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雯 楊海嬌 雷金平 楊延均

摘要 我國西北干旱內陸河流域水文循環機理復雜,徑流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河流沖積平原區地表水和地下水轉化頻繁,深刻影響著流域水文過程、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穩定同位素示蹤技術可以指示水的來源、識別不同環境下各類水體的運移。主要介紹了穩定同位素在干旱內陸河流域水文循環機理中的研究進展,并闡述了穩定同位素的應用方法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穩定同位素;干旱內陸河流域;水文循環;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轉化
中圖分類號:TV21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11–0176–03
干旱內陸河流域降雨量少,蒸發強烈,地表水資源匱乏,水文循環機理十分復雜。受氣候、水文、地質、構造條件的共同控制,山區徑流形成時補給因素復雜,河流沖積平原區地表水和地下水轉化頻繁,并深刻影響著流域水文過程、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水文循環系統都是由河流貫穿聯系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統一體,構成獨立的水系統和完整的生態系統[1]。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必然改變原有的水量平衡與生態平衡。尤其在人類活動強烈地區,大量灌溉引水和地下水開采能改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環,導致河道徑流減少和生態退化,如綠洲遷移或萎縮、灌區地下水上升等問題[2-3]。因此,摸清流域水文循環機理,有效利用水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是干旱內陸河流域水資源管理中重要的環節。
在干旱內陸河流域水文循環的研究方法中,傳統的估算含水層補給(如測滲計、水平衡、達西定律等)存在方法上的困難[4]。穩定同位素示蹤技術可以指示水的來源,識別不同環境下各類水體的運移,為認識水文循環機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1 穩定同位素示蹤
同位素廣泛分布于水文圈內,有助于解決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學問題。環境同位素的典型用途包括確定水源和溶質、確定水流路徑、阻止風化反應的發生、評估生態系統中營養物質的生物循環,以及測試水流路徑、水平衡和地球化學模型。同位素追蹤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穩定同位素的分餾作用和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作用來對水文循環過程進行標記和計時[5]。
1.1 穩定同位素的分餾作用
穩定同位素的特點是不隨時間變化,并保持母體的特征。氧同位素(16O、17O和18O)和氫同位素(H、2H和3H)是理想的水源和運動的示蹤劑,因為它們是水分子的穩定組成部分,而不是像其他示蹤劑(如氯或硅)那樣會在水中分解。在大多數低溫環境中,穩定的氫、氧同位素表現保守,當它們在土壤或基巖中移動時,同位素比例在水分子中的變化很小。
同位素分餾作用指的是水在蒸發和冷凝的過程中引起不同水體中同位素組成的變化,通常用分餾系數來衡量,即[6]:
式(1)中,RA和RB分別為2種物質中重同位素與輕同位素的比值。
由于分餾的結果,水體往往產生獨特的同位素組成(重同位素與輕同位素的比例),這可以表明它們的來源或形成的過程。也就是說,對于處于水文循環系統中不同的水體,通過分析不同環境中的水同位素,可以示蹤其來源和運移方式。
1.2 應用同位素追蹤技術的一般程序
應用同位素追蹤技術研究水文循環一般要進行樣品采集、分析測試和結果分析。首先,要按照一定要求,采集待測試的降水、河水、湖水或地下水樣品,并按規定進行蠟封,因為采樣過程中水的蒸發和擴散對同位素成分影響很大,樣品采集、運輸、保存過程中要避免同位素分餾。其次,在實驗室需4℃環境保存,且要盡快把樣品進行抽濾后進行測試。最后,根據測試結果進行數據分析。
2 穩定同位素在水文循環中的應用
2.1 大氣降水方程及水汽來源
降水中穩定同位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H(D)、18O。因為水分子中輕同位素(1H、16O)的蒸發效應大于重同位素(D、18O),水汽在蒸發過程中輕同位素在氣態富集,冷凝過程中重同位素在液態富集,分別表現為D、18O、T的貧化和富集現象。Craig H[7]提出了全球大氣方程:
式(2)中,δD為氘(2H)同位素相對含量(‰);δ18O為氧(18O)同位素相對含量(‰)。
(2)式繪制出的直線稱為全球大氣降水線(GMWL)。同時,大氣降水氘盈余(d-excess)被定義為[8]:
