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瑤
教師利用自然資源進行幼兒教育,有利于幼兒教育目標的實現。在開展幼兒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著眼于身邊可利用的一切自然資源,如幼兒園中的花草樹木等,讓幼兒在各項活動中感受到自然的無限魅力,從而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
(一)符合幼兒的性格特點
幼兒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初級階段,他們精力充沛、活潑好動,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備了初步感知、理解事物以及表達情感的能力,他們熱愛富有想象力的活動。教師要把握幼兒的這一性格特征,據此開展活動,讓幼兒感到輕松愉悅,引導幼兒探索周圍的一草一木,使幼兒體會生命的奇妙之處,以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二)符合幼兒教育的指導要求
教師要善于創造機會,增加幼兒接觸自然的機會,讓幼兒學會感受和欣賞大自然的美,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激發幼兒的創造能力。教師要在幼兒教育中發揮自然資源的教育作用,創設良好的活動環境,讓幼兒在認識自然、親近自然、感悟自然、探索自然的過程中提升認知和情感,這有助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有效地提高幼兒教育效果,符合幼兒教育的指導要求。
(三)促進幼兒的身心成長
環境影響個體的身心發展,幼兒正處于身心發展初期,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有關研究表明,每周親近自然2小時或以上的人,明顯擁有更良好的心理狀態和更加健康的體魄。因此,幼兒園教師在開展教育活動時,應該營造舒適和諧的氛圍,讓幼兒經常接觸自然。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有效地陶冶幼兒的情操,促進幼兒的思維和品格的發展,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一份關于城市兒童與自然親密度的調查報告顯示,全國被調查的1300多名中小學生中,有12.4%的孩子表現出“自然缺失癥”的癥狀。自然缺失癥是一種社會現象,主要發生在兒童身上。這種癥狀出現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現代城市發展導致幼兒玩耍的自然場所變少;二是部分父母過度干預幼兒,阻止幼兒進行戶外娛樂活動;三是科技的發展導致電子產品盛行,占用了幼兒的大量時間。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給幼兒提供更多和自然接觸的機會。
(一)挖掘幼兒園的自然資源,讓教育活動“活”起來
幼兒園的空間和自然資源都是有限的,教師要合理使用自然資源,使其在不同的教育活動中發揮出不同的作用。教師應當運用發散思維,從多角度出發,在幼兒的日常教育活動中運用自然資源,最大程度地發揮自然資源的作用,不斷加深幼兒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比如,教師可以帶著幼兒觀察幼兒園草地上青草的形態、狀態和氣味,觀察小草在不同天氣和季節下的情況,讓幼兒發現青草不同的美。教師也可以鼓勵幼兒將所見畫下來,加深幼兒對生命的感悟和體會。此外,在觀察青草時,如果幼兒發現了螞蟻之類的小蟲子,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發揮想象力,讓幼兒說說小蟲子在草地里干什么。
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幼兒園里生長的樹木,歸納樹木的特征。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尋找測量樹木高度的方法,如以教學樓為參照物;或者讓幼兒用多種方法測量樹木的圍度,如用繩子、尺子、手臂等,以此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此外,教師也可以組織幼兒觀察樹木在不同季節和天氣時的變化,開展收集不同季節樹葉的活動或者繪畫活動等,以加深幼兒對知識的理解。
教師利用自然資源開展教育活動,有助于不斷豐富幼兒的認知,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培養幼兒從日常生活中不斷發現美的能力。
(二)發掘幼兒園的自然資源,讓活動材料“活”起來
在幼兒教育過程中,為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幼兒園教師需要準備足夠多的活動材料,以豐富教學課堂。幼兒園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幼兒園中的自然資源,比如石頭、沙子、花草、樹枝等,將常見的自然資源作為活動材料,讓活動材料“活”起來。這有利于鍛煉幼兒的思維,讓幼兒懂得利用身邊普通的素材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學會“變廢為寶”。
在制造“不倒翁”的教育活動中,幼兒需要制作外殼以及內部填充物的材料,幼兒園教師可以發揮想象力,在幼兒園園區內尋找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如利用泥沙制作內部填充物、將幼兒園飯堂里的蛋殼作為不倒翁的外殼。在尋找活動材料的過程中,幼兒園教師可以帶領并鼓勵幼兒到幼兒園園區的花壇邊、沙池中自行選取合適的泥沙。
每年的秋冬季節,教師可以組織幼兒收集、整理枯枝落葉,將其放在教室的活動區域內好好保存,并在開展趣味游戲活動時拿出來使用。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利用枯枝搭建模型,利用落葉拼畫或者制作裝飾教室的裝飾品。
(三)創造幼兒園的自然資源,讓教育氛圍“活”起來
幼兒園的園區內雖然有著一定數量的自然資源,但總體而言,幼兒在室內活動的時間遠遠長于在室外環境活動的時間,幼兒教師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在封閉的教室內彌補自然環境的缺失。對此,教師可以將自然資源引入教室,營造輕松自由的氛圍,讓幼兒教育活動的氛圍“活”起來。

比如,幼兒園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共同進行教室改造活動,引導幼兒選擇包含花草樹木、飛鳥魚蟲等自然元素的材料裝飾教室。在改造教室的過程中,幼兒可以增進對自然資源的了解。此外,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就地取材,讓幼兒在園區內尋找自然資源進行改造,將其制作成工藝品裝飾教室。在取材和改造的過程中,幼兒園教師要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讓幼兒做到不破壞花草樹木、自覺保護自然資源。
又如,幼兒園教師可以在教室里劃分出一塊專門的區域,作為室內自然角。幼兒園教師可以邀請幼兒一同參與自然角的建設,使自然角豐富起來。教師可以購買花盆、泥土以及花種,帶領幼兒一起種花,然后在對應花盆貼上幼兒的姓名條。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園教師要教導幼兒照顧自己的花草,讓幼兒用寫日記的方式記錄盆栽的成長過程。教師和幼兒一起改造室內環境,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責任心,以及對自然的熱愛。
通過和幼兒共同構建教室環境,幼兒園教師能將自然資源融入幼兒的生活,增加幼兒和自然的接觸,調節幼兒的身心,讓教育環境“活”起來。這有助于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幫助幼兒形成主人翁意識,讓幼兒在感悟生命的同時,形成高尚的品格。
自然環境和自然材料有助于豐富幼兒認知,幼兒教師要在開展幼兒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發掘和利用幼兒園的自然資源,激發幼兒內在的創造能力和探索精神,讓幼兒在自然環境中釋放天性。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自然材料啟發幼兒的思想,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教育“活”起來。
自然資源對幼兒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創造能力和藝術審美能力。然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幼兒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對此,幼兒教師需要巧妙地利用幼兒園中的自然資源開展教育活動,彌補自然環境的缺失,讓幼兒教育“活”起來,使幼兒通過主動探索、感知來提升認知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幼兒教育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高新區獅山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