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點撥
一、名言素材:善引用,巧安排
1.直接引用,彰顯語言積累。
直接引用,就是根據作文的需要,選擇好引用的時機,將名言名句不加修改地直接用到作文中。直接引用名言名句可以增強作文的知識性和深刻性,使作文更具哲理美和文采美。考生可以根據感情和主題表達的需要,在作文的開頭、中間或結尾處引用名言名句。
(1)作文開頭以名言名句總領全篇,能夠讓閱卷老師立刻“窺視”到考生的文化積淀和人文素養,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2)寫作時可以引用蘊含深刻哲理的名言名句來充當論據,以支撐作文論點。這樣不僅能夠增強作文的說服力,也能讓枯燥無味的語言變得活色生香,從而增加作文的文采。
(3)以名句結尾,畫龍點睛。
2.間接引用,為作文營造優美意境。
間接引用名言名句,也就是化用名言名句,有句意化用和意境化用兩種方式。
句意化用大多是用現代白話表現古典詩文的意蘊精華,而意境化用則是在充分理解古典詩文思想與藝術技巧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獨特感受,選取適當的角度進行新的演繹,它是對古典詩文原有意境的著色與補充。
二、理論素材:正確可信,合理運用
為了對某個問題或者觀點進行論證,說明其正確或錯誤,除了可以引用名人名言、諺語、古代文獻等材料進行證明外,還可以使用那些來源于實踐,并且已被長期實踐證明和檢驗過的觀點來說明問題。作為論據的理論,可以是科學原理、定義、定律、公式,生活中的常理、經典著作中的論述、警語。也就是說,除了我們上面講過的名人名言,還有民諺俗語、科學定理、公理,精辟理論、公認的事理等可以作為理論論據。這樣的素材,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可信度,作為論據,也能有力地證明觀點,增強作文的說服力。
1.選的“理”應正確可信,且為論點所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這一類素材的選擇,除了要符合作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我們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以外,也要符合當下主流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直接引用經典著作的論述要與原文完全一致;間接引用應符合原文本意,不能斷章取義;判斷、推理要正確,前后要一致;要用正確的觀點,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不要以偏概全;要聯系實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從各方面深入地分析,或作正反比較,使事理論據與論點聯系起來,更好地起到論證作用。
2.理論素材要放在合適的位置。
理論素材一般用在作文的開頭、結尾,以及中間論述部分的開頭。在使用理論素材的時候,如果是排比的形式,我們可以連續引用;如果不是排比的形式,理論論據需要和事實論據結合使用,而且要簡潔,不要進行大段的引用,只要寫上與中心論點、與作文主旨直接相關的一兩句,點到為止就可以了。
文題呈現
(2020年浙江卷作文題)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
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作文,談談自己的看法。
【注意】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不得抄襲、套作。不少于800字。
試題分析
解這道文題需要考生有“綜合”能力。如今,只需某種單一能力就能回答的高考試題已越來越少,需要考生運用多種能力解答題目漸成趨勢。這道題目就很能體現綜合能力考查的特點。細細審讀,材料包含以下信息點:一是討論的話題是“難免會產生”的“落差或錯位”;二是“落差或錯位”類別有二——“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三是其產生于“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也就是說“落差或錯位”生成的原因可能在于“現實生活”“不斷變化”,同時它可能有著“從無到有”“從有又到無”的演變過程。由此可見,文題給考生留出了足夠的個性發揮余地以及綜合能力展示空間。
