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李素榮
與網絡技術普及相伴而生的是網絡環境下的人格權糾紛案件大量發生,由此提出了網絡環境下人格權保護和限制的新問題。筆者認為,應當賦予網絡環境下虛擬主體以獨立人格,方可完整保護被侵權人的利益,詳細論述如下:
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在社交網絡平臺上表達自己的思想,使得人格權侵權的案件在網絡平臺上屢有發生。然而由于網絡環境的信息傳輸方式與傳統社會有所差別,在人格權侵權方面,也呈現出新的特點:
1.涉及的人格利益更加特殊
首先,侵害的人格利益具有雙重性。被侵權人通過長期使用同一賬號建立了一定的信譽以及影響力,對虛擬賬號的侵犯首先對該賬號的相關利益造成影響,然后通過該賬號對賬號的真實持有者造成精神損害和實際的物質損害。發布不實言論首先貶損了虛擬賬號的社會形象,影響了其社會吸引力和外在評價,緊接著影響了背后現實主體的精神利益和財產利益。其次,侵害的人格利益具有擴張性。由于網絡的傳輸加快了各種信息的傳輸,一些不道德的行為,無形之中被網絡放大,以至于現實生活中不認為可以侵犯人格利益的內容會給當事人造成巨大的困擾。
2.侵權認定更加復雜
網絡用戶的真實身份被阻隔在電子屏幕之后,即使部分網絡平臺實行注冊實名制,該部分用戶也僅僅是針對網絡服務提供者實名,并不對被侵權人直接實名,致使實踐中侵權人難以確定。更有甚者,在互聯網中,有一系列技術手段可以隱藏身份,例如:使用動態IP池,每次請求更換IP地址;使用IP跳板進行多次轉發,使得溯源工作無法進行;使用代理進行請求,使用Tor協議和socks代理鏈等。以上的手段可以讓用戶在請求資源的過程中銷聲匿跡,無法被追蹤。同時,侵權行為常常發生在被侵權人無意識的情況下,以至于證據不能得到及時的保存。侵權人掌握原始數據與專業技術,更容易操控證據的存在狀態,致使侵權行為認定復雜。
3.侵權后果更加嚴重
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來看,人格利益的“商品化”問題已變得極為重要。屬于個人的現實部分(器官,組織,DNA樣本等)和抽象部分(名稱,圖像,聲音,個人數據等)組成部分已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這樣的發展改變了侵權后果的組成,使其相對于精神損失來講,更大成分的表現為物質損失。互聯網凸顯了人格權中的經濟力量,使網絡環境中的名稱、肖像、名譽皆可以形成流量,流量所針對獵奇心理不僅僅針對本就自帶話題的名人,也針對由自身經歷挑起新話題的普通人,在網絡發言的隨意性、網絡傳播的快捷性與金錢誘惑的共同加持下,被侵權人的人格權如待宰羔羊。侵權行為人以極低的成本捏造不實信息或是篡改真實信息,吸引眾多網友評論、轉發、分享,從而擴大行為效果的規模。匿名使當事人實施侵權行為有恃無恐,又通過網絡傳播累加侵權行為的數量,給被侵權人造成的精神損失和物質損失大于傳統環境下的侵權。

現行《民法典》保護個人信息間接保護網絡人格權,未賦予網絡人格權獨立地位并對其進行獨立保護,如此網絡環境下的人格權不能得到完整保護。
1.未對特殊的人格利益做出規定。
首先,虛擬賬號主體有其獨特的人格利益。網絡社會是與現實緊密相連的另一個社會,一些虛擬賬號雖然接受現實生活中人體的操控,但是已經有其獨立的名譽、財產。網絡上的虛擬賬號是現實中自然人意識的延伸,其社會形象已經受到侵害,但僅僅在其與現實相聯系的情況下權利才得以主張。試想,當陌生人在網絡面紗下毫無顧忌的侮辱謾罵,被侵犯的主體將難以維權。
并且,無論是明星還是普通人,在帶有網絡話題的同時在網絡上成為“公眾人物”,這類人的人格利益更容易受到侵犯,但其之所以可以成為“公眾人物”,本身的影響力也巨大。對該類人過弱保護將使該類人對自己不道德的行為比常人承擔更大的代價,對該類人保護力度過高不利于發揮網絡的教育作用和監督作用。無論如何,法律未將該部分被網絡放大生活的主體進行特殊保護,容易造成實質上的不平等。
2.不利于侵權行為的認定
