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媚英



2017年正式發布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到2020 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垃圾分類如何進社區?全國各地開展垃圾分類有哪些經驗?日前,第八屆零廢棄論壇在佛山創意產業園舉行。來自全國各地100多位環保組織負責人及各方代表齊聚一堂,探討垃圾分類現狀、經驗及可持續管理模式。
此次論壇以“生活垃圾分類城鄉一體化體系建設”為主題,設置垃圾分類政策分析解讀、垃圾分類城鄉經驗分享、垃圾分類中社會各方角色、城市垃圾分類管理等專題討論,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助力垃圾分類工作深入有效推進。本文選取部分代表精彩發言以饗讀者。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副會長、秘書長潘永剛:數據顯示,2014—2019年,我國的再生資源綜合回收率提高到75%左右,回收量由2.45億噸增長到3.45億噸,累計增長近40%。自中央提出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制度以來,各地再生資源企業紛紛介入生活垃圾分類減量領域,借助“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對接任務,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工作;上海、寧波、哈爾濱、杭州、南京等地均根據當地情況,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運營、盈利模式,再生資源回收網與生活垃圾清運網互相銜接的雛形已形成;產業鏈上下游之間、行業內各經營主體之間的整合加快;經過行業協會和企業的努力,一些地方借助“供應鏈+”,規范稅務征收與監管,找到了進項稅問題解決辦法。
近期,《關于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要求統籌規劃建設生活垃圾分類網點和廢舊物品交投網點。這將推動垃圾分類后端處理問題的解決。再生資源企業也應轉變思維,將立足點放在為城市環境和生產生活服務。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李季: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有機廢棄物中氮磷鉀等養分達到7000萬噸,超過化肥養分使用量6400萬噸。營養元素通過食物進入城市,最終變為廚余垃圾留在城區,并多以簡單的焚燒、填埋方式處置,資源利用率低,土壤得不到營養返還;養殖場缺少消納糞污的土地,種植業缺乏有機肥投入,過度依賴化肥,且化肥中的氮磷鉀往往得不到充分利用,會進入水體成為污染物。這給環境治理和生態改善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重建城鄉循環產業鏈意義重大,應當促進有機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回到土壤,支持生態農業。2018年,我們在蘇州組建了一個中國農業大學有機循環研究院,主要精力是打造環太湖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區。這個項目覆蓋了環太湖260個鄉鎮,屆時這些鄉鎮的有機廢棄物不再需要作為垃圾運到城市中心進行處理,而是實現就地處理利用。
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市政垃圾分類小組成員陳秀中:垃圾分類的宣傳工作一定要走心,要有發自內心的表達。僅僅張貼幾張海報是不夠的,要讓大家看到垃圾分類跟生活的關聯:有個幼兒園制作了可回收物品公示表,列明了回收物品的單價、金額、數量,統計賣了多少錢。做到這一步其實已經挺好了,但如果再告訴孩子們這個錢用到了什么地方?比如買了種子、肥料,再看著這個植物播種、發芽、長大、開花、結果,拍成照片展示出來。那么,孩子們就不但能了解植物生長過程,還可以形成一個邏輯:我們家瓶瓶罐罐可以賣錢,買種子,變成花、結成果;還可以用來買書看、買文具畫畫等等,真正感受到什么叫變廢為寶。
好的宣傳,首先是把人吸引住,讓人愿意了解,了解以后有認同感,最后往我們倡導的方向行動。
佛山創意產業園旅游部總監兼公共關系部總監朱瑞芬:佛山創意產業園是由6家舊工廠改造而成,占地13萬平方米,園區內有企業1200多家,其中98%為中小微企業,就業人數達2.5萬多人。園區將大件垃圾改造成藝術品,如馬桶墻、滅火器“風鈴”等;建設了日處理量5噸的餐廚垃圾處理站,有害垃圾分類回收后交由專業公司處理。與公益組織開展垃圾分類和減費主題活動,與商戶租戶簽訂《垃圾分類承諾書》,為分類者提供積分獎勵,通過大數據碳排放量化顯示垃圾分類效果,是園區垃圾分類的重要手段。垃圾桶具有智能滿溢監測功能,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此外,園區還推動商品包裝循環使用、光盤行動、自帶餐具飲杯減費制,形成了關注源頭減量的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