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華,烏建平,張莉,葉建麗,邱模昌*
全科醫學人才隊伍建設是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基礎保障,全科醫生總體數量不足和分布不均衡是目前的關鍵問題之一,采取“3+2”模式培養的助理全科醫生,因其培養周期短、適用性強,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目前“3+2”助理全科醫生培養工作尚在探索階段,3年在校培養與2年醫院培養之間的有效銜接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立足兩個階段人才培養的特點,強化院校融合,提出“校院區貫通式”助理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助推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服務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分級診療制度的實施發揮其積極作用。
1.1 人才總量配置不足 據2018年全科醫師培訓高峰論壇暨第十五屆社區衛生與全科醫學學術年會會議報道,截至2017年底,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共25.3萬人,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1.8人,距離2030年規劃尚缺少50萬人,缺口巨大[1]。此外,因經濟發展和政策待遇等因素影響,目前我國全科醫生地域分布很不均衡,江蘇、上海、北京、浙江4?。ㄖ陛犑校┟咳f人口全科醫生數高于3人;陜西、江西、遼寧等7省份每萬人口全科醫生數仍低于1人;21個省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以下,其中包括山東、河南、四川等人口大?。?]。在總量不足的同時,基層全科醫學人才隊伍還存在學歷層次偏低、職稱結構不合理、穩定性差、流失嚴重等情況,呈現“缺乏人才—功能萎縮—人員大量流失”的不良循環[2-5]。
1.2 人才培養有待加強 基層全科醫生主要來源于現有醫生轉崗培訓,通過院校培養的較少,全科醫生隊伍建設的人力資源供應后勁不足[6]。以現有8年培養周期的“5+3”全科醫生培養模式,難以在規定時間保障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人才需求。并且,當前大學本科畢業的醫學生基本集中在縣級以上醫院之中,經過5年全日制臨床醫學本科教育的大學生到農村社區去做全科醫生的意愿較低,更別提還需要再參加3年的規范化培訓[7]。助理全科醫生采取“3+2”模式培養,因其培養周期短,能更快速地提供全科醫學人才,且其“完成3年臨床醫學類專業高職(??疲┙逃漠厴I生,在助理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基地接受2年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培養機制已經初步建立[8]。莊林等[9]通過調研發現,完成3年臨床醫學專業學業后,畢業生后續參加助理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人數不足10%,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培養人才的職責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1.3 現狀原因分析 造成總量不足與供應乏力的原因包括多個方面。首先,“3+2”模式培養體系尚不完善。其前3年在醫學院校完成,由教育主管部門主導,按照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培養,后2年在醫院進行,由衛生健康主管部門主導,按照《助理全科醫生培訓標準(試行)》實施。人才培養的兩個階段缺乏銜接,相互孤立,未能建立一個完善的從學校(學生)—醫院(助培醫生)—社區(全科醫生)的直通道路,畢業生全科職業精神的培養缺失,職業生涯缺乏規劃和引導,導致“下不去”的現狀。其次,目前助理全科醫生的2年規范化培訓存在采用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壓縮形式的現狀,未能凸顯全科醫學“六位一體”公共衛生服務的能力培養,培養目標與就業定位缺乏一致性,畢業生全科職業崗位勝任力不足,導致“難用上”的現狀。此外,培訓基地與醫學院校不同,其只負責專業技能培訓,缺乏對學生學歷提升、資格獲取、就業渠道等方面的關注與支持,再加上基層衛生人才福利待遇、職業地位較低,職業發展路徑缺乏等情況,導致“留不住”的現狀。
本文要點:
目前“3+2”助理全科醫生培養工作尚在探索階段,3年在校培養與2年醫院培養之間的有效銜接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校院區貫通式”助理全科醫生培養模式,指借鑒本科臨床醫學專業“5+3”本碩一體化培養模式,將學校、附屬醫院、社區醫院三方融合貫通,充分利用醫學院校與附屬醫院的隸屬關系及緊密合作開展教學工作的特性,由學校統籌管理“3+2”的兩個階段,實行“校院區貫通式”助理全科醫生培養模式。經過實踐,該模式有效提升了人才培養的數量、提升了畢業生的崗位勝任力、促進了校院區的發展和服務能力的提升。