且不說我國網絡尚未完全實現實名制,即使真正實現完全網絡實名制,仍有許多侵權行為不能得到保護。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起訴要求被告身份信息相對確定,但是在起訴之前,大多數被侵權人真正掌握的信息僅有網絡上的虛擬賬號,要想獲得相對應的自然人,需要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的協助。實踐中,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協助一般需要司法力量的推進,這就造成了維權的死循環。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典型案例之七:閆某與北京新浪互聯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侵犯名譽權、隱私權糾紛一案中,法院明確,為平衡互聯網公司的保密義務與當事人的維權需要,有效的解決方式為通過人民法院對原告請求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網絡用戶個人信息的要求進行審查后并作出判斷。在信息未被披露的情況下,當事人難以主張自身的權利,這直接導致了侵權人責任承擔的逃脫。網絡環境下人格權侵權后果更加嚴重,僅僅侵權人個人刪除言論都很難停止不實言論的傳播,網絡虛擬的面紗更是增加了責任承擔的難度。

團體法律人格的獲得,被視為是民法理論研究和制度設計中最富想象力和技術性的創造,也是目前唯一一個被賦予獨立地位的非自然人主體。欲賦予網絡虛擬主體獨立人格,筆者期待可以在法人制度中尋找正當性。
法人制度跟源于團體獨立財產制和有限責任制的發展,又經過商品經濟的催化,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才在法律中被逐步確立。起初,捐助者不滿于教會的介入,自由決定捐助財產的使用、處分和管理,產生了法人的獨立財產制;為了規避商業風險,商業團體自發創制了有限責任制。生產和交換的規模逐漸擴大,通過法律賦予個別團體獨立地位并進行相應的規制已成為客觀需要。法學家并不是創制了法人制度,而是敏銳的感覺到了社會生活中的需要,并用制度將其描摹出來。具體來講,第一,客觀上存在團體人格與自然人人格相分離的現象,比如財產和風險;第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格相分離的現象有大規模形成的需要。
由此觀察網絡環境下的虛擬主體,其卻有被賦予獨立人格的需要。首先,虛擬主體的人格存在和自然人人格相分離的現象,包括姓名、財產和名譽。自然人創立虛擬賬號,并非完全為自己在網絡環境下的復刻,而是戴上面具經營一個網絡形象。賦予其獨特的名稱,許多網絡平臺,如微博,不允許注冊相同名稱,以顯示名稱的獨特性,即使自然人想要更改也需要符合一定的條件;賦予其獨立的財產,如Q幣、游戲裝備等,自然人一旦充值,不能隨意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財產;賦予其獨立的名譽,通過控制在網絡環境下發表的言論等,虛擬形象不同于真實形象。比如在游戲中,對于玩家所創建角色的誹謗和侮辱并不直接指向其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身份。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該種人格的分離已形成較大規模。各大網絡平臺均有自律管理規范以維護自身的網絡環境,如《微博使用服務協議》中明確規定:“為更好地維護微博生態,微博運營方保留在任何時間內以任何方式處置上述由微博運營方享受所有權及知識產權的產品或內容,包括但不限于修訂、屏蔽、刪除或其他任何法律法規允許的處置方式。”。對于各大網絡平臺管理規范中有共性、有必要性的部分應當上升為法律。
