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年輕的時候,從來沒有在臨床上真正見過痛風病人。有關痛風病的知識和見解,都來自大學時代的教科書。
教科書上記載的歷史上著名的痛風病人,都是西方國家的國王們,鮮見中國人。主要原因是東西方社會經濟體制的區別。傳統的中國屬于“農耕社會”,人們的經濟活動主要是在土地上耕種農作物,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肉食很少。孟子的“理想國度”是“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也就是說食肉貴于衣帛,人們愛護、尊重古稀老人,所以他們可以吃肉。《左傳》“曹劌論戰”中說“肉食者鄙”,可見只有那些達官貴人有肉吃,即便是曹劌那樣的“小康”們,也是吃不到肉的。這說明在農耕社會里,肉是一種稀少的、貴重的食物資源。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迅速趕上西方社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曾經發起了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運動。但到20世紀60年代,六億中國人仍有90%左右在農村種糧食,養殖和果蔬只是“副業”。城市里肉蛋豆腐都要憑票供應。記憶猶新的是毛澤東主席的一段話:“手中有糧,心里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
在以糧食為主的飲食文化中,是沒有痛風“立足之地”的。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經濟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要說那些“芯片”“航母”,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能體會到的,是畜肉走下“神壇”,成為普通百姓的日常食物;“葡萄美酒夜光杯”,也不再是詩人口中詠唱的西域特色。于是,痛風也如“舊時王謝堂前燕”一樣,飛入了“尋常百姓家”。“老饕”們罹患痛風,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痛風發病的基礎在于高血尿酸。防治痛風,一定要把血尿酸降下來。否則,即使治愈了急性痛風,以后仍然會復發。然而很多人卻不知其所以然。為了使大家科學認識痛風,積極做好痛風的防治工作,我們特約請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的專家們給大家談談有關痛風的一些知識,希望有助于人們的健康.
策劃/執行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