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土地流轉、高效栽培技術與農業機械化發展,探討了山東省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可持續發展,以期為相關學者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山東省;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11–0118–02
農村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因此,促進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可持續發展是山東省現代化農村建設過程中的首要任務。
1 以土地流轉作為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前提條件
1.1 土地流轉概念
我國相關學者根據有關土地流轉法律規定,將土地流轉大致定義為2個方面:一方面認為土地流轉是指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功能更換使用主體;另一方面認為土地流轉是指基于保留土地原有功能以及土地所有權不發生改變,而是將土地使用權流轉給其他個體或組織的土地流轉形式[1]。
1.2 土地流轉發展
農村土地流轉經歷了5個主要發展時期:1962年、1988年、2001年、2002年與2004年。1962年黨中央全體會議通過《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該條例明確指出土地禁止買賣與出租;1988年在黨中央頒布的《憲法》修正了土地流轉規定,允許土地在法律規范下可以進行流轉;2001年黨中央相關會議強調,各地政府應根據當地農業實際發展情況積極開展土地流轉制度改革,至此我國農村正式步入土地流轉鼓勵階段;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關于土地使用權法律法規進行了優化,將土地流轉正式納入法律管轄范圍,促使土地流轉過程中有法可依;2004年國務院所出臺的《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表明:“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村莊、集鎮、建制鎮中的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由此,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正式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為鄉村農業發展提供了保障[2]。
1.3 土地流轉對山東省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首先,山東省農用地具有分散、不規整、細小等特點,不利于進行規模化生產與種植管理。土地流轉的實施致使農村土地由分散向集中轉變,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便于農民生產經營和管理,提高農業生產工作效率,提升農民經濟收益,還能夠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促進山東省現代化農業發展。
其次,山東省作為我國糧食生產大省,農業種植是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農業生產形式也是大多以單一的農作物種植為主,這種生產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當地農民與村莊經濟發展。土地流轉的實施可以促使農業產業鏈進行有效延伸,從而依托農村的自然資源、種植環境等因素構建第一、二、三產業聯合發展的產業綜合體,進而打破傳統農村發展桎梏,進一步推動農村現代化農業發展進程。
最后,農業生產種植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投身于農業種植活動中,導致農業生產成為農村家庭的唯一收入來源,一旦農業生產遭受自然等災害影響,沒有達到預期收入,將對整個家庭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農村土地流轉可以將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轉變,從而可以將一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中解放出來,使其能夠從事第二、第三產業,進而為家庭收入增添一份保障。
2 以高效栽培技術作為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重要支撐
2.1 發展立體高效農業栽培技術
2020年我國糧食總產值數據顯示,山東省成為連續七年糧食產量過千億斤的省份,由此可見,山東為我國農業大省,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產地[3]。為進一步推動山東省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可持續發展,應創新農業栽培技術。立體栽培模式是伴隨低碳農業不斷深入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農作物種植技術。立體栽培具有占地小、產量高、易管理、自動化等優勢,是一種無需土壤栽培而依靠營養液在垂直梯度架上進行生長的栽培模式。
目前我國立體栽培形式主要以袋式、立柱式、吊槽式、三層槽式為主。(1)袋式:主要利用熱合機與巖棉將塑料薄膜掛掉在大棚內進行蔬菜幼苗定植。(2)立柱式:主要根據大棚實際種植面積合理規劃柱體數量,并將多個柱體立在相應空間,使蔬菜以柱體為中心圍繞柱體進行栽培。(3)吊槽式:將木質栽培槽懸掛在溫室上部進行蔬菜幼苗定植。(4)三層槽式:在吊槽式基礎上增加三層木槽,并使每層之間具有一定合理距離的栽培形式。
基于立體栽培模式在山東省廣大農業種植者范圍內進行普及運用后,根據實際應用效果的滿意度調查發現,大部分種植者認為立柱式栽培形式為效果最佳的形式之一。立柱式栽培形式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根據種植場地依附溫室墻體進行墻體栽培,不僅可以保護墻體還能進一步擴大整體栽培空間,為其他需要地面栽培的幼苗騰出場地,并且這種垂直式的柱體栽培可以使幼苗充分吸收太陽光能。基于此,在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加強立體高效農業栽培技術,能夠進一步提高農業作物產量,增加農村經濟收益。
2.2 應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
2.2.1 有機肥料使用 有機肥料的普及使用不僅可以緩解土壤污染問題,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廢棄農藥和化肥包裝物,從而促進農業生態健康發展。
2.2.2 回收地膜、塑料薄膜 首先對廢棄的地膜、塑料薄膜自行收集進行二次利用;其次對大型廢舊、破損的塑料薄膜送至專業焚燒廠進行無害化處置。