d-excess值的大小與水汽來源有關,在水汽運移過程中與局地蒸發的水汽混合,也可能影響d-excess值的大小,在雨滴降落過程中的二次蒸發作用也可能影響d-excess值的大小。一般來自高緯度內陸蒸發的降水d-excess值>10‰,而來自低緯度海洋蒸發的降水d-excess值<10‰[9],在干旱氣候條件下雨滴在降落過程中蒸發強烈也會造成降水d-excess 值偏低[10],據此結合大氣降水氣團傳輸途徑和過程研究,可以反映局部地區的水汽來源及其環境特征。表1匯總了各干旱內陸河流域大氣降水方程及水汽來源。
由此可知,受水汽來源及氣候變化影響,干旱地區水體受蒸發的影響較大,干旱內陸河地區大氣降水線斜率和截距均小于GMWL。同時,降水中18O同位素值隨季節發生周期性變化,且與降雨量直接存在著某種關系。降水中的D和18O也會受到高度、水汽資源的環境條件、移動的距離、蒸汽源的環境、緯度和濕度的影響。
2.2 河水和地下水補給來源
干旱區大多數河流中的水有3個來源:降水、地下水和冰川融雪水。這些水源的相對貢獻因流域而異,取決于流域的物理環境(如地形、土壤類型、基巖深度、植被和裂縫)、氣候參數(如降水量、不同季節的降水、溫度和潛在蒸散發)以及人類活動(如大壩、水庫、灌溉設施、農業用地和河道改造)。河流的這3個來源的同位素特征可以用來研究區域水文循環,根據端元混合模型[6]計算補給比重:
式(4)中,δ為穩定同位素示蹤劑濃度,‰;fu,fv,為其中2個端元在混合端元中的占比;t,u,v,z為代表混合后水體和3個來源。66B17F49-F3A7-4B8E-9151-52BC7AC11439
干旱內陸河流域因降水稀少、地表水資源稀缺,在進行地下水資源評估時,需考慮降水是否入滲補給地下水以及如何補給地下水,同理依靠地下水中18O和D含量的存在也可推斷出地下水的來源。河流的δD和δ18O同位素值反映降水和地下水隨時間的變化,以及同位素組成隨時間的變化。
以降水和冰川融雪為主要來源的河流季節性變化大,4—5月冰川和積雪開始融化,以冰川融雪為主要補給的河流會出現春汛,6—9月隨著干旱區降水的增加,以降水為補給的河流流量逐漸加大,冬季干涸的季節性河流出現,甚至大量補給上級河流。隨著地形的變化和流域面積的增大,河流的同位素組成會受蒸發作用的影響,尤其是氣候干旱地區,蒸發量遠遠大于降水量,河水和地下潛水均會受到強烈的蒸發作用,這一點也會被穩定同位素特征所驗證。
2.3 地表水—地下水轉化
同位素指證地表水—地下水轉化是借鑒了水文地球化學方法。對比沿河縱向河水和地下水中的δ18O富集/貧化趨勢,表征該河段河水與地下水的水力聯系及補給關系。如典型干旱內陸河在徑流形成后從出山口流出,在山前平原河水大量滲漏地下,地下水中的δ18O的變化幅度較大,河水中的δ18O呈現出較為穩定的趨勢,地下水中的δ18O呈現出富集的趨勢,說明上游地下水接受河水的入滲補給;下游地下水中的δ18O的變化幅度較大,呈現先貧化后富集的趨勢,河水中的δ18O呈現出較為平穩的沿程變化,在該河段河水與地下水氧穩定同位素沿程變化有多次交叉,說明此河段河水與地下水的轉換關系發生了改變,且轉換次數較多。地同位素追蹤技術雖然指征了河水和地下水在某個區域存在轉化,但不能準確確定水的地理來源,也不能直接確定實際的徑流機制,因此仍需結合傳統的測滲方法、水化學方法等。
目前地表水—地下水轉化關系的研究方法包括水動力學、水化學及溫度場等,結合同位素追蹤技術,可以通過分析補給高程等研究地下水的來源[17]。同位素結合水文地球化學等方法的研究也逐漸興起,文廣超等[18]結合水文地球化學方法及同位素方法,利用TDS,C1-、δ18O定性分析了巴音河流域不同河段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轉化關系和各類水體之間的補給比例;肖勇[19]在分析諾木洪河流域與格爾木河流域地質及水文地質的基礎上,綜合應用水文地球化學、環境同位素、數值模擬等技術方法,分析了柴達木盆地地下水補給和循環特征,建立了典型地下水文循環演化模式,模擬了地下水文循環對盆地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的響應規律。
3 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3.1 存在的問題
(1)為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穩定同位素示蹤技術的應用需要高頻率、高密度的樣品采集工作,有時受氣候、交通、地理等條件限制,不能采集所需樣品,致使有些高寒高海拔地區的流域缺少此類研究。
(2)干旱內陸河流域同位素觀測站點數量少,區域分布范圍小,觀測數據年限短,對有些區域水文循環機理研究還不透徹,小流域的水文循環研究很難推廣到大尺度區域范圍。
(3)穩定同位素示蹤法的一個主要局限性是僅從當時對水的了解,既不能直接確定水是如何進入河流的(如水的地理來源),也不能直接確定實際的徑流機制。
3.2 展望
穩定同位素的應用為研究水文循環提供了新的示蹤手段,其主要用途是追蹤各類水體的來源,識別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補給等,結合水文學、水化學、水力學等方法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如建立實驗模型,通過自然及人工降雨,對降水、產匯流、入滲過程等進行同位素取樣分析,研究三水轉化關系及其水文循環機理[20]。總的來說,綜合運用水化學、同位素及數值模擬技術等多種方法研究流域水文循環規律及演化機制已成為干旱內陸河流域水文循環研究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師彥武,康紹忠,簡艷紅.干旱區內陸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對水土環境效應的評價指標體系設計[J].水土保持通報,2003(3):24-27.
