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玉軍
普京執政20年來,俄羅斯的政治體系基本上依靠當局與民眾的某種社會契約得以運行。在這種社會契約下,“普通民眾不參與國家事務,精英們為他們提供基本的人身安全和社會保障、民族自豪感,以及保證不對他們的事務進行過多干涉”。在經濟增長的時候,這種做法很有效。但是,隨著新冠肆虐、油價下跌、結構失衡、西方制裁等因素給俄羅斯經濟帶來的沉重打擊,經濟停滯甚至衰退使俄羅斯政府越來越難以履行向民眾做出的基本社會承諾。相對平穩地運行了20年的俄羅斯社會契約正遭遇挑戰,并將對政治秩序構成相應沖擊。
2000年以來,俄經濟平均增速低于前蘇聯11個共和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俄經濟增速始終低于世界經濟平均增速。在新冠疫情和油價下跌沖擊下,2020年俄經濟衰退幅度或將接近4%,工業產值、投資、出口、消費預計將分別下降4.1%(其中采掘業降幅達11.5%)、6.6%、22.5%和4.2%。2020年的全年赤字預計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4%,通脹率達到4.7%。在此情況下,2020年俄GDP已倒退到2008年水平,居民生活退回到十年前的水平,失業率達到5.7%,貧困率達到13.3%,貧困人口超過2000萬人。普京已下令將國家部分發展目標的落實期限從原定的2024年推遲到2030年。
截至2021年1月15日,俄新冠肺炎累計確診患者3495816人(僅少于美國、印度和巴西),死亡達63940人。
可以說,疫情放大了俄羅斯經濟長期停滯和衰退的負面影應。而持續惡化的經濟形勢等因素又導致了民眾不滿上升。俄羅斯民眾的挫折感和不滿情緒不斷增加。盡管有防疫隔離要求,但2020年民眾的抗議示威活動仍此起彼伏。
面對日益復雜的內外環境和社會契約的加速松動,普京試圖通過調整政治體制、進一步夯實權力基礎等方式延續執政周期、鞏固統治,應對政治風險、維護政治秩序。
2020年1月15日,普京在發表國情咨文時提出了一系列憲法改革提議,包括400多項內容。7月1日,憲法修改案經全民投票得以通過,其核心是在取消對總統任期的限制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總統權力、加大了國會及法院的職權。這一方面為普京在2024年之后繼續執政鋪平了道路,另一方面又弱化了“超級總統制”,使普京之后的俄羅斯總統不可能大權獨攬,從而實現各權力機構之間的相對平衡。
在2020年1月15日發表國情咨文后幾個小時,普京出人意料地解散了梅德韋杰夫政府,并提名聯邦稅務局局長米哈伊爾·米舒斯京為新一屆政府總理。此舉的核心目的,一是要借此弱化民眾因經濟發展停滯、民生日益艱難而對當局產生的不滿;二是要進一步減少政府的政治影響,強化其技術官僚屬性。“強總統”逐漸向以技術型官員為主體的權力平衡模式轉變可能將成為俄羅斯權力架構調整的思路。
2020年10月14日,普京向國家杜馬提交了關于國務委員會的法案。11月2日,俄羅斯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通過了《俄羅斯聯邦國務委員會法》,明確規定俄羅斯聯邦國務委員會為國家常設機構,由總統直接領導。國務委員會將參與制定內政外交政策、討論政府預算草案及人事政策,并可以以決議形式要求修改立法,但無權提出立法提案。根據普京的初衷,該委員會將始終發揮咨詢機構的職能,對議會上下兩院的工作提供更加實際的幫助,但不能取而代之。
11月17日,俄國家杜馬一讀通過了有關賦予卸任總統及其家人司法豁免權的法律草案。草案規定了俄前任總統將獲得任期外的豁免權。俄羅斯專家認為,這表明“當局正在認真準備應對各種情況……這項立法的通過,并不意味著普京會很快離開。相反,這只是為他的總統任期可能延長到2036年增加了一個安全網”。
可以說,在社會政治風險上升之際,俄羅斯當局上述政治操作的根源于在,“克里姆林宮必須為維護普京的繼續統治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