2.2.3 農作物秸稈二次利用 農戶自行收集或由企業統一收集,農作物秸稈經粉碎后,可用于規模養殖場異位發酵床零排放輔料和有機肥原料,以及菌類種植的材料,實現資源化利用。
2.2.4 發展低碳農業 建立農、林、牧、漁生態養殖系統,將畜牧養殖作為生態鏈的一環,從而在良性循環中解決畜牧養殖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實現廢物利用。同時還可以以生豬畜牧養殖為例推行豬一沼一果一草一漁綜合立體養殖模式。
2.3 創新農村增收模式
發揮山東省比較優勢,挖掘山東省特色農產品品牌,基于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發展質量,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推動山東省農村集體融入當地產業鏈條,從而把消除村集體經濟之“薄”與消除低收入農戶個體經濟之“薄”相結合,促使農民參與到農村經濟發展,進而實現集體經濟發展與村民增收致富雙贏。
家庭農場要發揮山東省農村地理位置與自然資源優勢構建綠色蔬菜有機農場并逐漸發展農產品衍生品,實施農場提升、綠色筑底、數字融網、合作聯合、示范引領五大行動,推進家庭農場整體提升。
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將從量向質發展轉變,以打造高質量農村為新時期發展主線。
3 以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基礎保障
3.1 山東省農業機械化現狀
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數據顯示,2018年山東省農機總動力就已達到1.04億kW,農作物耕種收的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6.53%;2020年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的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8.5%,小麥、玉米兩大糧食作物的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都達到95%以上。由此可見,農業機械化是山東省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發展的基礎保障。因此,為有效推動山東省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可持續發展,應進一步深入農業機械化研究。
3.2 山東省農業機械化發展建議
基于現代化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相關部門應推動山東省農業機械智能化發展。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機械設備對比傳統機械設備而言,具有以下優勢。
3.2.1 機械設備工作效率較高 機電一體化農業機械設備在工作運轉時,可以依靠自身自動化處理功能,在遇到工作干擾因素時,自行對干擾因素進行處理,進而使農業機械設備在工作時不會受外界因素影響而停止工作,從而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
3.2.2 人工智能 機電一體化農業機械設備的最大優勢就是具有先進科技的信息化人工智能系統,促使機電一體化農業機械設備在農業生產工作中可以有效模擬人工勞作。農業機械設備智能化發展對山東省現代化農業發展具有以下作用。
(1)有利于提高農業機械化工作效率。農業機械設備智能化發展過程中,逐漸研發出來了農業信息共享功能,可以幫助機械設備使用者快速掌握農業信息,并對獲取到的農業信息進行分析,從而了解農作物實時生長動態,并根據農作物實際生長發育情況,制定出符合當下農業生產發展的工作計劃。其次,在農作物種植生產過程中,可以提高農業機械設備的精準度,進而避免因人工控制設備而導致的種植問題與設備故障問題,從而促進山東省農業發展。
(2)有利于降低農業機械設備故障發生的次數。在農業種植生產過程中,一旦農業機械設備因各種因素影響出現故障問題,則會直接降低農業機械設備工作效率,進而阻礙農業發展進程,而在農業機械設備智能化發展過程中,所研發出來的自動診斷與自動報警功能,可以幫助機械設備使用者可以在有效時間內了解故障信息的實際發生情況,從而掌握機械設備是否需要暫停工作進行檢修。同時,智能化農業機械設備還具有自動監控功能,該功能可以實時對農業機械設備運行進行監控。
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是將科學技術、計算機、機械結合于一體而產生的新型農業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還能夠有效控制成本投入與經濟損失,從而促使山東省農業經濟效益最大化。
4 結束語
土地流轉、高效栽培技術與農業機械化發展是實現山東省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對推動山東省現代化農業高速發展,以及提高當地農業經濟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殷憲臣,王慧.產業化經營對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化的影響機理及啟示[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 33(2):174-181.
[2] 鐘真.社會化服務:新時代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基于理論與政策的梳理[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9,10 (2):92-109.
[3] 吳存玉,梁棟.農業現代化的經營主體之辨——基于公司性農場與家庭農場的比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9(4):155-159.
責任編輯:黃艷飛
Analysis on the Moder-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in Shandong Province
WANG Tao (Hubin Town Peoples Government of Boxing County, Binzhou, Shandong 256600)
Abstract Based on land transfer, efficient cultivation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moder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scholars.
Key words Shandong Provinc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Modernization
作者簡介 王濤(1976—),男,山東濱州人,大專, 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及蔬菜種植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