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鐵梅
教師要重視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促進幼兒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為《綱要》)鼓勵教師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幼兒養成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讓幼兒萌發規則意識,培養幼兒堅強的意志力,促進幼兒社會性品質的發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為《指南》)倡導幼兒園為幼兒努力構建溫馨的學習環境,與幼兒進行良好的師幼互動,引導幼兒感受幼兒園這個大家庭的溫暖,讓幼兒學會關愛他人、遵守規則。
以筆者所在幼兒園為例,早上,幼兒一進幼兒園的大門,迎面是一塊文明用語標牌,正面寫著:“老師早!幼兒早!”,反面寫著:“老師再見!幼兒再見!”。在教學樓的走廊里,教師張貼了“請說普通話”“請節約用電”等標語;在樓梯的拐角處,教師設置了“停一停、看一看”等提示牌,以提醒幼兒在拐角處要停下來、慢下來,避免彼此相撞;在每個樓梯口,教師在地上寫著“上下樓梯靠右走”;在每個大型滑梯上,教師懸掛了規則指示圖,利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引導幼兒“一個一個排好隊,相互謙讓一起玩”;在幼兒園的衛生間和廚房中,教師張貼了關于洗手的警示語,例如“請節約用水”“正確的洗手方法”等。
幼兒園要重視園區環境的創設,讓墻壁“說話”,為幼兒營造自在、溫馨的學習氛圍。幼兒每天穿梭在幼兒園的各個角落,每一面墻壁、每一件設施都是教育的載體。教師要善于發現,精心設計,通過張貼標語等方式,引導幼兒邊走邊看、邊走邊讀、邊走邊學,在潛移默化中規范幼兒的日常生活行為,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提高生活教育的有效性,讓幼兒養成遵守規則的生活習慣。
以筆者所在班級為例。在一節活動課中,幼兒三五成群,自由玩耍,教室里十分吵鬧。有的幼兒抱怨道:“老師,他們太吵了,我不好看書。”有的幼兒向筆者報告:“老師,小華把椅子弄倒了。”據筆者觀察,在每天的活動課上,剛開始,幼兒會自覺地拿圖書閱讀,大家都很安靜地看書。等到其他班的幼兒來了,看書的幼兒開始互相搶書、一起玩書,部分圖書很快就變成了一張張紙片,圖書散落在桌上、地上。
針對這個現象,筆者不動聲色,將幼兒的表現一一拍攝下來。在集體活動中,筆者將視頻播放給他們看,幼兒一個個羞紅了臉。在幼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后,筆者組織幼兒討論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引導幼兒思考怎樣讓我們的活動室變得安靜、整潔,并和幼兒一起商量促使大家遵守規則的方法。幼兒暢所欲言,出謀劃策,最后大家達成了一致,即在活動室設置規則圖,幼兒負責說,筆者負責寫。
同時,筆者還鼓勵幼兒自主選擇設計主題,引導幼兒利用形象的符號、簡單文字以及簡筆畫的方式,設計出一張張關于看書、進餐、課間活動、喝水、搬椅子等規則圖。在活動課中,幼兒開始相互提醒。只要筆者用手指一指規則圖,原本吵鬧的活動室頓時就變得安靜了。教師要善于發現問題,根據各個年齡段幼兒的認知特點,充分調動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支持幼兒自主制訂規則。例如,小班的幼兒可以利用箭頭,中、大班的幼兒可以使用簡單的文字等。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時,教師不能強迫幼兒,要轉變教學思路,靈活采用區域游戲活動等方式,在游戲中鍛煉幼兒與人交往的能力,引導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讓幼兒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根據《指南》,教師要讓大班幼兒進一步理解規則的重要價值,鼓勵大班幼兒與同伴合作,引導幼兒自主制訂課程游戲活動的基本活動規則。
例如,在表演區,幼兒經常會爭著上大舞臺表演節目。這名幼兒故事還沒講完,另一名幼兒就開始展示舞蹈了。等表演結束,大家把頭飾、小鼓、絲帶等道具一股腦地堆進簍子里,這極大地降低了活動的效果。在一次角色扮演活動中,幼兒很喜歡扮演廚師,可是只有兩名廚師,其他工作人員要負責整理肉串和盤子、接待顧客等。于是,筆者提前組織幼兒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案。大家建議每一個人輪流扮演廚師,推選一些新角色,每個人按自己的角色分類整理玩具。