2.1 構建人才培養體系 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偨Y十多年??茖哟稳漆t學人才培養經驗,積極探索創新,將學校、附屬醫院、社區醫院三方融合貫通,充分利用醫學院校與附屬醫院隸屬關系及緊密合作開展教學工作的特性,由學校統籌管理“3+2”的兩個階段,實行“校院區貫通式”助理全科醫生培養模式?!靶T簠^”分別指的是醫學??茖W校、醫學院校附屬醫院、附屬醫院的直屬社區醫院。由學校臨床醫學系主導,組建由學校、附屬醫院、社區醫院三方共同參與的專業團隊,制定5年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學校全程參與教學管理,保障教學計劃的實施?!靶T簠^貫通式”培養的前3年在校學習期間,定期安排學生赴社區醫院承擔健康服務工作,強化實踐能力,培養職業精神;后2年在附屬醫院參加國家助理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定期返校學習,加強理論知識的鞏固和實踐能力的考核。學生入校即明確職業發展規劃,通過5年“校院區貫通式”的培養,獲得學歷、職業資格且通過規范化培訓,可直接勝任崗位需求。
2.2 組建專業團隊 組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聘任基層醫療行業、全科醫學教育研究領域、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用人單位等方面的專家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為專業建設的發展方向提供決策咨詢。組建專業團隊,主要由專業核心課程教師、附屬醫院實習與規范化培訓帶教老師、社區醫院參與教學人員組成,并從中遴選、聘任專業團隊負責人。專業團隊負責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建設課程體系、教學改革等工作,對人才培養質量負責。
2.3 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 專業團隊負責赴就業單位進行調研,掌握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人才需求現狀,立足全科醫生崗位勝任力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以培養目標為導向,兼顧《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實施意見(試行)》、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大綱中相關標準,制定五年貫通的人才培養方案。將現有三年制的全科醫學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大幅度調整,以“3+2”模式的五年制人才培養周期為前提,充分調整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時間,增加大量的見習課程。以“早臨床(社區)、多臨床(社區)、反復臨床(社區)”為總體思路,以“理論與實踐教學相互穿插”“在校學習與醫院(社區醫院)學習交互”為基本原則,制定培養具有“基礎理論知識、臨床實踐技能、全科職業精神與能力”人才為目標的課程體系。
2.4 打造師資隊伍 根據課程設置,打造一支教學能力強、專業素質高、具備職業精神的師資隊伍。通過赴臨床一線、社區一線實踐鍛煉,培養在校教師的職業精神與專業能力,促進其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學校教師與臨床一線教師集體備課、教學能力培訓及細化教學規范管理等舉措,強化臨床教師的教學水平,促進其科學、系統地開展教學工作。抽調雙師型專業教師(熟悉學校與醫院教學規律)組成兼職輔導員團隊,承擔學校與醫院兩個階段共5年培養期間的學生管理與職業規劃引導工作。
2.5 保障體系建設 完善實訓設施建設,由學校統一規劃,在附屬醫院建立與校內同一標準的臨床實踐實訓室,確保人才培養的每一個階段都可進行實踐操作訓練。完成客觀結構化臨床技能考核(OSCE)的軟硬件設施建設,保證在實習前、畢業前、規范化培訓結束前開展3次全覆蓋的臨床技能考核。與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做好銜接,保障畢業生在附屬醫院參加助理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期間,享受國家助理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的相應政策。與意向用人單位達成就業協議,解決落實好畢業生助理規范化培訓結束后的就業問題。與本科醫學院校做好銜接,將成人本科學歷教育的內容融入貫通式培養的體系中,為畢業生今后的職業發展鋪設了一條順暢的道路。組織相關教師成立培訓團隊,開展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的培訓工作,提升資格考試通過率。通過上述保障措施,全面確保畢業生完成5年的貫通式培養后,具備扎實的專業能力,獲得畢業證書、助理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合格證書,且能直接上崗就業。
