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健

《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以下簡稱“北京規劃綱要草案”)為京城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劃下重點”,其中,社區居家養老成了未來五年政策引導、市場傾斜的主要方向。1月25日,在北京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小組討論中,如何補齊居家養老服務供給中存在的短板也成了與會委員關注的熱點話題。面對當前市場中仍然存在的社區服務設施利用率低、適老化改造無法充分對接需求、服務人才短缺等問題,委員們各抒己見,為下階段北京如何讓居家銀發族“老有所養”出謀劃策。
作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載體,北京的養老照料中心、養老服務驛站網絡建設已初現規模,截至去年底,北京市已建成這兩類服務設施約1300個。然而,總量快速擴容的同時,如何解決部分站點利用率低、閑置的問題,卻也成了北京居家養老服務業的一項重要課題。
“近年來,北京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加速健全,一批精品驛站陸續問世,然而,在熱火朝天建設的背后,也仍然存在設施利用率低的現象。”北京市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盟北京市委一級巡視員宋慰祖坦言,當前,還有一些養老驛站“形式大于內容”,各方雖然下大力氣、按相關標準為驛站找空間、建設施、購買服務,卻“重建設、輕運營”,在實際服務過程中,人手不足、有硬件缺軟件等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對此,民建北京市委秘書長王虹也提出,“當前,北京市養老服務資源配置中的結構性供需矛盾仍然突出。無論是在社區-街(鄉鎮)-區-市四個層級,還是都市圈層面,都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具體來說,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社區層面養老資源難以獲得,社區養老服務供給主體小、散、雜,老人參與社區生活缺乏基本制度安排等。
就此,去年底,北京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衛健委等部門聯合出臺的《北京市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管理辦法(試行)》就曾提出,北京市要建立驛站的準入和退出機制。服務驛站在民政部門備案后,連續三個月以上未開展服務,或者在北京市社會福利服務管理平臺上連續三個月以上沒有服務流量數據的,將及時終止運營委托協議,更換驛站運營方。
而宋慰祖還建議,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要從“我提供,你使用”向“你需求,我服務”的思路轉變,依托規模化的養老機構,建立連鎖式的養老驛站服務體系,建立規模化的老年餐飲、助浴理發等服務,支持其與社區醫院合作,開展家庭護理、醫養結合等服務,以此破解社區養老驛站規模小、市場化服務體系難建立的問題。
作為居家養老的有力支撐,適老化改造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不過,作為養老領域的新生行業,適老化改造也面臨著不少“成長的煩惱”,比如:缺乏統一的產品質量標準、適銷不對路等。
具體來說,北京市政協委員、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北京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呂仕杰也提出,在一些住宅小區的公建部分,免費安裝的扶手、報警器給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但仍有待改進的部分。以緊急報警拉繩為例,老年人遇到突發狀況時位置有很多不確定性,固定的報警繩和相對有限的長度在突發狀況下作用受限。
對此,呂仕杰提出,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信息化、智能化技術、AI的作用,做好老年人安全防護和警報。引入一些高新技術產品,如睡眠監測護理床墊、新型摔倒報警地毯等。借助這類產品,讓家屬實時了解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心跳、呼吸、血壓變化,為老年人健康管理創造更好的硬件環境。
宋慰祖則表示,或可嘗試構建大北京養老服務網絡平臺和線下社區咨詢平臺,將與養老服務相關的資源進行匯集,分級分類提供可查詢、可咨詢、可聯系、可服務的互聯網線上線下的公共服務平臺,破解當前適老化改造等養老服務供需難對接問題。讓老年人能準確、全面地了解、查找到其需要的養老服務和可選擇的產品,服務企業則可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條件,獲取最大的收益,進一步擴大服務范圍。
一線養老服務崗位的用工難題,一直困擾著整個養老服務行業。以北京為例,目前北京養老護理人員年流失率為40%左右。不少養老企業負責人都反映,養老護理員來源不足、招聘困難,難以留住應屆生及專業人才等已成行業頑疾。
而民進北京市委也在提案中提出,當前,京津冀地區開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的院校少,人才培養規模小,老年專業“看好但不看座”,招生難成為常態。而且,三地還沒有形成統一的人才培養目標與教學大綱,課程與教材缺乏規范性。盡管政府加大了對現有從業人員的短期培訓力度,但培訓數量與規模有限。
對此,上述提案建議,要加速推進養老服務專業院校建設,支持社會資本、企業與職業院校進行校企合作,依據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需要建成若干養老服務職業教育學校。重點面向養老服務機構管理人員、服務人員、護理人員和家庭照護者等在職從業人員以及進城務工人員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同時,擴大養老服務專業招生規模,制定有關老年服務專業學生的優惠政策,讓學生享受相關補貼,為養老服務專業學生設立專項助學金、獎學金。
民進北京市委在提案中強調,要健全養老服務人才的在職培訓制度,借助有行業特色的高等學校、專科學校、養老機構和社區養老服務平臺,建立一批養老服務專業的培訓基地,開展養老護理人員職前、職中與職后培訓,促進養老服務教學與實踐的有效銜接。支持將條件較好的社會辦養老機構掛牌成為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的實習實訓基地。增加培訓次數和人數,逐步推進養老服務人員培訓的制度化、常態化。
為打破地區、院校之間的壁壘,實現人才更充分的流動,王虹還表示,要進一步破除異地養老障礙,實現設施布局、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的協同發展。民進北京市委也表示,應盡快研究制定多地統一的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核心課程體系及課程標準。鼓勵各地區選派骨干教師到相關高校進修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