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彥 李曉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納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提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要求。面對新形勢、新階段、新格局和新目標,我們必須在鞏固拓展生態扶貧成果的基礎上,聚合更多的林草產業資源,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賦予林草行業新的歷史使命。一是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堅持黨建引領。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習總書記視察甘肅時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著力發揮黨的政治優勢,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切實把黨建引領落實到實現鄉村振興的實際行動中。二是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落實“四個不摘”要求。要堅持“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逐步實現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平穩過渡。三是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堅持生態優先。要始終堅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引領,綠色循環發展為抓手,按照“生態打底、產業增收、創新驅動、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不斷提升林業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綜合效益,進一步彰顯林業生態與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地位和作用,譜寫新時代“幸福美好新甘肅”林草新篇章。
2 月2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了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如何做到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就是要及時總結提煉脫貧攻堅工作中涌現出的好經驗好做法,使其上升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相關制度機制。一是生態建設成效顯著,鄉村振興本底筑牢。林草部門全力實施好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草原生態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城鄉生態面貌得到顯著改善,廣大民眾的獲得感顯著增強,鄉村振興的生態本底進一步筑牢。2016 年以來,全省爭取林草建設資金347 億元,完成造林2605 萬畝,退化草原治理7873 萬畝,沙化土地治理1030 萬畝。二是綠化美化加快推進,鄉村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全省嚴格按照“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總體要求,以創建綠化模范縣、森林小鎮、綠化示范村為抓手,積極推進美麗鄉村、道路、水系和農村庭院植樹造林、綠化美化,努力增加鄉村綠化總量,綠色美麗鄉村建設成效凸顯,鄉村綠化水平和居民幸福指數顯著提高。2017 年以來完成城市綠化79.23 萬畝,鄉村綠化242.09 萬畝,公路綠化31650.92 公里,鐵路綠化83.4 公里,河渠湖庫周邊綠化152.63 萬畝,農田林網建設77.14 萬畝;建成“國家森林鄉村”159 個,“省級森林小鎮”19 個。三是補獎政策有效落實,林農收益穩定增長。落實“五個精準到戶、一個精準傾斜”林業扶貧舉措,統籌協調將生態護林員、退耕還林還草、林果產業、生態效益補償等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向貧困地區傾斜安排,幫助貧困地區改善生態民生,助推貧困群眾增收脫貧。2016 年以來,全省共落實生態扶貧重點項目資金322.75 億元,在總投資中傾斜安排75 個貧困縣273.16 億元,占總投資的84.64%。生態護林員項目作為落實“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重大舉措,自2016 年啟動實施以來累計落實項目資金17.13 億元,2020 年選聘生態護林員6.3萬人,帶動29.21 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戶年均增收8000 元。四是富民產業茁壯成長,帶動林農脫貧增收。全省始終把發展綠色富民林業產業作為抓好“三農”工作、增加農民收入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舉措。截至2020 年,全省林果栽植面積2244 萬畝,實現年產值490 多億元。林下經濟經營面積1000 萬畝、年產值73.59 億元。省林草局牽頭幫扶的秦安縣,林果種植面積超過90 萬畝,年產值33 億多元。林果總面積中蜜桃10.25 萬畝,年產值4.64 億元,帶動3684 戶貧困戶人均增收2017 元。五是涉林改革持續推進,林農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確權頒證主體改革全面完成,“三權分置”改革穩步進行,林權流轉交易平臺建設加速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成功擴面,累計貸款近99.6 億元。組建林業合作社3785個,認定家庭林場1276 家,11 家林業企業被國家林草局認定為國家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
習總書記指出: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發揮林草行業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夯實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扎實成效。一是做優經濟林果產業。適度擴大優勢區域經濟林面積,促進林果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加快推進經濟林果的提質增效,推廣現代栽培管理技術,建成一批標準化栽培示范基地。扶持培育一批國家級和省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努力提升品牌營銷水平和科技創新服務水平。全力打造一批產業強縣和特色小鎮。二是做強木本油料產業。要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增強油料供給保障能力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和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增強油料供給保障能力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的安排部署,加快發展核桃、油橄欖等特色木本油料產業,增強木本油料供給能力,建立完善油料生產加工、食用油產品質量與安全檢測檢驗全產業鏈標準體系。三是壯大林下經濟產業。進一步深化農村林業改革,完善管理服務體系,促進集體林業適度規模經營,推進集體林權規范有序流轉,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等林下經濟。四是優化花卉苗木產業。建立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花卉技術研發體系、花卉品種創新體系,促進對外交流合作,擴大出口規模。建立穩定的種苗投入機制,進一步完善育苗補貼和獎勵機制,全面落實好國家各項專項補貼政策。五是做強草產業。加強河西灌區苜蓿、燕麥為主的高端商品草、中東部裹包青貯草業經濟全產業鏈和甘南祁連山高寒牧區草畜平衡三大草業經濟優勢區域人工種草基地建設。培育建立河西灌區、黃土高原區、高寒草原牧區三大草種制種基地和省級草種育繁體系保障中心。加快推進草品種審定工作,完善草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
實現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質生態產品和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重要舉措,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借鑒脫貧攻堅戰經驗,保護鄉村生態環境提升綠水青山“顏值”,進一步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提高綠水青山“價值”,實現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一是要實施好大規模國土綠化,不斷改善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圍繞建設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依托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防沙治沙、草原生態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加強重點區域、重點部位造林綠化工作,全面推進森林城市、森林小鎮、森林鄉村創建,不斷改善鄉村人居環境。二是落實以工代賑政策措施,吸納脫貧人口參與工程建設。貫徹落實《關于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的實施方案》,積極在營造林、森林保護、草原保護與修復、荒漠化治理、國有林場和自然保護地基礎設施建設等林草業領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中充分創造就業崗位,吸納農村勞動力參與工程建設,使生態保護成為吸納就業,創造收入的重要途徑。三是實施好生態護林員等補助政策。繼續實施好生態護林員、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生態效益補償等林草生態補助政策,幫助貧困地區群眾在參與生態保護和建設中實現增收,拓寬貧困人口增收渠道,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