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露露(東鄉區農業農村局)
秀美村莊鳥瞰
村容村貌整體提升
近年來,撫州市東鄉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江西省“整潔美麗,和諧宜居”新農村建設行動規劃(2017—2020 年)》《江西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關于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成功經驗 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面貌顯著改善,農民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
東鄉區位于江西省東部,地處贛東丘陵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被稱為贛東門戶,1512 年開始建縣,2017年撤縣設區,下轄13 個鄉鎮(街道)、3 個墾殖場(林場)和1 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全區總面積1196 平方公里,總人口45.2 萬,農村戶籍人口35 萬人,轄143 個村(社區、分場),1312 個自然村。東鄉是全省首批美麗宜居示范縣,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類縣。按照中央及省市要求,該區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全面有效落實“六大重點任務”,實現了“三個全覆蓋”。即農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全覆蓋、村莊環境長效管護全覆蓋、25 戶以上村莊新農村建設全覆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的成績,得到上級部門和農民群眾的充分肯定。2018 年,該區被評為全省新農村建設工作先進縣、全省農村清潔工程先進縣;2019 年,該區城鄉環衛一體化垃圾處理PPP 項目,被財政部評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范項目,在全國進行案例宣傳、經驗分享和模式推廣;2020 年,在全省新農村建設群眾滿意度測評中,群眾滿意度100%。
房屋及庭院整體亮化
秀美村莊一隅
村間房屋道路整體提升
自去年起,每季度開展以“三清三改一建”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清潔行動,集中整治村莊環境“臟亂差”,共清除生活垃圾14043噸、雜草850533 平方米,清理水溝141186 米、池塘420 口,整治危舊房128060 平方米,環境衛生健康知識宣傳911 次等,基本達到了干凈、整潔、有序的要求。
該區農村總戶數79800 戶,其中,空掛戶數4531 戶,空心戶數7340 戶,全區改廁任務基數為67929 戶。截至2020 年9 月底,全區農村已經完成無害化公廁數61156 戶,無害化廁所普及率達90.03%。全區共建成公廁465 座,覆蓋131 個村委會(分場),462個村莊,受益農戶15 萬多人。所有公廁全部納入村莊環境“1+N”長效管護范圍,真正讓農民群眾用得放心和舒心。
該區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總投入3.9 億元,年均投入2600 萬元左右,按照“政府嚴格監管、企業專業管護”的管辦分離思路,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垃圾處理PPP 項目,通過公開競標,引入專業環保服務企業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對全區城鄉生活垃圾進行清掃保潔、收集轉運等全過程處理,推動了政府職能由管辦包攬向專職監管轉變,實現了農村人居環境管護的專業化。
該區投入9000 萬元,建成17 座總設計規模1.29 萬噸/日的鄉鎮集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均實現一級A 排放標準。2020 年,該區啟動農村 “糞污一體化”PPP 項目,預計投入7億元左右,采取“融資、設計、采購、建設、管護”五位一體新模式實施。根據不同類型村莊分類施策,對城鄉結合部村莊,采取“農戶改廁+管網+納入城市主管”方式建設;對較大規模村莊,采取“農戶改廁+管網+污水處理設施”的集中處理方式建設;對小型村莊,采取“農戶改廁+凈化槽”的分散式處理方式建設;對分散居住的農戶,采取“農戶改廁+濕地”方式建設。
村間休閑小廣場
老宅整體提升
干凈整潔的巷道
房屋外立面整體提升
干凈整潔的庭院
村中衛生廁所建設
城鄉環衛一體化智慧管理中心
按照省定新農村建設 “四年掃一遍”要求,到2020 年,該區實現了25 戶以上宜居村莊整治建設全覆蓋;在確保建設數量的同時,東鄉區更加注重建設質量,由區財政兜底,不斷提高村點財政投入標準,2017 年每個村點財政投入資金40 萬元,2018-2020年提高到每個村點50 萬元。按照“四精”理念,大力推動美麗示范創建工作,實施集鎮改造提升工程,廣大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2019 年,東鄉區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村莊清潔行動工作部署,緊扣“五定包干”要求,創新村莊管護機制,努力探索村莊環境“1+N”長效管護新模式,著力破解新農村建設“重建輕管”難題,走出了一條具有東鄉特色的長效管護新路子。所謂村莊環境“1+N”長效管護,是指在政府原先已購買城鄉環衛一體化這1項固定外包服務的基礎上,根據各村實際,因村制宜選擇公廁管理、綠化管養、路燈維護、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管維、體育健身器材維護等其他N 項村莊管護服務,形成了“企業智慧運營、政府嚴格監管、群眾廣泛參與”的管護新模式,呈現出政府少花錢、企業提效益、群眾得實惠“三方共贏”的良好局面。一是管護主體市場化。為了解決以往“政府管辦包攬”模式下存在的自我監管難、管護不專業等問題,實現“專業人做專業事”,東鄉區按照“政府嚴格監管、企業專業管護”的管辦分離新思路,運用市場化的手段,引進專業化公司參與村莊環境長效管護。二是管護作業標準化。根據村莊建設情況,將村莊劃分為一、二、三類村莊,并針對不同類型的村莊,因村制宜從公共設施維護等6 個方面確定了17 項具體化、可操作的作業標準,實現了管護作業的標準化,確保了管護的高質量。三是管護經費多元化。采取“上級撥一點、政府出一點、群眾籌一點、社會捐一點”的辦法籌集管護經費。除省市長效管護專項資金284 萬元之外,區財政兜底1200 多萬元;探索實行服務有償收費,對常年在家的、不在家的農戶,按照不同的標準收取服務費,由村民理事會組織、村民自愿繳納服務費900 多萬元,采取自收自支方式,其中500 多萬元用于獎勵“門前三包”落實較好的農戶,其余的用于村組實施環境整治;通過新農村建設促進會平臺籌集資金1200 多萬元,根據需要補充管護經費不足。四是管護方式智慧化。建成全省領先的村莊環境長效管護智慧管理中心,對人員作業、車輛運行、設備狀況等情況進行即時、量化監督考核,及時調度管理村莊環境管護工作;織密監控網絡,全區2239 名鄉村組干部均可通過APP 上報管護中存在的問題;在每個村莊張貼監管二維碼,農民群眾可通過掃碼上報管護中的問題,從而拓寬社會各界監督村莊管護的渠道,做到了人人可參與、人人可監督、人人可評價,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