3.1 有效提升人才培養數量 采取“校院區貫通式”培養的助理全科醫生,按照五年一體化的助理全科醫生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教學,并且在整個培養過程中貫穿有社區服務的實踐,所以其畢業生基層衛生服務、健康管理等職業能力比較強,畢業后完全“能勝任”基層全科醫生崗位工作。其次,在入學之初就已經明確職業生涯規劃,且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職業精神養成,所以學生畢業后基層工作接受度高,而且能安心服務基層,屬于踏踏實實“能留住”的人才。再者,因學校全程參與教學實施與管理,相對于醫院面向社會招收的助理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貫通式培養的學生一直處于在校(附屬醫院)學習狀態,具有較好的學習氛圍和較優的學習環境,同時學校在后兩年培訓期間全面組織理論知識強化教學,利于學生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證的獲取,培養的學生持續發展能力較強,具有“能發展”的特點。
3.2 畢業生崗位勝任力提升 根據現有助理全科醫生崗位勝任力指標體系[10-12],結合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大綱與專家咨詢意見,設計了畢業生崗位勝任力調查問卷。通過理論考試、實踐技能考核、崗位勝任力問卷調研3個方面的綜合分析,畢業生在臨床專業知識、臨床診療技能、醫學人文關懷、職業態度與素養、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各崗位普遍需求的能力均有提升。
3.3 促進校、院、區的發展和服務能力提升 由于醫學教育逐步向高層次發展,本科臨床醫學專業將逐步提升為一本招生。按此趨勢發展,高職(高專)類醫學院校將不再適合舉辦臨床醫學等專業,面臨教學資源的閑置與師資隊伍轉型的問題,開展助理全科醫生的培養,可以充分發揮高職(高專)類醫學院校的臨床教學資源。另一方面,通過“校院區貫通式”培養,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解決了??茖哟闻R床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尷尬局面,同時也有利于學校全科醫學師資隊伍的建設。在5年的人才培養過程中,附屬醫院、社區醫院全程參與教育,通過承擔教學與培訓任務提升了附屬醫院及社區醫院現有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能力,通過大量助培生在社區醫院承擔工作,提升社區醫院的健康服務能力。
4.1 本科院校參與,給予本科學歷 借鑒本科臨床醫學專業“5+3”本碩一體化培養(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完成后,在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同時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模式,探索醫學專科學校與本科醫學院校共同參與的“3+2”專本一體化培養模式,三年制??婆囵B之后,選拔優秀畢業生納入“一體化”培養,即在完成助理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同時完成本科學歷教育,獲得全日制本科學歷與學士學位。此舉可解決大部分學生對“專升本”升學的期望值較高、不安心臨床實習和規范化培訓的問題,大幅提高助理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對畢業生的吸引力,讓更多優秀的人才愿意從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工作,也有利于促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質量整體提升。
4.2 加強培訓基地的建設 由于助理全科醫生培養工作開展的時間較短,助理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建設還不夠,參加規范化培訓的畢業生人數有限,難以滿足基層醫療體系建設對人才的迫切需求。由于參加助培人數較少,占畢業生總數比例較低,不利于“貫通式”人才培養體系的全面推進和“一體化”課程體系的實施。目前,針對第二階段的培養模式創新較多,針對第一階段的在校期間人才培養改革創新只能停留在教學內容的調整,增加社區見習培養職業精神等較淺的層面,較深層次的改革只能以試點班的形式開展。應進一步加快培訓基地的建設步伐,特別是將一批醫學院校的附屬醫院、教學醫院納為助培基地,并增加基地接收助培生的名額,使“3+2”助理全科醫師培養形成一定規模,助推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培養質量的提升。
4.3 完善質量監控體系 助理全科醫生是未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中堅力量,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是影響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核心要素[13],因此,提高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的水平與質量至關重要。應重視人才培養質量考核與評價體系的建立,組建第三方質量考核隊伍,立足崗位勝任力制定合理有效的考核標準,加強過程監督與結果評價,并形成質量反饋機制,從制度上保障助理全科醫生的培養質量。
作者貢獻:蔣麗華提出研究思路、政策解讀、調研;烏建平、張莉、葉建麗、邱模昌培養模式構建與論證。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