在實踐活動中,幼兒陸續制訂了一系列游戲規則。例如,在表演區,幼兒不能大聲喧嘩,要愛護表演道具,當別人表演時自己要安靜地欣賞,活動結束后要對道具進行歸類、整理;在美食街,幼兒之間要主動問好,注意食品的安全衛生,為顧客提供品種豐富的食材,及時收拾活動桌面;在建構區,幼兒要相互討論分工細節,大家相互合作不爭搶,不能破壞別人的建構作品等。當規則內化為需求后,幼兒報告次數減少了,其游戲水平得到了提高。
《綱要》在社會領域目標中提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教師可以帶幼兒走進社會,豐富幼兒的生活體驗,讓幼兒參觀銀行、逛超市、走進小學等,引導幼兒認識公共場所的行為規則。
教育家陶行知強調“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引導作用,主張教育活動要和幼兒生活相聯系,使教育回歸生活。同時,《綱要》和《指南》強調,家庭在幼兒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家長與幼兒園之間是一種合作式的伙伴關系,家庭與幼兒園要密切合作,不斷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
在走進社會活動中,筆者與家長積極配合,通過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引導幼兒自主觀察、自主發現。例如,在逛超市時,幼兒記錄了逛超市的過程,總結了逛超市的規則,知道了選購商品、到收銀臺付賬、帶物品離開的購買順序,明白了在公共場所不能吸煙、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了解了要理性消費、不能哄搶、不能鋪張浪費等規則。教師要充分發揮家長的引導作用,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

另外,大班幼兒十分向往小學,想了解小學里的哥哥姐姐是怎么上課以及做游戲的。據此,筆者安排大班的幼兒和家長一起走進了小學,進入了小學課堂,讓幼兒和哥哥姐姐一起上課,引導幼兒了解了《小學生文明公約》。在這次參觀活動前,筆者和幼兒一起探討了參觀的規則,鼓勵幼兒將規則表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探討、補充。在參觀活動結束后,筆者引導幼兒在規則表上進行自我打分,找出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并且主動糾正自己的錯誤行為。
《綱要》和《指南》鼓勵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合作,合力教育,共同為幼兒的發展構建一個溫馨、平等、和諧的生活氛圍。良好的親子關系、師幼關系及同伴關系,既能提高幼兒園課程游戲的活動效果,又能增強幼兒的安全感,幫助幼兒樹立自信、自尊、自強的意識,鼓勵幼兒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則,提高幼兒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教師和家長要以身作則,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則,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及時肯定幼兒的表現,糾正幼兒的違規行為,給幼兒分配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任務,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引導幼兒形成認真負責的生活態度。教師要充分整合各方資源,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一是重視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為幼兒構建一個民主、和諧、愉悅的成長氛圍,引導幼兒學會謙讓,做到尊重他人,與人友好交往,幫助幼兒形成健全的人格。二是充分發揮幼兒園教育的指導作用,將幼兒社會性能力發展的內容巧妙地融入幼兒的一日活動,在入園環節、游戲環節中,鼓勵幼兒自覺遵守活動規則,不斷鍛煉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引導幼兒理解規則、尊重規則。
總之,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的途徑是多樣的。教師可以通過環境育人,讓墻壁“說話”,也可以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自主設計規則。在開展游戲時,教師可以將規則轉變為幼兒的內在需要,引導幼兒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