◆2025年底
全市河湖水質全面提升,河湖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健全,河湖保護、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嶺南水鄉風貌。
深圳——“碧一江春水,道兩岸風華”
深圳碧道建設將堅持以碧水為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各種生態要素,進一步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提升水景觀,豐富水文化,打造集“暢通的行洪通道、安全的親水河道、健康的生態廊道、秀美的休閑綠道、獨特的文化驛道”五道合一的高標準碧道,促進人居環境提升、空間復合利用、產業轉型升級及城市功能優化,實現“碧一江春水,道兩岸風華”。
因而在具體操作中,深圳碧道建設充分利用前期水污染治理的成效,按照“一河一庫一特色,一山一水一主題”的建設要求,優先在實施條件較好的地區選擇河流、湖庫、濱海岸線等多種濱水形態,打造各具特色的碧道建設試點項目。寶安區茅洲河、南山區大沙河、福田區新洲河、龍崗區龍崗河等,都在試點范圍之內。
作為深圳治水的主戰場,茅洲河治水成效最能代表深圳治水成果,因此《廣東萬里碧道建設深圳行動方案》選取茅洲河中上游12.9千米河段(寶安區6.1千米、光明區6.8千米)開展碧道重要試點工作。其中,寶安區6.1千米試點段列入第一批省級碧道試點,已于2020年4月底建成;光明段也于2020年10月建成。
茅洲河碧道定位為“灣區東岸綠脈,深圳西部門戶”。根據各河段的特點和周邊產業布局,將碧道劃分為六段,以勾勒一幅“一河引領,六段生輝”的山水畫卷為藍圖,按照先試點后全面鋪開的模式實施。試點段工程建設內容為“水上—水岸—水城”三大層級,主要包括水文化展館、碧道便民服務設施、景觀提升、水環境提升、標識系統、水工設施完善和提升工程等。
同時深圳還因地制宜,提出了“十、百、千、萬”的碧道建設目標:即全市10個主要流域水系生態環境徹底改善,成為深圳文明示范窗口;全市打造100余個碧道示范性公共空間節點,成為百姓美好生活優選去處;高標準建成1000公里左右優質碧道,樹立全省萬里碧道建設標桿;水、產、城共治,釋放10000億級存量空間價值,成為“兩山”理論踐行典范。
【“一片、兩條、四組、八段”是什么?】
◆一片湖庫串珠的“帶”:在深圳中部山脈綠脊中,湖庫星羅棋布,整體水質較好。結合森林公園、郊野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特色資源,形成了串珠式游憩組團帶。
◆兩條連通東西的“灣”:兩條彎分別為珠江口海岸線—深圳灣—深圳河組成的西海灣以及大鵬灣—大亞灣組成的東海灣。
◆四組穿城連山的“脈”:圍繞茅洲河、觀瀾河、龍崗河、坪山河,打造北部“以脈串支”、水產城共治、連接重要生態要素的四組碧道空間脈絡。
◆八段通山達海的“廊”:分別為福永碧道空間廊、鐵崗西鄉碧道空間廊、大沙碧道空間廊、福田碧道空間廊、深圳水庫排洪河碧道空間廊、鹽田碧道空間廊、葵涌碧道空間廊以及王母碧道空間廊。
珠海——“五脈通海,九灣一岸”
珠海碧道建設設定了近、中、遠三個時期的任務目標,2020年度完成32.16千米碧道建設;2022年年底前,高質量完成220.9千米碧道建設;2025年要累計完成碧道建設261.8千米,并計劃在2035年高標準打造碧道589.3千米,形成“五脈通海,九灣一岸,兩翼協同,碧秀珠海”的空間總體布局。
為在重點河段各自發揮所長、打造特色空間,珠海規劃打造21個碧道特色景觀節點,其中,都市型碧道節點7個,城鎮型碧道節點4個,鄉野型碧道節點4個,自然生態型碧道節點6個。
都市型碧道依托流經大城市城區的水系建設,強化公共交通設施、文化休閑設施、公共服務功能以及親水性業態的復合,如橫琴新區天沐河、香洲區香山湖;城鎮型碧道依托流經中小城市城區及鎮區的水系建設,強調生態、經濟功能,突顯地域特色,如金灣區三灶灣海堤、斗門區黃楊河;鄉野型碧道依托流經鄉村聚落及城市郊野地區的水系建設,盡量維護保留原生景觀風貌,減少人工干預,如金灣區紅旗河碧道;自然生態型碧道則依托生態價值較高地區的水系建設,堅持生態保育和生態修復優先,人工干預最小化,如橫琴新區芒洲濕地。
由于碧道建設帶來“水清、岸綠、景美”的明顯變化,因而珠海利用碧道優美的環境積極開展各類群眾性體育活動,打造水文化旅游精品。如在前山河畔碧道舉辦2020珠海市民健身運動會“佳良杯”釣魚大賽,吸引了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及周邊地區釣友參與;舉辦“名校賽艇邀請賽”、騎行等賽事活動,讓“泛舟天沐”和天沐河生態碧道休閑旅游帶成為了粵港澳大灣區閃亮新名片。另外,珠海還利用嶺南水鄉特色的景觀整合開發,提升了珠海市鄉村旅游的競爭力。
【“五脈通海,九灣一岸,兩翼協同,碧秀珠海”指什么?】
“五脈通海”指由珠海市境內入海的五條水道,包括磨刀門水道、坭灣門水道、馬騮洲水道、雞啼門水道、崖門水道。
“九灣一岸”中“九灣”指珠海碧道組成中最特色的海灣集合,包括淇澳灣、唐家灣、鳳凰灣、九洲灣、拱北灣、橫琴灣、新洪灣、南水灣、海泉灣,“一岸”指由情侶路南北延伸的珠海市整個東部浪漫風情海岸。
“兩翼協同”指珠海市東部及西部兩翼依據自身實際,推進碧道建設及涉水產業的協同發展。
“碧秀珠海”指以碧道為主要載體,有效鏈接河湖水系、山、島、海、灣等生態資源,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水景觀點、涉水文化資源點等文旅資源,以及綠道、濱水空間、游憩設施等配套資源,共同組成具有珠海特色的碧道生態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