[2] 朱金峰,劉悅憶,章樹安,等.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環境科學,2017,37(8):3002-3010.
[3] 馬瑞,董啟明,孫自永,等.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作用的溫度示蹤與模擬研究進展[J].地質科技情報,2013,32(2):131-137.
[4] Ye H F, Chen J F, Lee C H. Application of a water budget to evaluate rainfall re-charge and slope stability[J]. Environ-ment, 2004, 14(1): 227-237.
[5] 汪集旸,陳建生,陸寶宏,等.同位素水文學的若干回顧與展望[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3(5):406-413.
[6] 顧慰祖.同位素水文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114-119.
[7] Craig H. Isotopic Variations in meteoric waters[J].Science,1961(133): 34-65.
[8] Dansgaard W. Stable 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J]. Tellns, 1964, 16(4): 436-468.
[9] 章新平,劉晶淼,中尾正義,等.我國西南地區降水中過量氘指示水汽來源[J].冰川凍土,2009,31(4):613-619.
[10] 田立德,姚檀棟,孫維貞,等.青藏高原南北降水中δD和δ18O關系及水汽循環[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1(3):214 -220.
[11] 張應華,仵彥卿.黑河流域大氣降水水汽來源分析[J].干旱區地理,2008(3):403-408.66B17F49-F3A7-4B8E-9151-52BC7AC11439
[12] 吳錦奎,楊淇越,丁永建,等.黑河流域大氣降水穩定同位素變化及模擬[J].環境科學,2011,32(7):1857-1866.
[13] 李小飛,張明軍,李亞舉,等.西北干旱區降水中δ18O變化特征及其水汽輸送[J].環境科學, 2012,33(3):711-719.
[14] 趙鵬,徐先英,屈建軍,等.石羊河下游青土湖大氣降水氫氧同位素特征及水汽來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9,33(3):80-85.
[15] 曾康康,楊余輝,胡義成,馮先成.喀什河流域降水同位素特征及水汽來源分析[J].干旱區研究,2021,38(5):1263-1273.
[16] 宋洋,王圣杰,張明軍,等.塔里木河流域東部降水穩定同位素特征與水汽來源[J/OL].環境科學:1-15[2021-12-22].https://doi.org/10.13227/j.hjkx.202104210.
[17] 蘇小四,林學鈺.包頭平原地下水水循環模式及其可更新能力的同位素研究[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3(4):503-508, 529.
[18] 文廣超,王文科,段磊,等.基于水化學和穩定同位素定量評價巴音河流域地表水與地下水轉化關系[J].干旱區地理,2018, 41(4):734-743.
[19] 肖勇.柴達木盆地南緣地下水循環演化模式及其變化趨勢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8.
[20] 張應華,仵彥卿,溫小虎,等.環境同位素在水循環研究中的應用[J].水科學進展, 2006(5):738-747.
責任編輯:黃艷飛
Application of Stable Isotope in the Study of Hydrologic Cycle in Arid Inland River Basin
LIAO Wen et al(School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810016)
Abstract The hydrologic cycle mechanism of arid inland river basins in northwest China is complex. The formation of runoff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the conversion of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is frequent in alluvial plain, these profoundly affect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activities. Stable isotope tracing technique can indicate the source of water and identify the migration of various water bodie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table isotopes in the hydrologic cycle mechanism of arid inland river basin was introduced, and the application method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re described.
Key words Stable isotope; Arid inland river basin; Water cycle; Precipita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基金項目 青海大學中青年科研基金項目(2018-QGY-9);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sklhse-2019-A-04)。
作者簡介 廖雯(2000—),女,青海湟中人。#通信作者:楊海嬌(1989—),女,青海共和人,講師,主要從事水文及水資源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8-2166B17F49-F3A7-4B8E-9151-52BC7AC1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