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娓娓
幼兒園生活活動包含多項內容,如游戲活動、入園活動、晨間活動、戶外活動等。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教師應在教學中貫徹課程游戲化精神,通過生活活動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入園活動是幼兒一日生活的開始,影響幼兒一日生活的狀態。教師要利用個別交流等方式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促使幼兒以積極愉快的情緒參與集體生活。在一次小班晨間接待活動中,小班的陳老師早早地站在大門口準備迎接入園的幼兒。幼兒A和爺爺攙著手走到門口,陳老師立刻面帶笑容,主動迎上去,一邊拉過幼兒A的手一邊提醒:“寶貝,和爺爺說再見!”說完就拉著幼兒A的手朝教室走,幼兒A突然哇的一聲哭了起來。另外一個班級的林老師拿著一些貼畫也早早地站在大門口準備迎接入園的幼兒。幼兒B被媽媽連哄帶騙地帶到門口,林老師立刻面帶笑容,主動迎上去:“XX早,看,林老師帶著什么寶貝來接你呢?”說完,她把貼畫在幼兒B眼前一晃。幼兒B立刻伸手想拿貼畫,林老師順勢攙著幼兒B的手說:“小貼畫喜歡能主動和媽媽說再見的寶寶。”幼兒B立刻回頭對媽媽說:“媽媽,再見!”說完,林老師把米奇卡通貼畫貼在幼兒B的胸前,幼兒B主動攙著林老師的手高高興興地走進了幼兒園。在入園活動中,教師要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選擇幼兒愿意接受的方式引導幼兒,促使幼兒主動和家人說再見,以積極愉快的情緒上幼兒園。教師還可以制作相應的表格(如表1,見下頁),在入園活動結束后根據幼兒的表現進行填寫,不斷進行反思,優化入園活動的組織。
一日活動中的盥洗和如廁環節包括洗手、喝水、自理大小便等具體事項。在此環節,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年齡特點,有效地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適當調整時間安排,對幼兒給予及時的幫助,滿足每一位幼兒的需要,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
以筆者所在班級為例,為了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筆者組織幼兒唱兒歌、做游戲操,促使幼兒學會正確的洗手方法。考慮到幼兒已經在之前的集體教學活動中學會了兒歌《洗手歌》,筆者便在洗手環節組織幼兒玩“洗手操”的游戲,讓他們在唱兒歌的同時,按照衛生間墻面上的洗手步驟圖進行洗手練習,激發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同時,筆者還制作了洗手習慣調查表(如表2,見下頁),讓家長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填寫并督促幼兒,使幼兒養成堅持洗手的好習慣。
進餐活動與點心活動會占用較多時間。在此環節,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和實際需要,有效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創設良好的環境,準備合適的用餐器具,引導幼兒進行自主管理,滿足每一位幼兒的需要。
在一次大班自主進餐活動中,幼兒歡歡擔任了自主進餐組的組長,她努力“工作”,在餐前根據小組人數擺放好餐盤和勺子,并把一大盆飯和一大盆菜放在桌子的中間。當幼兒準備進餐時,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請歡歡思考:“怎樣在自主盛餐時盡量減少等待的時間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歡歡站起身對組員說:“我們將組內的六個人分成兩組,兩組輪流盛飯和盛菜好不好?”幼兒一致同意,按照歡歡提出的做法有序地盛餐。在組長和組員的協調下,幼兒一邊操作一邊討論,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往能力。進餐結束后,教師表揚了歡歡:“在老師和同伴的眼里,歡歡是一個能干又貼心的小姐姐,不僅能照顧好自己,還每天帶著同伴一起愉快地進餐,真棒!”并在班級展示墻張貼了歡歡在自主進餐活動中的照片。其他幼兒也對歡歡給予了肯定:“歡歡真能干,我就選她當組長。”“她很厲害,不允許我們把飯菜掉在地上,還總是能提醒大家把飯菜全吃完。”“有一次,我喜歡吃雞米花,她還多給了我一些呢!”
在午睡活動中,幼兒需要穿脫與擺放自己的衣物。在此環節,教師要關注幼兒的情緒,采取恰當的指導方式,營造和諧的氛圍,鼓勵幼兒自己動手,保證幼兒身體健康,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一次小班午睡活動前,教師出示了七色花,對幼兒進行引導:“老師告訴你們一個秘密,因為我們班的小朋友的午睡秩序特別好,所以花仙子就悄悄地送來了美麗的七色花,她說如果你們能乖乖地午睡,就會有漂亮的小花瓣飛進你們的枕頭下面,陪你做一個甜甜的夢!”聽完教師的話,幼兒露出驚奇又渴望的目光,馬上按照“花仙子”提出的具體要求進行午睡。他們將小鞋并攏,整齊地放在床邊;自己蓋好小被子,不蒙著頭睡也不趴著睡;不講話也不玩東西,閉上眼睛靜靜地聽《搖籃曲》。在幼兒午睡過程中,教師把各種顏色的小花瓣放在睡著的幼兒的枕頭下。午睡活動結束后,教師拉開窗簾,幼兒陸續起床,發現了枕頭下面的花瓣,高興地歡呼著。天真無邪的幼兒向同伴描述著自己的美夢,有的說自己也變成了花仙子,有的說自己夢見了生日蛋糕。

小班幼兒沒有養成固定午睡的習慣,教師針對小班幼兒天真可愛、想象力豐富的特點,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幼兒主動、愉快地午睡。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生活教育方式不僅有助于培養幼兒午睡習慣,還能激發幼兒的想象力,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要把幼兒的學習與發展融入生活活動,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發展。
在戶外活動中,教師要保證幼兒的活動安全,在關注全體幼兒的同時考慮到幼兒的個體差異,有效地發揮自身主導作用。在活動開展前,教師要做好準備工作,如器械的檢查、場地的規劃、時間的安排等,滿足每一名幼兒的活動需要,鍛煉幼兒的身體素質,提升幼兒的意志品質。
為了提升幼兒的運動能力,我園教師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分別設計了訓練走、跑、跳、平衡等不同能力的運動項目。我園教師科學合理地劃分了幼兒園場地,準備了安全耐用的運動器材,讓幼兒在規定的一小時內自由選擇不同的項目進行鍛煉,有效提升了幼兒運動的積極性。同時,我園教師還制作了大班幼兒自主鍛煉評價表(見表3),對表現優秀的幼兒給予物質獎勵。
綜上所述,教師不僅要照顧幼兒的日常生活,還要細致地觀察幼兒,了解、發現幼兒的需要,發揮生活活動的教育功能。教師要立足于幼兒的生活,著眼于幼兒的發展,讓幼兒做生活的“小主人”,促進幼兒交際、獨立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幼兒年齡小,渴望獲得來自教師和家長的肯定與幫助,教師要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及時調整教育方法,尋找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有針對性地給予幼兒積極的支持與幫助,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發展,從而提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