雖然缺乏自然人的物理形態,網絡環境下的虛擬人格有相對獨立的意識,不僅可以表達思想,形成一定的社會評價,還可以通過自己的社會評價進行營利,或者是轉讓已有的財產,網絡環境下的虛擬人格具備一定的民事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可以獨立行使自身的權利;虛擬賬號存在于網絡中,可以發表一定的言論,可能部分沒有獨立的財產,但一定都有獨立的名譽。這些是網絡環境下賬號存在的價值,虛擬賬號可以通過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甚至賠償損失的方式承擔責任。虛擬賬號有民事責任能力,可以獨立承擔義務。因此,網絡環境下的虛擬賬號可以滿足被擬制為自然人的基本條件。
在訴訟過程中,自然人可以作為“訴訟擔當”參與民事訴訟,雖然在理論上可以賦予虛擬賬號適格的訴訟主體地位,但虛擬賬號無法獨立的參與訴訟,需要自然人作為代位人,為了虛擬賬號的利益參加訴訟。如此既可以方便進行訴訟,又可以體現出虛擬主體的獨立性。當事人根據自己的需求以自己的名義或者虛擬賬號的名義參加訴訟,也可以選擇起訴虛擬賬號或者虛擬賬號背后的自然人或法人等。
承認虛擬主體的法律地位并要求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不僅有利于網絡環境的肅清,也有利于當事人權利的主張,加快訴訟進程,具體表現如下:

誠然虛擬主體部分人格利益尚未被明確保護,如虛擬賬號的姓名權、名譽權、網絡店鋪的名譽權、死者賬號的各項權益等。保護的前提是提升思想上的重視程度,在涉及人格權糾紛時,將網絡環境下的虛擬主體擬制為自然人,更加可以注意到該部分群體被保護的重要性。并且,網絡環境下人格權的保護與現實生活存在一定的區別,現實生活中的語言表達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而由于網絡的公開性,評論一經表達即進入公眾視野,許多網民在無意之中做了雪崩過程中的一片雪花,導致一方面,對于單個主體來說損害的后果不在其預計范圍內;另一方面,面對眾多“過失者”難以逐個追責。應當首先賦予網絡環境中的虛擬主體以獨立地位,以此為基點,逐步完善網絡人格權侵權法律體系。
如上所述,被侵權人只能在獲得侵權人真實信息以后才能起訴與被侵權人只能通過司法途徑才能獲得侵權人真實信息之間存在維權的死循環。由于侵權人以虛擬賬號為包裝實施侵權行為,獲得虛擬賬號的侵權事實相對容易。若可以直接以虛擬賬號為被告起訴,法院便可直接基礎現有證據進行審判。若原告認為仍需追究虛擬賬號背后主體的責任,經法院審查侵權事實成立并且披露現實主體信息有必要時,可以做出相應判決。可見,虛擬主體被擬制以后暢通了被侵權人的維權道路。
人格權侵權所需要承擔的侵權責任包括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以及承擔精神損失賠償責任等,部分由網絡虛擬主體承擔更加便宜,也更加自冾與侵權程度。如未經證實,轉發不實消息,給被侵權人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損失與物質損失,由該“過失”的賬號針對被侵權賬號停止侵害并賠禮道歉,不僅可以遏制住不實消息的傳播,更使消息的澄清更具有說服力。在互聯網匿名之墻阻隔下,多數情況侵權人侵害本意即針對虛擬賬號而非其背后隱藏的真實主體,由其向被侵害主體進行過錯的彌補也應是民法“恢復原狀”主旨的本意。同時,在“雪花”匯聚成“雪崩”的情況下,每一片“雪花”承擔停止侵害、賠禮道歉的責任既容易實施,責任承擔也與行為的嚴重程度相對應。
總之,人格權的立法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人格權的概念也是一個逐漸發展、逐漸豐滿的民法范疇。在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人格權的主體范圍、內容、保護方法應當與時俱進。賦予網絡環境下人格權以獨立地位,符合網絡社會治理的需求,應當是人格權發展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