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退耕還林是黨中央、國務院實施生態建設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洪雅縣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通過深入調研洪雅縣12個鎮退耕還林林班、15個林業企業、21個林業專業合作社、26戶林家樂經營戶,走訪500多名退耕還林林農,詳細分析了洪雅縣的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現狀、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成效等,認為“柳杉密植模式”和“林—茶”混交模式提高了林農收入,降低了撫育難度,適合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的現狀;依托退耕還林發展生態旅游業也取得較好效益,值得推廣。同時提出了人工林“綠色荒漠”問題,加大對退耕還林成果的鞏固力度,為洪雅縣林業經濟發展決策提供參考,努力促成綠化與富民同步推進的良好局面。
關鍵詞 林業;退耕還林工程;生態經濟;洪雅縣
中圖分類號:F326.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11–0172–02
退耕還林是我國國務院針對我國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做出的一項可持續發展戰略決策,是實現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的重要工程[1-2]。洪雅縣是四川省首批啟動退耕還林工程的縣之一,經過近20年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及成果鞏固,從根本上改變了洪雅的生態環境,全縣森林覆蓋率由退耕前的49.8%上升到71.68%,增加了21.88個百分點。
1 洪雅縣退耕還林工程總體概況
1.1 退耕還林工程基本情況
洪雅縣從1999年啟動退耕還林工程以來,累計實施退耕還林工程2.75萬 hm2,其中退耕還林1.46萬hm2,配套荒山造林1.29萬hm2。涉及全縣12個鎮、61個村、21個社區、農戶6.1萬戶,人數24.5萬人。退耕還林林種均為生態林,其中兼用林0.3萬hm2。主要退耕樹種為各類竹子、柳杉、杉木、楊樹、喜樹、茶葉等。經歷每年的退耕還林檢查,洪雅縣退耕還林面積保存率為100%。
1.2 退耕地主要樹種經濟效益情況
柳杉面積5 594.09 hm2,占退耕還林主要樹種的38.3%,純林主要分布在全縣海拔800~1 200 m的深丘區,預計收益期16年,年平均預期收益12 469.5元/hm2。
杉木面積1 535.61 hm2,占主要樹種的10.5%,純林主要分布區域在海拔400~800 m的丘區,深丘地區也有零星發展。預計收益期為18年,每年平均預期收益12 048元/hm2。
楠竹面積2 292.86 hm2,占主要樹種的15.8%,多為樹—竹混交,主要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的淺丘區,預計收益期為12年,年平均已獲收益750元/hm2,8年后的年平均預期收益18 000元/hm2。
慈竹面積1 924.42 hm2,占主要樹種的13.2%,多為樹—竹混交,主要分布區域為平壩、淺丘和一部分中山區,每年已獲收益5 250元/hm2,6年后的平均預期收入為21 000元/hm2
茶葉面積823.13 hm2,占主要樹種的5.6%,主要分布在淺丘山區,海拔1 000 m以下,平均已獲收益15 000元/hm2,5年后的預期收入102 000元/hm2。
1.3 退耕地的主要經營模式
1.3.1 柳杉采用“柳杉密植”模式 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是杉科柳杉屬常綠針葉大喬木,是我國南方重要的針葉用材樹種,也是速生優良用材樹種之一,是家具、雕刻和地板的優良材料。洪雅縣大部分地區采用了“柳杉密植模式”進行栽植。“柳杉密植模式”在標準密度2 505株/hm2的基礎上增加至4 950株/hm2。林分密度的增加改變了光照和雨水對柳杉生長的影響,不僅大大降低了尖削度,提高了出材率,還抑制了林下雜草的生長,降低了撫育難度。該模式可多輪間伐,當幼林郁閉度到0.9~1.0時進行間伐作業,間伐后使郁閉度達0.6~0.7,4~6年可間伐1次。僅間伐就比普通栽植模式為林農帶來22 500元/hm2的收益。根據森林資源統計數據,現有柳杉人工林面積3.79萬hm2,其中,退耕還林工程發展種植柳杉0.56萬hm2,帶動全縣發展柳杉2萬hm2。
1.3.2 “林—茶”混交模式 洪雅縣在縣壩、丘區宜種植茶的地區采用“林—茶”混交的方式。茶地內套種巨桉等短周期工業原料林樹種,可提高茶葉的品質。退耕還林工程發展該模式種植巨桉0.1萬hm2,帶動全縣發展0.67萬hm2。2020年,洪雅茶葉面積和產量居四川省第2位。茶葉在地面積達1.9萬hm2,其中,有機茶認證面積853.33 hm2。洪雅縣12個鄉鎮均有“林—茶”混交模式種植茶葉,洪雅縣茶葉已因此發展壯大,涉茶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112個、茶葉生產企業16個、茶葉初加工作坊近300家。
2 退耕還林模式的成效分析
2.1 生態效益明顯
實施退耕還林的林地保水性能明顯好于農耕地,徑流量、產沙量及養分流失量明顯低于農耕地,侵蝕模數明顯低于農耕地。例如,退耕地的最大持水量為14.93 t/hm2,農耕地僅為1.79 t/hm2;退耕地的徑流深為46.73 mm,地表徑流系數5.4%,產沙量為0.702 t/hm2,侵蝕模數為70.2 t/(km2·a);而農耕地的徑流深為87.57 mm,地表徑流系數9.73%,產沙量為5.263 t/(km2·a),侵蝕模數為526.3 t/(km2·a)。減少了輸入長江的泥沙量,保障了長江中下游地區國土安全,有利于生物多樣性增加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2.2 經濟效益顯著
洪雅縣2020年林業總產值50.7億元,占全縣國內生產總值129.1億元的39.27%;農戶從林業上獲得收入4 233元,占人均純收入20 564元的20.58%。通過對隨機抽取的109戶退耕還林農戶定點績效調查分析,實施退耕還林后,退耕還林農戶在收入結構組成上,主要表現為林業、畜牧業及務工收入增加,農業收入降低。其中林業收入占林農家庭收入比例由退耕前的3.8%上升到退耕后的18.6%。如果用直接經濟收入加上竹木生長預計收入,則退耕還林后的收入比退耕前增收18.2個百分點。同時,結合退耕還林,依托現有的龍頭企業和生態旅游產業,建成高標準的竹業基地0.8萬hm2、茶業基地0.3萬hm2及工業原料林基地0.67萬hm2。63252785-0D2F-4573-A285-0E94A6C60B62
