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
“筆墨當隨時代”是清初揚州畫家石濤的名言,繼承石濤藝術的“揚州八怪”就以標新立異的創新精神出名。在揚州,“當隨時代”不僅是書畫界的追求,也是曲藝界的追求。
揚州曲藝,是搖曳在綠楊城郭里的清音雅韻,是蕩漾在揚州人民心靈深處的集體記憶。不久前,“尋聲·綠楊記憶”——揚州市曲藝研究所成立60周年專場演出在新落成的揚州戲曲園劇場上演,受到了業界和觀眾的廣泛好評。這臺揚州市曲藝研究所全體演員參演的“尋聲·綠楊記憶”演出,幾乎每個節目都能看到新意,正體現了當代揚州曲藝人的藝術追求:曲藝“當隨時代”。
“尋聲·綠楊記憶”——揚州市曲藝研究所成立60周年專場演出不僅是一場回顧、總結、慶典式的晚會,更是屬于揚州曲藝人的藝術探索和精神展望。在回望過去60年的同時,他們毫不遲疑地把目光投向了當下和未來,尋找揚州曲藝弦歌的時代之聲。
揚州清曲《又見茉莉花》《綠楊記憶》、古韻新聲《粉紅蓮》等節目都是新創清曲節目,力求改變揚州清曲固定坐唱形式,拓展了清曲表演的舞臺空間。《又見茉莉花》既呈現了傳統揚州清曲《鮮花調》的藝術韻味,又在唱詞、音樂旋律中展示出時代特色,雅致而唯美。《綠楊記憶》采用清曲表演唱的形式,活潑輕松,展示了古老清曲的時代風情。《粉紅蓮》將揚州清曲的傳統曲牌與流行音樂的旋律有機嫁接,古韻遇上新聲,跨越時空,碰撞出令人驚喜的火花。
《揚州小巷》已經是10多年前創作的節目,曾多次在央視等重要平臺上展演,在揚州更是家喻戶曉。早在2004年的首次演出中,《揚州小巷》的伴舞就使用了屏風作為道具。本次演出,《揚州小巷》依然使用了屏風,這既是致敬首演,更是有意識地“碰撞”。當屏風合上再分開時,現場有觀眾低呼“太驚艷了”。曲藝演員不再固定坐著彈唱,而是跟隨屏風隊列的變化而變化,營造出蒙太奇般的奇幻效果。曲藝演員、舞蹈演員不再是演唱與伴舞的關系,而是有機地融為了一體。
揚州評話《藝說王少堂》《三國·群英會》,揚州彈詞《瓜洲余韻》等節目,也讓人耳目一新,體現了揚州市曲藝研究所與揚州曲藝人力求創新的探索。《藝說王少堂》借鑒了脫口秀、海派清口等藝術樣式的表現手法,以輕松寫意、收放自如的表演,在短短不足10分鐘的時間里,打破時空的界限,講述了馬偉求學、王少堂倡議建團、王少堂授徒、武松打虎等多個故事,既延續了王派《水滸》的藝術特色,又注入了時代元素,從現場專家、觀眾的反應來看,這樣的嘗試是成功的。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嘗試并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將傳承揚州優秀曲藝傳統做到了極致。揚州評話注重人物的悲歡離合和情感故事,類似于史家的紀傳體。如王派的代表書目《武松》,截取了《水滸傳》中武松的故事,很多前因后果并沒有交代得特別清楚,但觀眾并不覺得突兀。《藝說王少堂》將這一傳統做到了極致,將王少堂心系揚州曲藝發展、關心曲藝未來的情感刻畫得入木三分。尤其難得的是,這段書沒有正書、閑書之分,所有的內容都是圍繞著“王少堂與揚州市曲藝團的創立、發展”這個核心,這是對傳統揚州評話的一大突破。