考生在寫作中,除了聯想、想象能力,對生活的理解、規劃能力,質疑、創新的能力外,還需要熱情的投入、正確價值觀的加持;需要摸準問題的背景,更要弄清矛盾的實質:一方面“我”有著自己的“人生坐標”與“美好期望”,另一方面“家庭”“社會”對“我”有其他的“預期”及“角色賦予”。在這樣的矛盾中,“我”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即我行我素,不受外界因素影響與左右);還是屈從“家庭”“社會”的壓力,改弦易轍;抑或是兼顧二者,一方面堅信“我的生活我創造”,另一方面又尊重“家庭”“社會”的意見,通過交流、溝通來促成理解呢?需要考生進行辯證分析,給出答案。就作文內容來說,不僅可以寫“怎么權衡與平衡”,還可以深入地寫“為什么要這么權衡與平衡”。具體來說,可以寫興趣愛好、待人接物,也可以寫擇業觀、家庭觀、事業觀,等等。
參考立意:面對某些“落差”與“錯位”,要堅定立場,不懈追求自己的“人生坐標”和“美好期望”;面對種種“落差”與“錯位”,要適當作出調整甚至妥協;保持理性與客觀,并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彌補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與“錯位”。
例文展示
直面落差,成就自我
◎一考生
隨著現實生活不斷改變,個人追求與家庭預期、社會角色正不斷產生落差和錯位。有些人一意孤行,逃避這種落差,但在我看來,只有直面落差和錯位,仔細審視分析,方能成就自我。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不愿接受落差和錯位并不是一種錯誤。相反,若一個人一輩子都聽從家庭和社會安排,沒有絲毫的個人意志,這樣即使沒有落差和錯位,他的人生也注定如“提線木偶”,了無生氣。王小波說過:“指標這東西是一切浪漫情調的死敵。”因而落差和錯位的產生,突破了“指標”的局限,如同文學中的浪漫主義,我們對此無須恐懼。
其次應當看到,個人的成長難免帶來思想的改變。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提到,“家長制社會”正不斷解構。當今時代,人人都有表達自我的權利,有追逐夢想的權利。當自我夢想與家長的期許不一致時,就導致了個人追求與家庭預期的落差。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我國產業多元化特征越來越明顯。產業多元意味著職業多元,也意味著人們的選擇多元——比如有些年輕人會選擇當一名網絡主播。當個人選擇與社會角色產生偏差,這便導致個人追求與社會角色的錯位。
事實上,面對落差與錯位,我們無須擔憂,但也不可忽視、逃避,而應直面它們,并深入叩問自己的心靈。要知道,放任這種落差在家庭中滋生,最終會導致矛盾的爆發。因此當落差產生時,我們一定要與家人加強溝通。雨果說過:“不被聽見不是沉默的理由。”就算父母家人不贊同你的選擇,但展開一場心靈與心靈的交流,無疑是解決矛盾、培育溫情的不二法門。個人夢想與家庭期許可以存在落差,但絕不能讓這落差變成利刃,刺傷彼此的情感。
至于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錯位,也是客觀存在的問題。當此種錯位產生時,我們同樣須自我拷問:這真的是我的夢想嗎?這真的是我期望的未來嗎?要知道,偏離社會角色、時代使命的目標,在實踐中會受到社會、時代的阻力而變得難以達到。如果只憑一時“逆流”的新鮮感,就如目無東海的井蛙,最后只會落得個一場空。若你堅守自我,堅定目標,那么社會錯位只會是你前進的動力:一方面,競爭者減少;另一方面,關注度增加。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說道:“參差百態乃幸福之本源。”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一部分“錯位者”,這彰顯了人類追求真我的執著,也使社會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而“參差百態”的社會才是幸福社會啊!反之,若把每一個人都塞進“流水線”上生產的社會角色的模子里,自我意志就會被社會意志所取代,人類文明的璀璨也就無從說起了。
是的,只有直面個人與家庭、社會的落差和錯位,準確判斷并付諸實踐,方能成就自我。再以這樣一個自我,促進家庭的和睦和諧與社會的轉型發展,便可共襄“海晏河清”之盛世!
點評
標題“直面落差,成就自我”一方面表明考生的態度,另一方面凸顯了其認識所達到的境界。作文開頭提出問題,亮出“只有直面落差和錯位,仔細審視分析,方能成就自我”的觀點;然后在分析問題部分,清醒地揭示出“落差和錯位的產生,突破了‘指標的局限,如同文學中的浪漫主義”,以及落差存在的必然性;在解決問題部分,理性地提出了應對之道。全文充分闡明了“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的具體內容,整體思路清晰,邏輯嚴密,論證步步深入,表現出不俗的思想深度。文中“指標這東西是一切浪漫情調的死敵”“不被聽見不是沉默的理由”等名句的引用,顯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化積累。
【唐惠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