2.3 社會效益見成效
退耕農戶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時間大大減少,降低了他們對土地的依賴性,使他們有可能也必須利用大量的空余時間進行勞動力的轉移。走訪的504戶退耕農戶中,50%的家庭有外出務工人員,有30%的家庭有在本鎮務工或掙取工資的人員,有20%的家庭從事旅游、服務業。在柳江、槽漁灘、七里坪、瓦屋山等景區附近的林農,超過20%改變了生產經營方式,家庭生產經營模式從種地轉變為以生態旅游為主業,以依托退耕還林地來開展林家樂、森林人家等方式作為家庭收入主要來源。生態旅游行業從2008年的82.6億元到2020年的213.4億元,增長258%。
3 退耕還林工程存在問題及建議
3.1 綠色荒漠問題
根據森林資源統計數據,現有柳杉人工林面積3.77萬hm2,其中,退耕還林工程發展種植柳杉0.56萬hm2。大量的人工林帶來了經濟效益,但是造成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系統功能減弱。人工種植的柳杉林樹皮被赤腹松鼠啃食,林農想方設法與松鼠“作戰”,國家每年投入大量資金人力來解決鼠害問題。而林種、樹種的合理配置可以有效解決此類問題。通過做通林農的思想工作,在柳杉等人工林中插種板栗、獼猴桃、核桃等本地鄉土樹種,可增加部分收入,也可以有效緩解了鼠害。
3.2 對退耕還林成果鞏固的問題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期管護是關鍵。洪雅縣退耕還林面積廣,分布分散,涉及農戶數量多,退耕還林后期管護難度很大。加之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部分留守老弱林農想管護也無能為力。建議可加強林區公路建設,不僅能降低管護撫育難度,有利于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還能降低森林火災、病蟲害等災害對森林資源的破壞,有效保護了森林資源。
4 調查結論
洪雅縣自1999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將退耕還林與產業結構調整、扶貧開發、農民致富增收相結合,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綠化與富民同步推進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 謝晨,彭道黎.退耕還林政策十年評價[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 黃云鵬.林木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黃艷飛
作者簡介 楊璐(1985—),女,四川洪雅人,林業工程師,主要從事營造林、退耕還林等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9-11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Effect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roject in Hongya County
YANG Lu (Hongya Wawushan Forestry Station, Hongya, Sichuan 620360)
Abstract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is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and 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Hongya County to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investigating Hongya 12 towns to forest, 15 forestry enterprises, 21 forestry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26 households, visited more than 500 farmland to forest farmers, carefully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ecological benefits, economic benefits, social results, etc., that “willow planting mode” and “forest-tea” mixed forest farmers income,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raising and suitable for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 to develop ecotourism industry also achieved good benefits, worth promoting.In addition, the problem of “green desert” of artificial forest was put forward, increasing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achievement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with the decision and reference of fores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ongya county, and strive to promote the good situation of greening and enriching the people.
Key words Forestry;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project; Ecological economy; Hongya County63252785-0D2F-4573-A285-0E94A6C60B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