這臺演出引入了導演團隊,這在揚州曲藝史上還是首次。清曲節目請舞蹈編導排練,看似是“外行指導內行”,但舞蹈編導們給曲藝工作帶來了全新的理念,讓傳統曲藝有了新的呈現,這是這臺演出成功的一大關鍵。
與兄弟藝術交流,向姊妹藝術學習,是揚州市曲藝研究所近年來的治團理念。正是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他們先后策劃了“江南曲美”“運河風情”兩大品牌交流活動,先后與20多個城市的曲藝院團交流,既增進了彼此的友誼,也給揚州曲藝帶來了新風。本次演出,可以說是揚州市曲藝研究所這一理念的又一次成功實踐。
“尋聲·綠楊記憶”演出給人的一個鮮明印象就是“美”。過去,對揚州曲藝的定位經常是雅俗共賞,更注重其諧趣的一面。而這臺演出,向觀眾呈現了揚州曲藝的另一面——“美”。
有醇厚之美。姜慶玲、金麗生、包偉等優秀演員,將原汁原味、味道醇厚的評話、彈詞、清曲奉獻給了觀眾,讓觀眾們欲罷不能。
有新秀之美。李琳、王智超、張一丞、倪真揚、周佳越等演員,“雛鳳清于老鳳聲”,他們清新脫俗的表演,讓我們看到了揚州曲藝后生可畏。
有呈現之美。揚州清曲《又見茉莉花》領唱趙松艷端坐二十四橋橋頭,凝望頭頂一輪明月,低頭嗅見一脈清香,曲藝演員與舞蹈演員一起,將茉莉花的美演繹得驚心動魄,讓人久久回味。劉芓君、李琳領銜表演的《揚州小巷》則把揚州小巷的幽靜深邃、風雅韻致演繹得搖曳生姿。
有內容之美。《綠楊記憶》說的是揚州市曲藝研究所的過去、現在、未來,意味深長;《粉紅蓮》說的是每個中國人內心深處的荷塘與鄉愁,傳統清曲與現代流行音樂碰撞出共通的情感。
有大家之美。劉蘭芳、金麗生,一北一南兩位藝術名家的祝賀演出,讓揚州曲藝有了標桿。高山仰止,當代揚州曲藝人只有向大師學習,永遠在學習的路上,才能綻放出別樣的美麗。
筆者有幸參與到這臺演出的策劃與創排工作中,見證了這臺演出臺前幕后的故事。
策劃案方面,從立意到結構,從樣式到演員,召開了10多次的創作會議,方案十易其稿。在演出的前一天,節目順序還做了重大調整,以使演出的節奏更為合理。
《陳毅進香》首次由雙人演說,青年演員倪真揚也是第一次表現僧人形象。揚州曲藝演員的表演講究神似而非形似,倪真揚不斷調整,經歷了不似和尚、太似和尚到神似和尚的升華,體現了這個青年演員駕馭角色的能力。《粉紅蓮》是揚州曲藝的首次嘗試,青年演員周佳越先后向清曲演員劉芓君、作曲家戈弘、揚劇表演藝術家葛瑞蓮、歌唱家丁荷求教學習,在短短的一周內實現了脫胎換骨般的進步。
本次演出中還有一個插曲。為表現揚州曲藝融匯古今、交流中外的特點,特意新創揚州清曲《揚州的橋》。為了創作好這個節目,主創團隊先后請4位詞作者創作了4稿,最終決定選用曹廷昌同志(《揚州小巷》詞作者)的版本。但在音樂制作完成后,主創團隊覺得這個節目未能超越前作,平時一般演出可用,在這臺主題演出上不能用,最后決定割愛。
在揚州,每一種藝術都得到了最好的傳承,拂去歲月的風塵,藝術火種代代相傳,千年不熄。傳統揚州曲藝在新時代的鼓點里,積極適應、追隨新時代的審美需求,不斷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交融奮進,歷久彌新。我們期待揚州曲藝牡丹花開,永遠絢麗芬芳!
(責任編輯/朱庭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