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WEF)”官網2021年1月19日消息,WEF發布《2021年全球風險報告》,警告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貧富差距和社會分化,可能將在未來三至五年里阻礙全球經濟發展,并將在未來五至十年里加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
報告概述了不同時間范圍內最有可能發生的全球性危機:未來兩年明確的風險包括傳染病、就業危機、青年不滿、經濟停滯、人為環境破壞、社會凝聚力下降、數字不平等和網絡安全等;未來三至五年,全球在經濟和技術領域的風險會逐漸顯現,包括資產泡沫破裂、IT基礎設施崩潰等。其次是地緣政治風險;未來十年,最可能發生的風險包括極端天氣和環境破壞等,以及數字集權、數字不平等和網絡安全問題。影響最大的風險中,傳染病居首位,其次是IT基礎設施崩潰等。
該報告著眼于國家一級的回應,試圖從五個領域吸取經驗教訓:政府決策、公共傳播、衛生系統能力、封鎖管理和對弱勢群體的財政援助。同時提出了四項建議,以加強國家、企業和國際社會的整體復原能力:(1)制定分析框架,從整體和基于系統的角度看待風險影響;(2)鼓勵國家領導和國際合作;(3)改善風險溝通和打擊錯誤信息;(4)探索在風險防范方面建立公私伙伴關系的新形式。
(陶蔓茜譯)
美國“信息技術產業理事會(ITI)”官方網站2021年1月25日消息,美國ITI當日發布了一份綜合性及創新性的政策議程。拜登政府和美國國會可以通過該議程來幫助美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
美國推動研發、數字貿易和技術創新的政策影響著美國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ITI“推進創新,使美國更具全球競爭力”的議程中概述的措施將促使美國更具全球競爭力。其重點關注11個關鍵領域:稅收、人工智能(AI)、網絡和供應鏈安全、貿易、隱私、國際標準、出口管制、平臺和電子商務、勞動力、寬帶和數字基礎設施,以及數字政府服務。
ITI議程中概述的具體優先建議包括:一是關于美國隱私立法的行動;二是關于建立歐盟-美國貿易和技術委員會的協議;三是關于可取代Schrems II裁決所推翻美國和歐盟之間的“隱私盾牌”協議;四是8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177億元)的寬帶投資;五是落實執法部門獲取數據的多邊原則;六是支持5G研發和開放標準。
美國商務部、國務院、財政部和國土安全部的拜登政府官員以及所有國會議員都聽取了會議議程。這是繼ITI去年12月發布的《數字技術如何促進美國經濟復蘇》議程報告之后,針對科技在提升美國領導地位方面的作用提出的一系列建議的第二部分。
(王瑋譯)
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官方網站2021年1月25日消息,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發布研究報告,報告考察了中國、歐盟和美國近年來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的相對進展,并提供了一份關于2019年以來它們比較排名的最新報告。報告發現,美國在總體上仍處于實質性領先地位,而中國在一些重要領域的差距繼續縮小,歐盟繼續落后。
2019年,ITIF數據創新中心使用人才、研究、開發、硬件、應用和數據6個類別的30個指標分析了中國、歐盟和美國的人工智能能力,更新15個度量標準并添加1個新度量標準來衡量每個地區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的進展。
報告顯示,美國在四個方面(人才、研究、開發和硬件)領先,中國在兩個方面(應用和數據)領先。在100分的總得分中,美國以44.2分領先,其次是中國(32.3分)和歐盟(23.5分)。中國在超過一半的最新指標上取得了漸進式的進展——縮小差距或擴大領先美國的優勢。但美國在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融資等權重指標上的表現非常出色。例如,它擁有數量無與倫比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它們獲得的風險資本和私募股權融資比2019年的中國多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17億元)。美國軟件和計算機服務企業在2019年的研發支出仍是中國和歐盟總和的三倍,美國的平均科研質量仍高于中國和歐盟,美國在人工智能系統芯片設計方面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相對于歐盟和美國,中國的人工智能能力在幾個方面都有所提高。一是中國已經超過歐盟,成為人工智能出版物的世界領導者。二是其人工智能研究質量總體上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三是中國的軟件和計算機服務公司增加了研發支出。四是排名前500強的超級計算機,中國現在的數量幾乎是美國的兩倍。五是中國可能繼續在生成的數據量上領先。總體而言,中國并沒有明顯縮小自己與美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差距,但其持續進步的趨勢可能最終會讓美國的領先地位消失。
(種力鈺譯)
歐盟官網2021年1月4日消息,歐盟委員會1月發布了《工業5.0:邁向可持續、以人為本的彈性歐洲工業》政策簡報,補充了現有的“工業4.0”范式,將“工業5.0”定義為可持續、以人為本、富有彈性的工業體系。
文件稱,“需重新設計我們的經濟體系,更新我們的產業政策,更多投資于研究和創新。綠色和數字化的雙重轉變需要新技術,而投資和創新則需要相匹配的新興技術。”文件還總結了已完成和正在進行的重大項目,其中已完成的包括:為歐洲互聯智能工廠提供大數據潛力的BOOST4.0(截止時間2020年12月);通過電子化和信息通信技術為供應鏈賦能的Productive4.0(截止時間2020年6月)。為下一代數字革命提供人力資源和研發生態的PHABLABS4.0(截止時間2019年5月)。正在進行的包括:研究技術創新和社會不平等之間關系的BEYOND4.0(截止時間2022年12月);增進對技術革新和社會不平等之間關系理解的TECHNEQUALITY(截止時間2021年12月);緩解平臺經濟負面作用的PLUS(截止時間2021年12月)。
同時,作為技術框架的一部分,“工業5.0”現已確定重點關注六個類別:個性化人機交互;生物啟發技術和智能材料;數字孿生與模擬;數據傳輸、存儲和分析技術;人工智能;能源的可再生、存儲和自主技術。
(周茂林譯)
新加坡“OpenGov Asia”網站2021年1月4日消息,《澳大利亞民用航天戰略》最近確定了7個國家民用航天優先領域。7個優先領域的路線圖的編制都在2020年開始,并將持續到2021年。該系列的第一份路線圖是2020年12月發布的《2021-2030年通信技術和服務路線圖》。《路線圖》將為下一階段的太空通信能力提供遠景,以推動經濟增長和行業轉型。
《路線圖》確定了低地球軌道衛星服務,光學地面站,混合射頻-數碼光纜接口,可重構網絡、無線電、調制解調器和波形,衛星通信網絡管理工具以及量子通信等6個重點領域。《路線圖》旨在完善澳大利亞衛星通信行業的基礎,確保澳大利亞仍然是值得信賴的太空移動通信服務提供商和國際合作伙伴,提供安全的射頻和光通信、量子技術、低地球軌道衛星服務和衛星網絡管理工具。澳大利亞政府的目標是到2030年使澳大利亞的航天部門規模達到1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75億元)左右,并維持大約3萬個工作崗位。
(王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