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山
周口協和骨科醫院骨科,河南 周口 466000
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是指發生于富含松質骨骨組織處(髖部、椎體、橈骨遠端、骨骼近端)的骨折,可引起腰背劇烈疼痛。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多發于老年女性,其發病率可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與患者脊柱骨密度下降密切相關,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病椎骨礦物質進一步丟失,加重骨質疏松程度,引發一系列嚴重并發癥[1]。保守治療、手術治療是臨床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常用方式,當保守治療無效時,需及時采取手術治療,以緩解患者臨床癥狀。臨床應用表明,傳統開放內固定術手術切口較大,可對病椎附件及周圍組織造成損傷,引起術后并發癥,不利于患者恢復[2]。因此,應采取微創手術方式,在提高手術療效的基礎上,減少創傷,促進患者機體恢復。本研究選取周口協和骨科醫院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67例,分組研究Sextant微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與傳統開放內固定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經周口協和骨科醫院醫學理委員會審批通過。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周口協和骨科醫院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67例,按手術方案不同分微創組(n=34)、開放組(n=33)。微創組男15例,女19例;年齡60~72歲,平均年齡(66.15±2.54)歲;骨折時間1~6 d,平均(3.22±1.07)d;骨折原因:交通意外7例,重物砸傷5例,跌倒22例;骨折AO分型:A型16例,B型18例;開放組男14例,女19例;年齡61~73歲,平均年齡(66.83±2.62)歲;骨折時間1~6 d,平均(3.54±1.12)d;骨折原因:交通意外9例,重物砸傷4例,跌倒20例;骨折AO分型:A型17例,B型16例;兩組性別、年齡、骨折時間、骨折原因、骨折AO分型等基礎資料均衡可比(P>0.05)。
(1)納入標準:影像學檢查結果均顯示為單節段脊柱骨折;骨密度檢查結果均顯示存在骨質疏松癥;各項生命體征均正常;均可耐受手術治療;患者及家屬均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有脊髓神經、椎間盤損傷;骨折塊嚴重脫位;多節段骨折;重要器官功能異常;合并嚴重內科疾病。
1.3.1開放組:采用傳統開放內固定術治療:術前30 min采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取俯臥位,全身麻醉,采用C形臂X線機(普朗醫療,PLX7200)定位骨折位置并標記,常規消毒手術區域及鋪巾;于標記處作約10 cm縱切口,逐層剝離肌層,使棘突、上下關節突完全顯露,采用人字嵴定位法安裝椎弓根釘與連接棒,撐開復位,在X光透視下檢查復位情況,滿意后,以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并縫合。
1.3.2 微創組:采用Sextant微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術前操作、體位、麻醉、骨折位置標記、消毒等同開放組;于標記處作約2 cm橫切口,采用尖刀片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筋膜層,插入軟組織擴展管及套筒拉鉤,電凝止血,經工作套管暴露病椎上下椎體關節突及橫突,直視下將中空穿刺器從椎弓根外上側穿刺進入椎弓根,在X光透視下確認,拔出內芯,在X光引導下插入定位導絲,至椎體前中柱,攻絲后置入合適Sextant椎弓根螺釘,安裝置棒器,經皮將連接棒穿刺置入,沿固定桿撐開,復位矯正畸形,鎖緊螺帽及釘棒,以相同方法安裝另一側,在X光透視下檢查復位情況,滿意后,以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傷口,間斷縫合切口。
1.3.3 術后處理:術后1周鼓勵患者下床活動,指導去進行腰背肌功能訓練,支具佩戴保持8~12周。
(1)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2)兩組術前及術后1周疼痛程度、后凸Cobb角: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疼痛程度,總分0~10分,評分越高則疼痛越嚴重;頭側端椎上緣垂線與尾側端椎下緣垂線交角即為后凸Cobb角。(3)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評估兩組術前及術后6個月功能障礙程度,包括生活自理、站立、坐位、社會生活等10個項目,各0~5分,評分越高則功能障礙越嚴重。(4)并發癥發生率。
通過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微創組術中出血量少于開放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開放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 術中出血量(m l)手術時間(min)住院時間(d)住院時間(d)微創組(n=34)開放組(n=33)tP 75.15±6.83 154.61±12.37 32.678<0.001 85.37±9.22 103.38±13.36 6.439<0.001 10.68±1.75 16.83±2.65 11.242<0.001 10.68±1.75 16.83±2.65 11.242<0.001
術前兩組VAS評分、后凸Cobb角均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1周微創組VAS評分低于開放組,后凸Cobb角小于開放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程度、后凸Cobb角比較(±s)

表2 兩組疼痛程度、后凸Cobb角比較(±s)
組別微創組(n=34)開放組(n=33)VAS(分)后凸Cobb角(°)tP術前4.37±0.95 4.21±0.86 0.722 0.473術后1周1.25±0.32 2.36±0.47 11.330<0.001術前11.68±3.17 12.14±3.02 0.608 0.545術后1周3.52±1.05 4.81±0.76 5.746<0.001
術前兩組ODI指數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6個月兩組ODI指數均顯著降低,且微創組低于開放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功能障礙程度比較(±s) 分

表3 兩組功能障礙程度比較(±s) 分
組別微創組(n=34)開放組(n=33)t P 術前43.13±2.62 42.38±2.57 1.183 0.241術后6個月6.85±1.04 13.97±1.26 25.258<0.001 75.047 57.174<0.001<0.001 tP
微創組未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0.00%(0/34);開放組出現椎弓根釘松動2例,神經刺激征3例,切口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8.18%(6/33);微創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開放組(χ2=4.743,P=0.029)。
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屬老年群體多發性骨損傷疾病,多為壓縮性骨折,可使患者出現不同程度腰背部疼痛。目前臨床對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多采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其原因在于,老年患者脊柱結構不穩定,采取非手術保守治療需長期臥床,進而引發多種并發癥,且可引起繼發性神經損傷、導致椎管狹窄、成角畸形等不良情況發生。傳統開放內固定術是臨床治療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常用手術方式,但手術創傷較大,易使周圍軟組織受到較大破壞,內固定握持力下降,造成螺釘松動、拔出等術后并發癥[3]。Sextant微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是建立在幾何軌跡原理基礎上的椎弓根螺釘植入固定手術,可減輕機體損傷,加快術后恢復,術中通過連接棒,可有效恢復脊柱正常序列,增強其生物力學穩定性,矯正效果顯著,且可顯著降低椎板及椎間關節損傷[4]。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傳統開放內固定術相比,Sextant微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更加安全有效,可顯著減輕機體損傷,促進患者功能恢復。Sextant微創系統可將連接桿經皮置入肌肉深部,從而獲得良好固定效果及穩定性,實現微創治療[5]。值得注意的是,Sextant微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適應證要求較為嚴格,對伴有神經功能障礙的骨折不適用,臨床應用時需嚴格把握,保證治療有效性及安全性[6]。
綜上可知,與傳統開放內固定術相比,采用Sextant微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對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實施治療可顯著減輕患者機體損傷,加快術后恢復,縮短住院時間,且有助于患者功能改善,是安全有效的微創手術方式。